分享

荥阳市周古寺唐墓M7发掘简报

 汐钰文艺范 2019-06-18

随着近年来郑州市交通运输项目基础建设规模的扩大,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中原西路荥阳市周古寺段基础建设的施工过程中,于2013年发掘了一批唐墓,其中M7未经盗扰且保存较为完整,并出土了较为精美的器物。郑州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中原西路荥阳市周古寺段M7位于荥阳市城关乡周古寺村北段 (图一),编号为2013ZZZM7(以下简称M7)。现将墓葬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M7为砖室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耳室五部分组成。方向170°。(图二)

墓道平面呈长方形,长4.9米,宽0.76~0.9米,斜坡状,坡长5.4米,深2.2米。封门位于墓道北端,由残砖错缝平铺叠砌而成,自南向北共21层,呈圆弧状,高1.32米。甬道位于墓道以北、墓室以南,券顶,东西长1.4米,南北宽0.6米,高1.02米。墓室位于甬道北侧,平面呈方形,长1.2米,宽1.2米,墓室四壁为砖砌,自底部为三层错缝平铺,其上为一丁的高度,该层为一平两竖,再上为四层顺一丁,往上为错缝平铺,顶已残,残高1.32米。墓室北部为砖砌棺床,小砖平铺,长2.4米,宽1.2米,高0.3米,棺床南侧用三角形砖筑成花边。棺床上仅存墓主下肢骨,推测墓主头向西。耳室位于墓室东侧,门为砖券,呈弧形拱顶,宽0.56米,高0.94米。内为土洞,拱顶,进深1.8米,高0.94米。随葬器物多集中于墓室东南角,摆放有序,所有镇墓兽、人俑、动物俑等均面向南而立,墓室西南置陶罐1件,瓷瓶1件,西北置黑瓷盏1件。于棺床西北部置1面铜镜,西部置墓志。

图一 周古寺唐墓墓葬位置示意图

1.墓志 2.铜镜 3.陶碗 4.陶瓶 5.陶罐 6~8.马俑 9.骆驼俑 10.镇墓兽 11~21.人物陶俑 22.陶猪23.陶鸡 24.陶臼窑一套 25.人物陶俑 26.陶鸭 27.镇墓兽 28~31.人物陶俑 32.铜钱 33.铁镜

图三 M7出土器物

1.人面镇墓兽(M7∶27) 2.人面镇墓兽(M7∶10)3.陶猪(M7∶22) 4.陶鸭(M7∶26)

二 、出土器物

M7墓共出土各类随葬器物33 件(组),质地有陶、瓷、铜、铁、石及其他。现分述如下:

1.陶制品

(1)俑类

人面镇墓兽 1件(M7:27 )。头戴圆顶兜鍪,上竖顶缨,拧眉怒目,三角鼻,嘴紧闭,肩生双翼,蹲坐于近似三角形的底座上。背部有10簇竖毛。高40.3厘米。 (图三:1;封二:1)

兽面镇墓兽 1件(M7:10)。狮面,头生双角,怒目圆睁,鼻孔外张,张口龇牙,肩生双翼,背竖冲天戟,背有竖毛11簇,蹲坐于近似三角形的托板上。通高41厘米。 (图三:2;封二:2)

武士俑 2件。均头戴圆顶兜鍪,内有护颈甲,身着两裆甲,护膊腰束带,下着裤,站于矮座上。甲为绿色,腰带黑彩,右手曲举于肩部,左手握拳向前,歪胯,站立于矮座上。 M7:12,通高 38厘米(图四:6;图九:1)。M7:31,通高 38.1 厘米(图四:5;图九:2)。

文吏俑 2件。均头戴冠,低眉顺目,神态端庄,上着右衽宽袖上衣,腰束宽带,下着长裙,足着云头履,站于矮座上,双手拱于胸前,发饰黑彩,唇着红,上衣为黄色,飘带为红,履涂黑。 M7:11,通高 40 厘米(图七:2;图九:3)。M7:25,通高 41 厘米(图七:1;图九:4)。

女侍俑 2件。可分两型。

A型 1件(M7:13)。面部圆润,头束高螺髻。上着翻领窄袖衣,下着及地长裙,带束于胸际,肩部帔帛垂至膝下,足蹬履。身材修长,双手置于腹前。裙红,披肩绿。高25.8厘米。(图七:3;图九:5)

图四 M7出土陶俑

1~4.A 型男侍俑(M7∶14、M7∶15、M7∶17、M7∶20) 5、6.武士俑(M7∶31、M7∶12)

B型 1件(M7:16)。头束双髻,神态可爱,着窄袖长裙,带高束于胸际,自然垂落。右手曲举置腹前,左手下垂。发黑,唇红。高23.5厘米。 (图七:4;图九:6)

男侍俑9件。可分三型。

A型 5件。头戴帷帽,着圆领窄袖衣,下着裤,腰系带,站于板上,右手握拳曲举于胸前,左手下垂 。头部微颔,眼神安定,神态自然。 M7:14,高 21.2 厘米(图四:1)。 M7:15,高21.2厘米。 (图四:2)M7:17,高21.4厘米(图四:3)。 M7:20,高 21.2 厘米(图四:4 和图九:7)。

图五 M7出土陶俑

1~3.B 型男侍俑(M7∶18、M7∶21、M7∶19) 4.武士俑(M7∶29、M7∶12) 5、6.武士俑(M7∶28、M7∶30)

B型 3件。头戴冠,神态祥和。内着圆领窄袖衣,外着右衽宽袖衣,下着裤,双手拱于胸前,冠及发施黑彩,眉、眼黑彩,唇红。M7:18,高 20.2 厘米(图五:1)。 M7:21,高 20.4 厘米(图五:2;图九:8);M7:19,高 21.4 厘米(图五:3)。

C型 1件(M7:29)。头戴帽,着圆领窄袖长衫,腰系带,双手拱于胸前,屈膝弯腰站于踏板上。高21.6厘米。(图五:4;图九:9)

牵马俑 2件。头戴胡帽,深目高鼻,颧骨突出,身着窄袖上衣,腰束带,下着裤,足蹬靴。颈挂缰绳,右手曲臂握拳于腹,左手下垂,鼓腹,站于长方形板上。M7:28,帽顶残,残高22.3厘米(图五:5)。 M7:30,高 23.6 厘米(图五:6;图九:10)。

陶马俑 3件。低首,曲颈作嘶鸣状,躯体肥壮,背负鞍鞯。通体施有彩绘,可惜驳落,可辨套有黑色缰绳,饰大小不一黑圆圈纹,尾打结呈麻花状。M7:6,通高37厘米 (图六:1)。M7:7,高 37 厘米(图六:2;图九:11)。 M7:8,通高 37.5厘米(图六:3;图九:12)。

陶骆驼俑 1件 (M7:9)。仅残存部分躯体。(图六:4)

陶猪 1件(M7:22)。匍匐状,嘴稍上翘。体长11.6厘米,通高4.7厘米。(图三:3;图九:13)

陶鸡 1件(M7:23)。鸡冠饰红彩绘,羽饰黑彩,红彩长尾弧形下垂。高10.8厘米。(图八:5;图九:14)

陶鸭 1件(M7:26)。引颈平视前方,体态丰腴,站立于圆形托板上。高5.5厘米。(图三:4;图九:15)

(2)生活用具

陶瓶 1件(M7:4)。泥质灰陶,平折沿,方唇,束颈,溜肩,弧腹,平底。口径7.8厘米,腹径 20.8厘米,底 12.5厘米,高 30.5厘米。(图八:6)

图六 M7出土陶马、陶骆驼

1~3.陶马(M7∶6、M7∶7、M7∶8) 4.陶骆驼(M7∶9)

陶罐 1件(M7:5)。泥质灰陶,折沿,圆唇,束颈,圆鼓腹,平底,肩及腹上部饰同心圆纹及小草纹。颈下饰5周,腹上部饰6周。口径14厘米,腹26厘米,底13.4厘米,高32.6厘米。(图八:7)

陶盆 2件。泥质红陶,体型小巧,口沿不规整,制作粗糙。束颈,弧腹,平底。M7:24,口径12.6厘米,底径4.4厘米,高8.4厘米(图八:3)。M7:34,口径12.6厘米,底径5.9厘米,高7.6厘米(图八:2)。

2.瓷器

黑瓷碗 1件(M7:3)。敛口,圆唇,弧腹,平底,内施满黑釉,外基本不施釉,碗内底有三支钉痕。口径10厘米,底径4.4厘米,高3.4厘米。(图八:1)

3.铜器

图七 M7出土陶俑

1、2.文吏俑(M7∶25、M7∶11) 3、4.女侍俑(M7∶13、M7∶16)

铜镜 1面(M7:2)。十二生肖镜,圆形,圆钮,圆座,钮间有八字铭文,锈蚀严重,仅辨“光正”两字,字间各有一小乳钉,两弦纹形成内区,内为一周缠枝卷叶花纹,大弦纹圈向外均匀放射出双线,将外区分为十二格,每格内分别配置一生肖图像。其外为三角锯齿纹带,窄素缘,直径15.6厘米,缘厚0.5厘米。(图十)

铜钱 1枚(M7:32)。直径2.4厘米,钱文不辨,素缘。

4.石器

墓志 1盒(M7:1)。近方形,分墓志和墓志盖两部分,青灰石质,简单质朴,周边无纹饰。墓志盖边长35厘米,从四边起向上斜收盝状顶式平方顶,盖厚4厘米,无字。墓志长35厘米,宽33.5厘米,厚6厘米。朱红隔行,墨书行文,可惜字迹不辨。

5.铁器

铁镜 1面(M7:33)。锈蚀严重。直径12厘米。(图八:4)

图八 M7出土器物

1.黑瓷碗(M7:3) 2、3.陶碗(M7:34、M7:24) 4.铁镜(M7:33)5.陶鸡(M7:23) 6.陶瓶(M7:4) 7.陶罐(M7:5)

图九 M7出土俑类

1、2.陶武士俑(M7:12、M7:31) 3、4.陶文吏俑(M7:11、M7:25) 5.A 型陶女侍俑(M7:13)6.B 型陶女侍俑(M7:16) 7.A 型男侍俑(M7:20) 8.B 型男侍俑(M7:21) 9.C 型男侍俑(M7:29)10.陶牵马俑(M7:30) 11、12.陶马(M7:7、M7:8) 13.陶猪(M7:22) 14.陶鸡(M7:23) 15.陶鸭(M7:26)

图十 M7出土铜镜 (M7∶2)

三、结语

M7随葬器物数量较为丰富,其中俑类齐全,四大组合较为完整,第一组为神煞明器类(人面、兽面镇墓兽),第二组为表现墓主出行情况的马队、骆驼等,第三组为居家生活类的男女侍俑及家畜动物俑等,第四组为家用生活器具明器及生活实用器。

M7所出的镇墓兽、武士俑、文吏俑、A型及 B型女侍俑,A、B、C三型男侍俑与郑州丁彻墓[1]出土的一组镇墓兽(M1:1、M1:2)、武士俑(M1:3)、文官俑(M1:5)、单髻女俑(M1:24)、双环髻女俑(M1:29)、风帽俑(M1:14)、小冠俑(M1:7)、幞头俑(M1:11)等形制类同,神态相似,制作较丁彻墓更为精美,细节处更为传神。M7出土的十二生肖镜,流行于隋至初唐[2]。

M7为单室砖室墓,除顶部坍塌外,其余均保存完整,比郑州丁彻墓的形制完整,棺床砌于墓室北壁下,该形制为初唐时期典型的中型墓葬[3]。郑州丁彻墓有明确纪年,为公元676年。综合分析,周古寺M7为初唐墓葬。

M7未被盗扰,出土文物较为丰富,就墓葬形制与出土器物观察分析,其时代特征较为典型,为研究荥阳地区初唐时期的丧葬制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发掘: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

领队:顾万发

发掘:丁兰坡 魏青利 孟庆刚

绘图:寇小石 张 盼

摄影:蔡 强

执笔:魏青利 刘岐山 丁兰坡

[1]刘彦锋、陈萍、赵兰:《郑州丁彻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0年第 4期。

[2]孔祥星:《隋唐铜镜的类型与分期》,《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3]徐殿魁:《洛阳地区隋唐墓葬的分期》,《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

转载自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7年第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