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人有姓名,国有国号。什么是国号呢?顾名思义,国号就是国家的称号。国号有什么可以说的呢?国号其中又有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有关国号的历史。 国号是国家的称号,中国最早的国号叫做夏。夏距今有四千多年,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号,夏究竟有着怎样特殊的含义?和我们今天常说的华夏又有着怎么样的关系呢? 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夏朝,这个问题曾经备受争议。直到1959年,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出土了精美的玉器,青铜器,陶器,以及大面积的宫殿遗址群,才慢慢揭开了夏王朝的神秘面纱。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精湛,学术界多数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所在地,夏也就被认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可信的王朝。那么,究竟是谁创立了夏朝,远古的祖先,为什么要用“夏”作为国号? 在中国传统的历史纪年当中,第一个可信的朝代是夏朝。系统地记载了夏朝历史的书是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但是司马迁的时代距离夏朝已经两千年了,所以夏朝的很多历史还是搞不清楚。作为中国历史的文明初曙时代,夏朝的一切几乎都显得是那么模糊不清。模糊不清可能就是今天人们眼中夏朝最大的特点。夏朝当然不是凭空出现的,夏朝的出现联系着一位伟大的人物——禹。禹是夏朝的奠基者,凭他开创了中国的一个新的世纪。我们可以说禹是中国的“创世纪”。、 大禹是中国的“创世纪”就要讲起大禹治水的故事。话说尧帝的时候,洪水汹涌澎湃,到处泛滥,于是尧帝选择了鲧来治理洪水。鲧辛辛苦苦治水治理了九年,但是治水不得法,鲧采用围追堵截的办法。接替尧帝的舜帝一怒之下就把鲧杀了,又选择了鲧的儿子禹来继续治水。禹接受了父亲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来治水,禹前后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治水,禹备受辛劳,身体变得瘦弱,常年泡在雨水里,所以史记里面说禹的大腿上没有白肉,小腿上没有汗毛。到处奔波,脚上长了老茧,行走困难,走起路来一跛一瘸的,人称“禹步”。也许是禹的真诚感动了上苍,又也许是禹治水有方,反正洪水被禹治理好了。立下丰功伟绩的禹因此得到了一个称号,叫做大禹,并且接受了舜帝的禅让做了领袖。治平水土之后,禹又把天下划分为九州,从此中华大地有了两个名号,一个是“禹迹”,一个“九州”。所谓“禹迹”就是大禹一跛一瘸的禹步所走过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经过大禹的治理以后才适合人们的居住。“九州”这个名号今天我们也还在使用。由此可见,大禹治水,大禹的“创世纪”对于中国的深远影响。 如果我们说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始祖的话,那么大禹就是中国疆域的偶像,也是中国国家历史的奠基人。因为大禹的儿子启就是夏朝的开国之君。 继承禹的位置的是他的儿子启,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质的变化。领袖或者帝位的继承,从不同人之间的轮流坐变成了一个家族的内部来做,从不同家族的禅让制度变成了一个家族内部的世袭制度,从所谓的公天下变成了所谓的家天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在大禹之前,社会财富极为有限,个人生活也非常简陋,所以权力意味着付出,领袖意味着麻烦,拥有权力的领袖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所以大家相互谦让。 等到大禹时代开启,他治平水土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大量地积累,生活的奢华甚至享受成为了可能,而且军队,监狱等等的出现,使得领袖陶醉于权力当中。所以到了这个时候,领袖意味着获取,权力就意味着得到很多的东西,变成了一个好东西,因此就成了大家彼此争夺的对象,所以大禹最后把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这既标志着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君,家,国三位一体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的时代很长,有四千多年。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推翻帝制才宣告结束。所谓君,家,国三位一体就是皇帝,皇帝的家族和国家是一个人,三位是一体的,这是它的一个标志意义。 还有一个标志意义,就是标志着夏朝的出现。因为禹的位置还是舜帝禅让的,启的位置就是他的父亲传给他的,启又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太康,所以我们把启作为夏朝历史的开创者。其实,“启”这个字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启就有开创始祖的意思,夏国号也是从启才开始的。 夏朝既然是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第一个可信朝代,夏国号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夏国号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从古到今出现过十几种说法,其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常见的说法,见于《说文解字》,这本书是中国的第一部字典,作者是东汉的许慎。《说文解字》中“夏”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夏,中國之人也。从夊,从頁,从臼,兩手;夊,兩足也。”也就是说在《说文解字》中的夏是居住在中国的人,称夏人。夏人有头,有手,有脚。而且许慎说夏为中国之人,其实夏朝的时候还没有出现中国这个名号,中国名号确见于西周武王时期,也可能出现与商朝。 那么既然如此,夏国号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非常幸运的是在上朝的甲骨文当中,我们找到了一连串像这样的文字,其实这是一个字不同的写法,因为在文字发展的早期一个字有不同写法是正常的,而且象形稍微有一点差别也是正常的。关于这些字学者们的解释很多,有人说这是蟋蟀,有人说是天牛,有人说是蝗虫,还有其他的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说这些字画的都是蝉的象形,也就是知了的样子。这就是春夏秋冬的“夏”字,说这是“夏”字,主要有两点理由一点是形似,一点是义合。 首先是形似,我们讲商朝的甲骨文,有很多字时象形字,象形字不是图画,所谓象形是要这个字把所指代的事物的特征表现出来,比方说要表现“牛”,那就画一个牛头,要表现羊,那就画羊的角。按照这个原则,我们去认甲骨文中的很多字,实际上就能够判别出来。具体到蝉,最显著的特征是它带有触须的宽宽的额头,另外一个特征就是网络状的纱一样的薄翼,而这一批字已经具备了这两个特征,的确很像蝉的侧面。我们甚至可以推断,当有朝一日发现夏代文字的时候,夏字应该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字,而且它的象形性应该更加明显。这是第一形似。 第二是义合。蝉在夏天是常见其形,常闻其声的一种昆虫。作为夏天的特征之一,确实可以用蝉来表示夏天,这也符合我们所说的蝉鸣夏的意思。 按照今天的认识,俗称知了的蝉在树木中产卵,孵出后的幼虫称为蝉蛹。蝉蛹掉到地上会找疏松的土壤钻到地下去,在地下靠吸取树根的汁生活。经过几次蜕皮,多年以后破土而出,蜕掉最后一层干枯的浅黄色的壳,成年的蝉也靠吸树汁生活。蝉分为雌和雄,雌蝉在树木里面继续产卵,卵变成蛹,蛹变成蝉,蝉在产卵,周回往复。雄蝉则以鸣叫为特征。这是按照今天我们对于蝉这种昆虫的认识,我们知道的一些基本的情况。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对蝉的评价很高,比如曹操的儿子曹植曾经写过一篇赋,叫做《蝉赋》,对蝉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唐朝的大书法家虞世南也有一首诗《蝉》,变现出蝉的高风亮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类似这样以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文人们喜欢自比为蝉,喜欢佩戴玉蝉,真实看中了蝉高洁的品性,他们认为蝉是餐风饮露的,所以不会被世间的污浊和尔虞我诈所浸染,出自污秽而不同流合污,纯洁清高。 古代的文人们看到蝉高踞在树巅之上,鸣叫的声音能够传到很远的地方,这就是所谓虞世南诗中所说的“居高声自远”,所以他们也希望自己的精神和魄力,自己的主张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为统治者所接受。说到这里,大家会觉得,以上的这些象征意义都是后来的啊,不是夏朝的,那么在夏朝前后,蝉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关注考古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玉蝉和蝉纹,比时代早于夏朝的辽西红山文化中,江南良渚文化中,已经出现了玉蝉。这可能和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蝉,蛹,蝉,这种周而复始的不断循环的神秘现象有关系。这种神秘现象无疑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不断,复活永生。再如时代晚于夏朝的商周时代,在青铜的礼器上大量地雕缕蝉纹图像。按照清朝冯云鹏,冯云鹓兄弟所写的《金石索》的解释,说这种蝉纹是“取居高饮清之义”。再晚一些的两汉时期,在丧葬仪式中,往生者的嘴里都要含上玉蝉,以寄托生命如蝉,获得再生的希望。 所以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间,蝉有这些意思,在夏朝前后,蝉也有种种的象征意义。所以我们说从很久远的时代起,蝉能够蜕变,转生等等的象征意义已经逐渐地丰富和明显起来了。如此我们可以推断,启以蝉形的夏字作为国号,大概正是看中了蝉所代表的这些神秘而美好的意义。因为这些神秘而美好的意义,既反映了启仿佛秦始皇嬴政那样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愿望,也可以用来反映全新意义上的确立了世袭制的夏朝在政治文化上的崇高地位。 夏国号是华夏名号以及华夏族称的来源,而华夏与中国两个名号组合,各取一字,又成了中华。这是经过了几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从夏到诸夏,夏商周三代,商灭了夏,周灭了商,在灭商前后,周人打的名义是反商复夏,既以夏作为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号召,以安抚和统治天下的黎民百姓,又显示自己的新政权是渊源有自的。 为什么周人说反商复夏是继承自己祖宗的江山呢?这里面有两层因素在里面。从地理上看,夏商周三代,夏朝和周朝都是由西方的民族所建立的王朝,而商朝是由东方的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属于两个系统。从历史的因缘来看,在传说中,周人的祖先曾经做过夏朝的农官。所以等到周人反商复夏成功以后,周朝就自称为夏,周天子所分封的那些诸侯国也就称为诸夏。这是夏到诸夏,是是第一步。 第二步,从诸夏到华夏。诸夏毕竟只是许多夏的意思,缺乏文化色彩,为了表示文化地位突出,强调和周天子的关系非同一般,这些诸夏国家进而有称为华夏。这和华字的含义有关,华和花是可以互通假借的一对字。在古汉语中,草本植物开的花叫花,木本植物开的花叫华,华就是花,用到文化上,华就表示美丽的服装,高雅的文章以及灿烂的文化。那么华夏名号也就显示了文化的传统正宗,超凡脱俗。这是第二步,从表示数量的诸夏到表示文化的华夏。 第三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从华夏名号到华夏族称。春秋时期,属于华夏集团的这些诸侯国都有着共同的政治追求和政治取向,也就是尊王攘夷,尊王就是奉周天子为主,攘夷就是排斥蛮夷戎狄。这样华夏名号就带上了民族的意味甚至成为民族的名称。华夏民族就是区别于蛮夷戎狄的文化灿烂如同花一样美丽的夏。再到后面,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成为族称以后族称以后,华夏这个族称仍然在使用,没有废掉。如果我们说汉是正式的族称的话,华夏就是汉族的雅称,寓意着高雅,优秀,美好的民族。我们直到今天,华夏这个词还在用,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这是第三步。 第四步,从华夏到中华。中国和华夏各取一字,组合成了中华,中华这个名号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大概是三国的时候才出现。中华在今天的使用情况,比如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比华夏更加普遍。 说到这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可信的国号夏国号及其影响问题可以告一段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