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校大课程,一份校本化改革的“奇门秘籍”

 如水138 2019-06-18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师生能力与水平的最有力的证明,一所学校必须要有科学的课程体系、合理的课程设置、适当的课程内容,才能成为课程建设中的“弄潮儿”。

地点:天津市河西区恩德里小学

一场传统与创新间的较量正在上演。在这场较量中,课程是载体,老师们推陈出新,学生是最终的“受益者”。

如何将异性课程由“相斥”变“相吸”?如何解决学生“三点半”放学难问题?如何由一所随迁学子聚集地变成当地综合实力前列的公办小学?恩德里小学将为您提供发展新思路。

三级课程融合

六大课程分支

恩德里小学有很多个第一。

“每当早上在校门口看到学生撕辣条吃心里就特别不舒服,营养早餐距离孩子还有多远?所以,恩德里小学需要走他人未走之路,成为天津市第一所提供早餐的小学。”校长韩洪涛说。

恩德里小学校长韩洪涛

此外,恩德里小学还是天津市第一所把STEM课程写进课表的学校,第一所开展“三点半”课程的学校,第一所举办以“课程建设年会”活动命名的学校……每个第一都透露出学校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其背后,更是恩德里小学领导团队不断摸索、不断尝试的成果。

2014年,当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时恰逢建校50周年,他们在学校一贯的办学理念上提出了“心怀感恩、涵养美德”八个字,这八个字是他们对恩德里小学的期许。

几年时间里,在课程建设的带动下,学校逐渐打破原有课程间的壁垒,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充分融入到校本课程中,开发课程资源,拓展课程领域,完善课程结构,构建起基于校情、学情的“因心行德”课程体系,并提出了“因心而育,从德而行”的2.0版本办学理念。

据了解,“因心行德”课程体系直指学生的自我成就力与道德行动力,并衍生出基础扎实、博学雅致、自我养成等六大课程分支,全方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

化零为整

教育价值的整合提升

随着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的提出,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那么,核心素养如何才能真正落地?

答案是课程整合。在核心素养时代,由于不同学科领域和素养之间存在多重交叉相连的关系,某一种素养的培育很可能是多个学科的目标,课程整合由此被认为是面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开发模式的必然选择。

究其要义,课程整合不是共同教学内容的整合实施,而是共同知识负载的共同教育价值的整合实施,或者共同知识所具有的综合多样的教育价值的整合实施。

据韩洪涛介绍,近几年,学校一直在坚持进行课程间跨领域整合的研究,并探索形成了语文与生活、数学与科学、英语与生活、体育与健康、音乐与艺术等课程体系,老师们在自己的课堂中不仅注重本学科知识间的整合,也重视跨学科相同知识的整合,从而减少了相同知识的重复出现,节省下来的课时,用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

据二年级数学老师介绍,二年级教学中,数学学科有一部分辨认方向的知识,在年级备课的时候,老师们发现在语文学科有一篇课文《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正是利用了方向的知识。于是将这两部分的内容整合在一起,通过学习,学生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由此激发了学习的欲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现如今,所有的老师们都在自己的学科中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课程整合,而这种整合课也已在老师心中形成了自觉。

那么,课程整合对师生有哪些助益呢?

韩洪涛表示,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使老师们的交叉学科整合能力、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课程执行力明显增强;对学生而言,最大的优点在于将知识逐渐形成整体有序的结构,逐步走向系统化、整体化学习。

化被动为主动

STEM课程让学习更鲜活

作为课程建设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内容,STEM课程也是目前唯一一种把西方思维纳入中国本土的课程方式。

在恩德里小学,STEM课程是一种具有魔力的存在物,它可以让成绩落后的同学重新扬起对探索知识的好奇,它也可以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发散思维,完成多向的行为探究。

韩洪涛介绍,恩德里小学在2016年投入资金,建设了STEM专用教室,组建了STEM课程实验小组。随后,恩德里小学又联合上海的STEM云,引入教材,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课程的精髓,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研发出了学校特有的课程内容。在实施中,STEM课程以动手操作为支撑,从孩子们兴趣出发,通过深度思考,动手操作,完成任务目标的同时,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当今社会需要的。

如今,STEM课程已经融入进学校的方方面面,恩德里小学也成为天津市第一所将STEM课写进课表的学校。除了专门的STEM课程小组,学校的每个老师都会按照学生年龄特点认领3到4个STEM课程任务包。“我们认为,是stem课程在推动我们去思考下一步的问题,而不是出现问题才去想办法解决。”韩洪涛说。

“快乐三点半”

一场关于人性化的变革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曾用“博放教育”一词描述减负之后的“应试教育”。他指出,所谓“博放教育”,是一些教改名校,宣称提供学生感兴趣的一切,成就学生想拥有的一切,奉行同情宽容的个人主义、人本主义,强调解放,甚至无序与无纪律。所以,现实中呈现的样态很复杂。

例如,困扰家校及社会的三点半放学问题。学生三点半放学本是一种减负,使学生能在快乐成长的年纪享受童年,但许多学校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带来一系列问题:学生放学后无人看管,安全受到威胁,甚至有些学生直接被送到校外教育机构里去。刘云杉表示,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学校的博放实际上高度依赖家庭与校外的精约训练。

对此,恩德里小学早在2014年就开始了新的尝试,每天下午三点半放学后,恩德里小学的学生并没有离开校园,而是在打乱班级后开展着丰富多彩的拓展活动,操场上、教室里,学生们在社会公益人士、家长及老师们的带领下开展多种有趣的活动,这就是恩德里小学的“快乐三点半”教育课程。

据了解,最初建校时,恩德里小学随迁子女占80%,面对学生三点半“管理空档期”,学校通过广泛征求意见,采用“学生自愿,家长委托”的方式,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推出了“快乐三点半”教育活动。

在“三点半”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喜好享受丰富的“营养大餐”,包含尤克里里、非洲鼓、街舞、小主持人、儿童剧、茶艺等51门课程。选课时采用恩德里小学传统的APP抢课方式,让学生了解课程,让家长知晓课程,孩子与家长共同研究,家长结合自己孩子的爱好、特点,考量综合发展,同时尊重孩子的意见,选择该学期的素质拓展课程。

韩洪涛表示,通过建立“快乐三点半”课程,既让学生做到课上减负,又减轻了放学后家长的负担,并且通过丰富的课程培养,让学生找到兴趣点,以点带面,最终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整体素质。在“快乐三点半”外,学校还延伸出“家校共育课程”,包括亲子志愿活动、亲子共游、亲子共读,让教育更完整。如今,恩德里小学已荣获全国素质教育示范校、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实验校、全国生命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韩洪涛说:“一切皆课程,处处皆教育。作为学校,要做的就是办出自身的特色,让校园成为每一个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教育场所。”可以预见,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恩德里小学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天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