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艺术的一项突出成就,也是世界各系园林中的重要典型。它以自然为蓝本,摄取自然美的精华,又注入了富有文化素养的人的审美情趣,采取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法,使自然美典型化,变成园林美。中国园林讲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重视成景和得景的精微推求,以组织丰富的观赏画面。同时,还模拟自然山水,创造出叠山理水的特殊技艺,无论土山石山,或山水相连,都能使诗情画意更加深浓,趣味隽永。 古代从有文字记载的殷周的囿算起,中国园林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西周素朴的囿 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是《诗经·灵台》篇中记述的灵囿。灵囿是在植被茂盛、鸟兽孳繁的地段掘沼筑台(灵沼、灵台),作为狩猎、游憩的境域。秦汉建筑宫苑和“一池三山”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规模宏伟壮丽。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如“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苑中有宫、有观,成为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汉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古典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