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看清宫类型电视剧的朋友们,或许对一个历史人名不会陌生,那就是朱三太子。 ![]() 在整个清朝的历史上,朱三太子这个人,以及和他关联的传说,就如同一个在紫禁城盘旋的幽灵一般,困扰着、折磨着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直到乾隆那回,竟然还有一些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造反起义。那么,一个疑问来了:朱三太子真的存在吗,为何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呢? 其实,朱三太子一直都没有找到,始终都是清王朝高层的一块心病。 >清初近60年,有关明室的最大疑案,也是入主华夏的清廷前期最为警惕的事情,当是崇祯帝的皇子下落与真伪问题。 中国王朝史数千年,改朝换代的次数更仆难数,以异姓取代前朝之事也是屡见不鲜。一般而言,对于前朝的皇族或血脉,只要对方不挑事基本上都不至于赶尽杀绝,至少也要做做样子先优容一段。 ![]() 而清朝的特殊点在于,它的入主,不仅是异姓,也是异族,更是偶然得天下的,还缺乏心理准备,在武装实力及民心归向上都没有信心,所以对于前朝皇子这样的“政治遗留”问题是最有戒心的。虽同是异族称帝,它和元朝还不大一样,蒙古人横扫天下的资本它是不能望及项背的。 所以,从顺治元年的那年冬天开始,以京城“刘姓诈称皇太子事件”为端口,“大明朱三太子”的不断出现,像埋在紫禁城深处的一颗颗地雷一样,一直困扰了大清帝国最高层近一个甲子。不管是不是真有“朱三太子”躲过了劫难,亦或还是有人冒充,对新朝来讲都是巨大的阴影和幽冥,是辫子皇帝们的心头大患。 如同传闻中的前朝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访朱允炆下落一下,找到各种“朱三太子”然后彻底斩草除根,是清王朝开国前期维稳的主要工作之一。甚至搞到后来,是不是要找到“朱三太子”都不再是要点了,借此名目扑灭任何残余势力、打击所有反抗力量、全面消除隐形威胁才是目的。 >所谓“朱三太子”,明确一点,指的是崇祯帝的第三个皇子朱慈炯(民间又有朱慈璊、朱慈英等叫法),或者泛指崇祯死前留下的三个皇子。 ![]() 崇祯生有七个儿子,其中二、五、六、七子均早殇,当1644年春李自成直捣北京时,皇子中只剩下太子朱慈烺、第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慈炤,在崇祯上吊前授意下改穿民依,流落民间。据一些学者考订,当年他们分别为16岁、11岁、9岁,此后都不知所踪,又时不时冒出,真假难辨。 清定鼎至于中期,社会舆情非常诡异:一方面,清廷当年,是以传檄宣布“义师为尔复君父仇”的名义入关的,不得已戏要做足,表面上始终宣告尊重前朝王子,用多尔衮的话说,“有以真太子来告者,太子必加恩养,其来告之人亦给优赏”,但实际都是残酷诱捕杀害;另一方面,明知这是要掉脑袋的,但“朱三太子”却在这几十年间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联翩现身,此起彼伏前仆后继,这些人不断地去挑动中央王朝的神经,然后一一送命。 明知是在刀山火海中舞蹈,何以“朱三太子”还会续续不绝,我自己推想的原因也有几个:其一,人心思汉,很多反清民众,有意打出拥戴太子的旗号来,以此作为巨大号召力反清复明,比如顺治12年苏北朱周稘的假冒,清廷为什么这么如临大敌,原因也在于此——这倒不是“朱三太子”有多大实力的问题,而是对他影响力的忧虑; ![]() 其二,江湖无赖在民间行骗。典型的是顺治13年直隶某人以此搞庙会赚香火钱、康熙12 年落第秀才杨起隆的装神弄鬼等;其三,有些地方官员急切需要靠这个搞“政绩”表功,制造了很多冤案;其四,为了安抚人心,表示前明血脉已经断绝,搞定自身的“合法性”问题,清廷本身也会推出真假“朱三太子”来处决以掩人耳目。 现在的史学研究,一般都认为,清初花样繁多的“朱三太子”,其实无一正宗,均为“复刻版”。“原装”的朱三太子从未出现,至于到底是早就冻饿抛尸荒野了,还是明智地隐藏在了民间终老,还真难以说清楚。 >关于清初“朱三太子”疑案,现在搞研究的,都比较信从民国时明清史大学者孟森的意见。 ![]() 他在那本名著《明清史论著集刊》一书里,收有《明烈皇殉国后纪》一文,比较细致地考证了这个问题。他认为,直到康熙四十七年,随着“王士元案”的审理结束,困扰清廷60余年的“朱三太子”问题才得以彻底解决。这也是“朱三太子”在民间的最后一次现身。 为什么是“最后一次现身”,我想,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朱三太子”在此前后无法再掀风作浪,当然核心原因不是清廷的铁血镇压,而是“造反”也好,“反清复明”也好,到了此时,已基本失去了民意基础。康熙四十七年,即1708年,此时天下早已承平日久,老百姓安居乐业,除非大明铁粉和亡命之徒,不大有人愿意去跟随“太子”去刀口舔血了。 ![]() 所以,“朱三太子”,自始至终终究只是民众表达不满的一个名号。它也告诉我们,封建王朝历史上的任何统治者,如果老是腐朽地一味欺榨百姓,那么,来自民间的“朱三太子”们其实就是抓不完,也永无法杀绝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