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湖诗鉴赏 | 苏轼西湖诗赏析

 风霜一剑1w4brj 2019-06-19

作为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列名于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风景名胜,西湖的独特魅力也许就在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因为西湖的存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产生了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那就是西湖文学的诞生。西湖文学既可为西湖的自然景观增光,也可为西湖的人文景观添色。西湖的天生丽质是不受时空限制的,而西湖文学同样具有穿越时空的美感效应。在西湖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唐宋时期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作家与优秀的作品,苏轼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

在苏轼的一生中,他与杭州结缘颇深,他曾两次来杭为官,与湖山朝夕为伴,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前后作诗三百余首,其中咏西湖者即达一百六十多首(离杭后所作不计在内)。其弟苏辙说他在杭时 “三百六十寺,处处题清诗”,并非夸张。苏东坡为自己能任职杭州而倍感高兴,杭州和西湖也因苏东坡的锦绣华章而更添异彩。

一、赋山水以性灵

苏轼的西湖山水诗,往往将西湖山水性灵化,即拟人化、个性化,将山水作为一个具有生命和灵性的主体,十分鲜活和形象。与以往山水诗中自然风光常处在被观赏的视角不同,苏轼的西湖山水诗仿佛是一场人与自然的对话,与人心灵相通,充满活拨灵动之气。

苏轼的西湖诗是具有灵性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堪称西湖诗的杰作,它的大意是: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二、赋山水以性情

苏轼性情洒脱,喜游山水,因此他的西湖诗,时常流露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以及与山水和谐相处的闲适情态,独具一格。山水的性灵,其实也融入着诗人自己的性情,同时通过与山水之间的亲密互动,诗人仿佛与山水心有灵库,这就将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融合起来,使山水充满生趣,而生趣之中又处处可见诗人心境,真切而鲜明。譬如他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先德楼,五代时吴王钱氏所建,在西湖昭庆寺前,是西湖又一胜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把西湖陡雨陡晴的景色描绘如画。乌云未合就大雨倾盆,雨珠从天而降迸溅入船,雨势如此迅猛,而一阵突如其来的狂风顷刻间就把如墨的乌云吹散,天水相连,茫茫无际。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春夏秋冬时序更替亦无损于西湖的美:“夏潦涨水深更幽,西风落木芙蓉秋。飞雪晴天云拂地,新蒲出水柳映洲。”(《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其一)夏天地潦水深,秋天落木萧萧,冬天飞雪暗天,春天蒲柳清新,四时西湖各有其美。

再看苏轼初任密州的一首词,《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

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苏轼的西湖诗大多诗风清新自然、平易近人,用语通俗易懂,语调清新明快,再加上赋山水以一定的性灵与性情,写活了西湖的山水,寄蕴着苏轼对杭州西湖的挚爱之情,很多诗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流传颇广,在西湖文学史中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同时,杭州和西湖也因苏轼的歌咏而更声名远扬,为历代文学爱好者所钟爱与向往。

编辑:魏素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