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平: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WQ_AI_LYS_999 2019-06-18

谭平《场域绘画》系列,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现场,2019年

6月15日,艺术家谭平个展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正式亮相。本次回顾展追溯、整理了其35年创作生涯中的成长、思虑以及艺术手法的演变,谱写出艺术家个体与时代触动、撞击所激荡出的“双重奏”。

《彳亍——谭平个展》现场,中国北京偏锋新艺术空间,2014年

从早期具象与对自我主体精神探索的繁复尝试,到如今去繁化简、更为主观自觉、抽象且直接的表达形式,谭平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对创作与时代的思考从未停止。

艺术家谭平与策展人巫鸿对谈,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现场,2019年

而此次个人回顾展《双重奏》携手策展人、艺评家巫鸿,以两种始终伴随艺术家左右的创作形式——绘画和版画为线索,呈现其对媒介与语言探索历程的同时,还上演了谭平以视觉与听觉、版画与绘画、大时代与个人创作历程为旋律所奏出的宏伟篇章。

时尚芭莎艺术专访艺术家谭平,揭秘双重灵魂背后的有趣时代。

=========

「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谭平《平衡》,布面油彩,47×70cm,1993年


BAZAAR:本次展现的两种创作手法——绘画与版画的创作过程以及所呈现出的情感、意义有何不同?

谭平:绘画与版画的确是我艺术生涯中很重要并一直交错使用的两种媒介,在我看来这样交替着创作才更加有趣。二者确有不同:版画更强调制作性,绘画则更直接。然而当我逐渐对两种语言更熟悉后才发觉,其实版画更为直接。

以木刻为例,当你用刀在木板上雕刻时,所产生的声响与遗留下的痕迹是直接而强烈的。版画的物性很强,反之油画则稍显柔弱。所以最开始我做版画会很理性、绘画比较感性,而现在刚好反过来。


谭平《矿工系列》,铜版,30.5×41cm,1984年

谭平《覆盖——黄色》,布面丙烯,160×200cm,2013年

熟知谭平的人都有所体会,这位擅于突破自我、不断探索与反思的艺术家似乎很难定义。他在对谈中调侃:“一开始说我自己不是一个版画家、画家,现在该说我不是一个抽象艺术家。”

谭平《无题》,布面丙烯,80×100cm,2018年 

确实,来自东方的他血液里却也融入着西方当代艺术精髓。而在其喷薄而出、由色彩线条交织而成,看此失控却极具视觉、情感冲击力的作品背后,却是他“预谋”好的充满理性和对社会与艺术焦灼的思考。

谭平《素描》,炭笔,79×109cm,2014年


BAZAAR:如何通过抽象语言超脱东西方艺术,体现出个人价值与独立性?

谭平:大家经常愿意分析我的作品,并猜想我是受何启发:是西方的绘画结构,还是东方的墨分五色。事实上在创作时,我并没有想太多,只是随心而作。我觉得自己是东西方的混合体,介于二者之间,其实所有人都是这样——一个混合体。

对我个人而言,我并不去细想自己受了哪方面的影响。一个人在不同时段会遇到不同的人、不同文化,而这些终将沉淀在其血液中,你很难分辨每一部分究竟是什么,而我也不例外。这些过往经历混合起来组成了今天的我,而我则以一个艺术家个体创作了这些具有独立性的作品。


谭平《视觉》,铜版,36×29cm,1987年


BAZAAR:在作品中,你如何把控:控制与偶然、感性与理性?

谭平:在做一件事或是创作一幅画前,我会为自己设定一些理性的逻辑与规则。但至于最后所创作和表现出来的东西肯定带有不确定性,毕竟感性随机才有趣。这对艺术来说很重要,只有结果为艺术家带来惊喜的作品才是有趣且充满启发性的。


艺术家谭平在开幕现场,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现场,2019年

谭平游走于东方与西方、具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控制与自由、创作与破坏之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混合组成了这位拥有双重灵魂且不拘泥于任何规矩与逻辑的艺术家。也正是通过他的作品,人们才得以见识到所谓“不伦不类”与“不东不西”中,所展现出的艺术全球化与文化包容性的有趣状态。

=========

「 艺术永无“止”、“境” 

策展人巫鸿认为,谭平与其他当代艺术家不太一样——除创作手法多元化外,他试图让自己的作品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

谭平《彳亍》影像,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现场,2019年


BAZAAR:对你来说,一幅画到什么程度算是完成?

谭平:只有此时此刻的作品才是完成的。在工作室的时候是未完成的,等到展览结束拿回去时,它们则又成了未完成的作品。


从画室到展出空间,谭平的创作一直持续却又绝不止于“画布”。自2014年来,他愈发关注空间、时间与行动。于是,曾经静止单调的公共展览现场成为其新的艺术媒介。

谭平《场域绘画》系列,瑞士苏黎世Helmhaus美术馆“山外有山”展览现场,2016年 

谭平《场域绘画》系列,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现场,2019年

此次展览中的“场域绘画”便展现了其重要的空间性创作形式——将画室内未完成的作品在空间的启发下重新排列悬挂,并由艺术家于现场以身体为律动对它们进行二次创作。

谭平对空间、尺度与艺术的思考引领着他“失控”的笔触:画面中的色块与线条渐渐地蔓延出画布浸染四周白墙,在逐渐消解、打破边缘与界限的同时,整个空间也变成一件精心预谋却又失控的艺术品,而他对三者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双重奏:谭平回顾展”,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现场,2019年


BAZAAR:你曾提过“抽象是一种空间艺术”,并非常注重空间与艺术的关系。根据本次展览空间,你在创作或排布上有何调整?

谭平:这次的主题是双重奏,所以大多数作品都是按照这个概念布置的。观展时你会发现,这些作品一个是绘画、一个版画,两两一组排列在一起。

然而它们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布置的:有的相隔五年;有的相隔十年。这是为了呈现一种内在关联:相似的主题与创作手法展现了它们跨越时间的和谐与对比,像是人生的双重奏。


谭平《+40m》,木刻,20×4000cm,2012年


BAZAAR:空间对艺术有着怎样的影响?

谭平:空间与艺术结合影响着人们的心理,而他们的心理又反映着作品。以《+40m》为例,在中国美术馆时,因为展厅是圆弧状,所以当人站在中间观看时,这根线上的每一点离他的距离都是一样的。而在这里它呈一条直线贯穿整个空间,人们则必须从一段走到另一端。观看方法不同,它的意义就不一样了,而这又使其成为一幅新的作品。


谭平《+40m》,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现场,2019年

艺术家谭平与策展人巫鸿对谈,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现场,2019年

当人们伴随着作品《+40m》那根时迟疑时果断的“一划”从一段走到另一端时,其实在不知不觉间走过艺术家谭平创作探索的35个春秋。他对《时尚芭莎》记者感慨:“展厅这一边是花费六个小时的一划,而另一边却是我的人生——用了将近60年。”

回顾这过往几十载,从早期受历史大环境影响所创作的作品到近年来谭平对于时代、时间与空间的深入思索,无论哪一时期的作品都完美地呈现了其创作与思想的脉络,仿佛一气呵成。

艺术家谭平,摄影:郝科、闫佳怡

正如谭平自己所说,他没有所谓的“代表作”。但当人们仔细品读完展览《双重奏》时,疑惑便迎刃而解。

谭平如其作品《覆盖》一样,会毫不犹豫地“遮住”上一秒的精彩后重新出发,以求更有趣的下一刻。他按照自己设定的理性逻辑在艺术之路上,永远期待着下一次感性的“遭遇”。

正在展出

展览:“双重奏:谭平回顾展”

Duet

时间:2019年6月15日-9月22日

地址:余德耀美术馆

上海丰谷路35号

[编辑、采访、文/刘亦瑄][图片提供/余德耀美术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