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既然生命充满痛苦,我们为何还要执着?

 知鱼之乐uo5wuu 2020-07-07

生命有苦有乐,但是人过中年,所体悟或得到的大都是低级的快乐(更准确说是享乐),跟儿时的真纯的快乐无法相提并论。总得来说,由于欲望的加入和生命认知的不清晰,大多数人的生命历程还是痛苦多于快乐,不幸多于幸福。尤其在那些烦恼俗事缠身的家庭或个体。于是乎,在我们的认知中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放下与执着。

生命苦短,当然需要放下,不然就累都要累死。此方面,佛家最讲放下,最有发言权。可人活着是不是要把所有的都放下呢?那些生命中美好和值得追求的,比如亲情、友谊和爱情等这些,我们是不是也要放下呢?如果都放下,那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呢?难道活着仅仅是活着,供养了一具躯壳?

有人反驳说,你可以自我实现呀,吃饱了肚子,满足了性欲,再往上可以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提升自己的生命体验呀。没有了亲情、爱情和友情,你完全可以独自活下去,并实现自己的价值呀。这样说,并没有错。但在哲学诗画看来,这样的活有点像孤魂野鬼,有点像行尸走肉。如果这世上就只剩你一人,你所有的自我实现还有意义吗?

这样说的人其实在犯一个错误,那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亲情,比如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没了,那他在亲情的领悟和感知方面肯定是不完整的。同样,爱情和友情方面,亦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这个人的事业做得很好,把个人的理想和人生价值都实现了,做到了所谓的自我实现。但在夜深人静之时,回想自己走过的路,他肯定会感到缺少些什么。他的精神和人格如同荒漠,上面连一颗绿植都没有,灵魂的水几近干涸,你说,这种实现值得我们去效仿或追随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把不该放下的也放下了。

细想自己的人生,恐怕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会为此犯嘀咕,认为这样的人生还值得商榷或重新考量,因为人不是机器,人有情感的需求,更有社会的融入和奉献。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样的人生是不完整、不丰富的,太缺乏灵性的内涵。

由此看来,人活着不是什么都能且应该可以放下的,有些就应该执着,比如对美好和幸福的追求。那些不该放下不应放下的,就得执着,而且要勇敢、坚定、付出心血的执着下去。

史铁生说,追求使人充实。我们如果不能从人生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和执着的快乐,那活着就会变为一场荒诞的苦役,当活着充满痛苦,而不是快乐与美好,对死亡的渴望就开始抬头。此时,死亡就像一个磁石具有了非凡的魔力,它引诱着那些在生活和现实中不如意的生命个体,让他们慢慢靠近它,最后被死神所全部吞噬。

你我皆凡人,这注定了有些事情不能放下,不能脱离开俗世中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尽管有些需要放下,有时需要放下,比如不必要的欲望、各种妄念、心魔等,但我们的心依然会执着于渴望被理解和认同,这是人的本性。我们依然希望得到一个能够整夜畅谈不怠的知己。

史铁生还说,活着,大抵要处理好两件事:一个是务实,另一个是务虚。所谓的务实,就是执着于那些该执着的事物,所谓的务虚,就是放下那些不该执着的事物,让生命活得干净,透彻,让生命趋于空明、澄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