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杂病论》中的“术”到底是白术还是苍术?一次讲清楚!

 呵呵8909 2019-06-18
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

《神农本草经》与宋本《伤寒论》术类药差异分析

摘要:《神农本草经》应反映张仲景时代用药情况,但与宋本《伤寒论》术类药之间存在差异,《神农本草经》术类药作“术”,而宋本《伤寒论》术类药则作“白术”。结合汉魏六朝乃至宋代各个时期的本草方书,说明汉代术类药物只有术而没有白术,六朝以后始分苍、白术,至宋代则明确区分苍、白术。宋本《伤寒论》出现白术,固然有宋人臆改的因素,但根本原因是药物分化及品种变迁的结果。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应反映张仲景时代用药情况,但与宋本《伤寒论》(宋臣林亿等校改官刻)术类药间存在差异。现在各种传本《本草经》只言术而无苍、白术,国内通行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传本(包括《金匮玉函经》),凡是有术的方子都只言白术而没有术。说明《神农本草经》与宋本系统《伤寒论》,在药物种类术与白术、苍术上有很大差异。

汉以前只有术而没有苍、白术之分

术载于《本草经》上卷上品:“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一名山蓟。生山谷”[1]。《名医别录》:“味甘,无毒,主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一名山姜,一名山连。生郑山、汉中、南郑”[2]。二书所述苦温及甘,包含了两种术性味。术早在《尔雅》中已有提及,出土汉代简帛医籍只有术而没有白术、苍术,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治“胻久伤”致“痈溃”方、《武威汉代医简》治伤寒遂(逐)风方、《居延汉简》伤寒四物(方)都只言术。为什么各种《伤寒论》传本只有白术,其是否真实反映了汉代及张仲景用药情况?这要从术与苍术、白术药物品种的历史变迁谈起。

六朝以后开始区别白术与苍术

南朝梁陶弘景首先提出术分两种:白术、赤术。《本草经集注》:“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3]。从形态上区分:白术作桠,赤术无桠;白术根少膏,赤术根多膏;白术根甜似属味甘,赤术根小苦似属味苦。其形态描述与现今白术、苍术略近。苍术古代作煎饵,为道家服食之品。陶弘景谓术之产地“以蒋山、白山、茅山者为胜”,后世本草书如《本草原始》、《本草真诠》,多以江苏茅山为茅苍术道地产地,现代仍以茅苍术[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lancea (Thunb.) DC.]为苍术正品。继陶弘景后,《药性论》首单列“白术”条,指出其味甘辛,能主大风,治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等。《日华子》论“术”时指出“苍者去皮”,指苍术。

南北朝至隋唐方书中出现术、白术、苍术分别入药的情况,术出现次数最多。日本藏《小品方》残卷载有术及白术,如卷一半夏橘皮汤“治胸中冷淡气满,不欲食饮”用白术;半夏枳实汤“治冷热久辟,实不能饮食,心下虚满,状如水气”用术。日本《医心方》引唐以前方书并载术及白术,如引《玉葙方》“屠苏酒治恶气温疫方”用白术,引《效验方》理中散用术。唐代《千金方》(非林亿等校改)则是白术、术同时出现,但宋人校改之《千金方》一律改为白术,失去原貌。《外台秘要》出现术、白术、苍术入药的情况。可见,从南北朝至隋唐逐渐区分白术、苍术之用,但术、白术、苍术在方书中混杂出现。

宋代明确区分白术与苍术的功用

宋代白术与苍术基本区分开来。宋代《证类本草》首列“苍术”条,将术的记载均列于下,按其倾向术指苍术。《本草衍义》亦列“苍术”条,指出二者性状不同:苍术长如大拇指,肥实,皮色褐,气味辛烈,炮制需米泔浸、去粗皮;白术粗促,色微褐,气味亦微辛、苦而不烈。宋代《本草图经》对白术、苍术某些形态的描述与今颇近,曰:“(术)春生苗,青色无桠⋯⋯茎作蒿秆状,青赤色,长三二尺以来。夏开花,紫碧色,亦似刺蓟花,或有黄白花者。入伏后结子,至秋而苗枯。根似姜而傍有细根,皮黑,心黄白色,中有膏液,紫色”[4]。其描述植物特征如“无桠”、“茎作蒿秆状”、根“中有膏液”等近似于现代的苍术。又曰:“今白术生杭、越、舒、宣州高山岗上,叶叶相对,上有毛,方茎,茎端生花,淡紫碧红数色,根作桠生”[4]

宋代《本草图经》所绘舒州术,相当于今之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由《本草图经》可见宋代杭州是白术主要产地,后来杭州于潜县的于术成为白术的佳品,而杭、越、舒、宣即今浙江、安徽一带,与现今白术道地产地相近。

宋人明确区分白术、苍术功用。日本《杂病广要》引宋代施发曰:“白术肉厚而味甘,甘入脾能缓而养气,凡养气调中则相宜耳。苍术肉薄而味辛烈,辛烈走气而发外,凡于治风去湿则相宜耳”[5]。按其说,白术甘缓偏补,苍术辛烈偏散。宋代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卷六载时雨散治“冬夏伤寒,发汗极效”,方用苍术、甘草、麻黄、猪牙皂角等。宋人关于白术、苍术功效之分,基本上被后世本草遵循,《本草纲目》、《本草经解》皆言苍术苦辛气烈、白术苦甘气和功效之分始于宋代,《本草经解·考证》:“术,《本经》不分苍白,功用正同,宋元以来始分用。谓白术苦甘气和,补中焦,除脾胃湿,用以止汗。苍术苦辛气烈,能上行,除上湿,发汗功大。白术歙产者胜,陈壁土炒。苍术茅山者良,糯泔浸焙也”[6]

宋人对于古书所言术有两种倾向,或谓苍术,或谓白术。如林亿指出“近代医家咸以术为苍术,今则加以白字”,苏颂主持官修的《本草图经》明确指出凡古方云术者为白术,可见林亿、苏颂等官方更倾向于术为白术。时人以白术为贵,《本草衍义》指出“今人但贵其难得,惟用白者”。观宋代方书以白术入药多,《太平圣惠方》引《伤寒论》方均作白术,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基本用白术,朱肱、许叔微亦有此取向。庞安时给苏轼信中提到当时白术价格飙升,由“每两十数文”,“增至四五百”(《伤寒总病论》)。白术价格数十倍攀升与宋人贵白术观念有关。

林亿等将《伤寒论》中“术”改为“白术”

由于林亿等倾向于术为白术,故在主持官方校正《千金方》时将术一律改为白术。新校正《备急千金要方例》:“又如白术一物,古书惟只言术,近代医家咸以术为苍术,今则加以白字”[7]。《伤寒论》亦为林亿等官方校定,可推断宋臣校定《伤寒论》时采用了相同体例,因此出现了国内各种《伤寒论》、《金匮要略》传本皆为汉代并不存在的白术。

日本近现代医家并不认同宋人作法,《药征》、《类聚方》、《类聚方广义》只言术,不言白术、苍术,且更倾向于用苍术。如冈邨尚谦认为古方所用术皆是苍术,吉益东洞《药征》说:“(术)华产两种,其利水也,苍胜于白,故余取苍术也”[8]

《神农本草经》与宋本《伤寒论》术类药之间的差异,其表面原因是宋臣臆改,但背后却透射出汉代与宋代不同时代用药的差异。而不同时代的用药差异,最终反映的是药物随时代变化而引起的品种变迁与分化。术在汉代早期不分苍术、白术,人们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现术类药物在品种及功用上的差异,随着人们对药物特别是有关植物形态学方面的认识以及用药经验的积累,越来越清晰地区分出白术与苍术在品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不同。从六朝隋唐时期术、白术、苍术的混用,到宋代明确区分苍、白术,使我们看到了由术分化为苍术、白术的大体脉络。从宋代以后,只有白术、苍术而不再有术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