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级教师:长大有出息的孩子,在班级大多这个排名,有你家孩子吗

 Karl 2019-06-18

不同的同学聚会上好像有一个共同点:曾经班级里翘楚,毕业后并不是混的最好的。经常会听到有人感慨:他(她)现在竟然混的这么好,以上上学的时候可是个透明人儿呢。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有很多上学时候成绩优异的人毕业后进入社会依然优异,但是大多数成绩好坏跟在社会上混的好坏不成正比。

之前,杭州有个老教师毕业后做了 一起调查,他收集了一千名学生的资料,进行了多年的分析和比较,得出一个结论:最有出息的孩子竟然是当初在班级里排名第十前后的那些孩子们。而那些成绩优异的学霸往往不能成为最有出息的社会人才。

null

仔细分析起来,这个结果不无道理。

现在的学校一切都向“分数”看齐,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孩子相对压力大,他们为了保持住这个名词要不断地努力,稍有松懈就让出了前三名的宝座,然后会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担心,本来只是一次小失误成绩下滑,结果就被夸大化被进行各种批评教育。

排名靠后的学生往往不够自律,或者是头脑不够灵光,而且不够努力(不排除个例,这里只是说大多数),这些孩子最终走上工作岗位上,一般也会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会有什么惊人的成绩。

null

相对比而言,排名在“十”左右的孩子,头脑够聪明,生活学习够自律,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没有什么压力,本身学习一点也不吃力,如果稍加努力,名次还会往前挪。关键是不会引起特别大重视,一直处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状态里完成学业。这种孩子将来走进社会、走进职场,还有很大的伸缩空间,是最容易成功的那群人。

有人会提出质疑,这个调查并不科学,样本太少,不能成为调查中国学生的根据,毕竟有不少孩子就是从小到大都优秀。其实,不管这个调查是代表少数也好,还是真的是大趋势,重要的还是良好的学习环境,适当给孩子放松的时间,不要让孩子长期在高压环境下学习,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学习上取得好成绩,也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

null

如何才能让孩子处在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呢?

一、不能一味地向“高分”低头

中国的教育体制导致“高分为王”,也因此让家长迷失了方向,为了让孩子拿到高分“不择手段”,让孩子长期生活在高压环境下,剥夺了孩子们该有的无忧的童年生活。可是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能长期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在班级里取得好名次的孩子一定是自主学习的孩子,家长再怎么逼迫,催促,管制都是无用的,只有给孩子充分的空间,他们才可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学到书本上的知识。

只有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才有机会拿高分不是吗?所以学会知识最重要,不要本末倒置。

二、多跟孩子接触,了解孩子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只有充分的了解孩子,才会知道孩子的想法,才可能因材施教,引导孩子走上一个正确的成功之路。而且家长的陪伴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关心、被关爱,“有爱”的孩子性格才是健全的,感受到父母爱的孩子才会按照父母定制的计划学习,朝着父母引导的方向努力。

三、劳逸结合很重要

任何人,包括成年人,一味的工作都能让神经麻木了,大脑停止运转,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家长千万不能急于促成,不给孩子喘息的机会。在学习知识上劳逸结合非常必要,在休息的时候,多把生活里的现象和书本的知识相结合也有助于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