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子的长子曾元

 运河风情 2019-06-19

曾元,生卒不详,曾参长子,春秋战国时期南武城人,一生追求父亲学习孝经,受后人尊重。

不过,曾参与曾元孝道有别,曾子奉养父亲曾皙,每餐必有酒肉;将撤除的时候,曾子必定要问剩下的给谁。如果曾皙问厨房里还有剩余的吗,一定会回答说“有”。曾皙死后,曾元奉养父亲曾参时,每餐也有酒肉;将撤除的时候,曾元没有问剩下的给谁。曾子问厨房里还有剩余的吗,回答说“没有了”。意思是准备留下来,再给父亲吃。对此孟子发议论说:“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这个故事很有趣,曾皙——曾参——曾元三代人,子对父亲的侍奉作了对比:曾参对其父不仅“养口体”,而且是“养志”。他孝而顺、孝而敬,考虑周全,一切询问清楚,按照父亲的意思去办。然而下一代曾元对其父则只是“养口体”,没有“养志”了。有些事情只是按自己的意图去办,而不管其父的意愿了,那么虽养而不顺不敬了。所谓“养口体”,就是侍养亲人的口腹、身体;“养志”则养亲人的心智、精神了,即除了“口体”之养,还让他们愉悦。孟子提出了“孝”有“养口体”、“养志”的问题,很敏锐。

《荀子·大略篇》中还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公行子之(齐国大夫)到燕国去,在路上碰到曾元,说:“燕国国君怎么样?”曾元说:“他的志向不远大。志向不远大的人看轻事业,看轻事业的人不找人帮助。如果不找人帮助,哪能攻克别国呢?他只能是氐族人、羌族人的俘虏。他不担忧自己被捆绑,却担忧自己死后不能按照氐族、羌族的习俗被火化。得到的利益就像那秋天新长出来的兽毛一样细微,而危害却有损于国家,这样的事他尚且要去做,哪能算是懂得谋划呢?”这个故事能看出曾元的政治才能和远见卓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