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岭南庭园

 zzm1008图书馆 2019-06-19

中国广东中、东部的清代园林。具有中国古代园林的传统风格,又受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和乡土文化的影响,具有地方特色。岭南庭园历史悠久,现存遗迹“九曜石”,为五代时南汉国(917~971)宫苑“药洲”的一组山石。现存庭园清代中叶以后的庭园较多,格局各异,以下几处具有代表性。

清晖园 在广东顺德,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是顺应自然布局的代表作。园内桥、廊、院、路都结合地形安排。由入口经笔生花馆前小院,沿路直行,穿过月洞,转至主庭。路线虽然平直,但穿行几个不同格调的小院,使人并不感觉单调。主庭为方塘水庭,临塘筑廊,建筑群的组合运用了建筑物之间的大小高低错落和虚实隐露多变的手法。

余荫山房 在广东番禺,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是运用几何图形组织景物空间的典型。全园分东西两庭,有桥廊连接。东庭为方塘水庭,所有建筑和组景都同方塘平行,呈方形构图。西庭为八角形水庭,八角形水厅居于八角形水塘的中央,庭内桥、廊、小路都采取同八角形周边成平行或垂直的方向。园内两庭并列,纵贯轴线,构成整齐的几何形布局,这在中国古代宅园中比较罕见。

可园 在广东东莞,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可园是“连房广厦”式庭园的典型,即以楼房群体组成庭园空间。全园分为三个组群:第一组为高敞对称的厅堂组群,第二组是曲折玲珑的“绿绮楼”,第三组是轩昂挺秀的四层楼堂——“可楼”。全园楼群布局有聚有散、有起有伏、回廊逶迤、轮廓多变,从不同透视角度创造庭园的环境和意境,这种格局在中国古代宅园中堪称独树一帜。

西塘 在广东省澄海,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格局疏朗清虚。西塘主要以树丛水石作为划分庭园空间的手段。园内建筑仅有一厅堂、一亭、一船楼,都掩映在竹林薜荔、山石盘溪之中。

群星草堂 在广东佛山。园内只有一厅、一舫、一亭。建筑物之间配置山石、树丛、斜桥、水松、修竹等组景,着意表现庭园的古雅清幽。以十二石斋的石庭著称。

筑山技法 筑山是岭南庭园风格中最具特色的技法。有关筑山事例,早在1665年德国人纽浩夫就曾介绍过他在广州见到的12.2米高的筑山。根据他的描述和所绘图纸,可以推断出当时筑山技法类似今天流行于广州一带的“包镶”筑山法,即以钢骨为架,用一般的石头为坯成形,然后把有天然纹理的英石包镶在外层。筑山的造型变化较多,有几种程式化的造型,在筑山匠人中有固定的程式名称,粤语称为“喝景”。例如“夜游赤壁”型,指的是一种连绵而平远的壁形石景,现广州泮溪酒家的壁山就是这种石景。另外,常见的峰型石景有主峰峻峭挺拔的“风云际会”型、“铁柱流沙”型,有主峰较平顺的“狮”型,还有主峰稍突出而劈峰分立的“美女”型等。这些筑山师法造化,但又有所内得心源的发挥,再现自然山石景色,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园林建筑 岭南庭园中的园亭体型简练,很少有复杂的轮廓组合,屋面构造简单,檐口和山墙多用硬面硬檐,翼角出翘的曲线柔和而简练,介于北方园亭翼角的凝重和江南园亭翼角的飘逸之间。可园中的“可楼”和“绿绮楼”,清晖园内园亭的翼角造型都是富有特色的佳例。园亭另一特色是装修典雅而且华丽,门窗格扇、花罩漏窗都精雕细刻,显得极其绚丽。门窗还往往作为条幅挂屏或者斗方组合处理,格线窗心多用书法、山水、花鸟、人物构图,富于民族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