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关雎》与黄花闺女

 星河岁月 2019-06-18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这首诗作为儒家文化四书五经之首《诗经》的开篇,有其特殊意义。《毛诗序》云:“《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这首诗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而孔子正是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也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

“淑女”是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君子”的求偶对象,那普通的民间男子的求偶对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女子呢?——当然是“黄花闺女”,其广泛使用于婚配时对女子的褒扬。那“淑女”与“黄花闺女”有什么区别吗?笔者告诉你,两者之间没有一丝一毫的区别,是不同语言习惯对《关雎》中“淑女”的不同称谓。

习惯上,我们把“黄花闺女”解释来源于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且能保持贞节。

对于这种解释,笔者是完全不赞同的,它无法和“黄花闺女”的美好含义充分表达出来,是对“黄花闺女”一词南辕北辙的误解。

在《关雎》中“参差荇菜”为一种生长在水中的黄花,《关雎》诗句全文都是围绕“荇菜、淑女、君子”来进行叙事抒情表达的。诗词在流传过程中,是没有《关雎》的名称,使得诗词流传中会产生“关雎”、“雎鸠”、“淑女君子”、“荇菜淑女”等不同的称谓。其中“荇菜淑女”更能代表本诗词的女主人公,在民间流传中逐渐演变为“黄花淑女”和“黄花闺女”。“黄花闺女”也就成为《关雎》在民间对淑女的称谓,也是民间男子寻找配偶的理想对象。

因此笔者观点,“黄花闺女”一词来源于诗经《关雎》,是儒家经典《关雎》提倡的夫妻之道在民间的反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