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竟然是成语?原来一直都学混了...

 昵称33271501 2019-06-19

在玩“成语小秀才”的时候,我们偶尔会看到一些看起来错误的成语。

这些成语不常用,又和一些常用词语极其相似,因此经常被人当成错误或者是臆造出来的成语。

今天小秀才专门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些容易被“误解”的成语。


如坐春风如沐春风

“如坐春风”的意思是像坐在春风中,出自宋代朱熹的《伊洛渊源录》,“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 ”

朱光庭是理学大师程颢的弟子,他在汝州听程颢讲学,如痴如狂,听了一个多月才回家,回家逢人便夸老师讲学的精妙,他说:“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因此,如坐春风通常比喻和品德高尚或是有学识的人坐到一起后受到熏陶。

直到民国时期,人们通常用的都是“如坐春风”。唐弢(tāo)在《琐忆》中曾形容鲁迅说话给人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

如今,“如沐春风”一词更加常用,除了比喻受到教化之外,还比喻沉浸在美好的环境中,形容心情愉快。

桃之夭夭逃之夭夭

虽然两个成语看起来比较相像,但是意思却完全不同。

“桃之夭夭”这一成语,出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篇名为“桃夭”,是一首祝贺新娘的诗。诗中写道: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含苞待放的桃花啊,花朵是多么鲜艳美丽。这位姑娘要出嫁了,定能使家庭和顺美满。

“逃之夭夭”从“桃之夭夭”引申而来,是以“逃”与“桃”谐音,借作逃跑的诙谐说法,而后逐渐成为了一个常用成语,意思是逃得无影无踪。

具体出自明代小说《石点头》,“不如自寻去路,为此跟着一个相识孤老,一溜烟也是逃之夭夭。”

电光石火电光火石

一眼看到这两个成语时,很多人会认为“电光火石”才是正确的成语。实际上,成语中没有“电光火石”,只有“电光石火”。“电光火石”是对“电光石火”的误用。

电光石火,指的是闪电的光,燧石的火。这个成语原本是佛家用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如今通常形容事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也用来比喻行动迅速。

浩浩汤汤(hào hào shāng shāng)与浩浩荡荡

这两个成语都出自于《尚书·尧典》中的“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意思是:洪水肆虐,把大地像割开一样分成一块块,洪水漫上山陵,波浪滔天。

 这里的汤汤、荡荡、浩浩都是用来表示水势浩大、漫延无际的样子。后世在描写水势浩大时,把这三组词语结合起来使用,就有了“浩浩汤汤”和“浩浩荡荡”两个成语,如: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其中的“浩浩汤汤”形容水势浩大。

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兴师十万,同越兵三千,浩浩荡荡,望山东一路进发。”其中的“浩浩荡荡”形容声势浩大。


看起来不像成语的其实是成语,成语和四字词语的不同到底是什么呢?

成语的定义:

成语是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成语和四字词语最明显的区别:

成语有确切的出处、特定的结构和整体的意义。


小秀才在每关结束后都列出了本关出现的成语,如果对某些成语有疑惑,可以点击成语查看释义和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