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初在2009年前后发表在天涯上,后来修改了一次,这次照录。 2006年初,张功耀和方舟子曾经发表公开信要废除中医中药,引起巨大争议,张功耀是中南大学哲学教授,曾经编写了一本书,刚好手头有此书,张大教授在书中对比古希腊文明与西亚、东亚文明,对古希腊著作极尽赞美,特别指出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两千多年前就具有高度系统化的科学思想,《亚里士多德全集》共10卷本280万字,据黑格尔推测真正全集有1100万字,皇皇巨著。对比中国古代的《老子》区区5000字,《易经》也不过8000字,而且古代中国是以竹简,木犊、布帛为主要文明载体,如果《亚里士多德全集》280万字做成竹简,不知道要耗费多少人工,砍掉多少竹子?? 哎呀,张教授这个感叹,引起了我的一个疑问,距今2400年左右的老爷子亚里士多德以什么为载体记录自己的学问?这么多文字又是如何传承下来的? 何以能记载300万字乃至千万字?张功耀没有说,只有自己去问,2006年-2008年在网上去搜索,几乎没有任何信息。到天涯去追问各位大咖,居然大家都是一脸茫然。这个时候能懂得拉丁文估计会有所得。 汉字出版的考古书籍找到了几本,《日出东方,苏美尓文明探秘》,《文物中的古埃及文明》,《东方化革命——希腊古风时期考古》,《会说话的希腊石头》。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难道像张功耀一类专家教授是写《故事会》吗?研究西方哲学历史,不研究哲学著作的来源?按照《老子》、《论语》、《尚书》的标准来审视ㄍ亚里士多德全集》,原来“哥都是传说”,关键是这传说足够久远,足够真实的。 来来来,咱们地中海沿岸走起! 先打开一张西亚地图,来看一下希腊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希腊位于欧亚交汇处,地中海西北,爱琴海边,半岛上多山,山势倾向东南,港口大多面向东南,与小亚细亚之间岛屿众多,地中海风平浪静,盐度高于大西洋,海产不丰富。夏季热而少雨,冬季冷而多雨。土地相对贫瘠。岛屿之间距离比较近,通过舟楫很容易往来,远古时代,充分发挥水上运输,方便且成本低。例如中国远古时期,兴起的文明就充分利用河道运输功能开展远距离贸易,而且在风平浪静的地中海上航行,比在河道上更加方便,河道逆流而上时候,必须靠岸上纤夫。因此地中海海上贸易一直非常发达,爱琴海沿岸,特别是小亚细亚考古资料更加丰富,于是就把希腊本土和小亚细亚这里统一称作爱琴海文明区。 希腊南部在地中海上的克里特岛发现有约前2850-前1450年的克里特文明,其影响波及到希腊本土包括雅典。这个文明后来突然消失了。克里特的人据说是从西亚过来的,同时和埃及关系密切,深受埃及文化影响。伯罗奔尼撒半岛约公元前1600-1200年出现了多金的青铜文明——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受到西亚和埃及的共同影响发展起来,后来受到海上其他民族的侵扰、多里安人自北部侵入,使得公元前1100年-前800年间,希腊各地区重新倒退回原始社会的“黑暗时代”。没有城市、商业、文字和国家。 前800年之后希腊本土的雅典考古资料逐步多起来。与此同时隔海相望的小亚细亚的米利都、特洛伊更加繁荣和活跃。在希波战争之前,米利都归属波斯管辖。 在考古学中以雅典城邦为代表的文明,后面被命名为古希腊文明,在地中海岛屿克里特发现了早期发现的克里持文明后来被命名为来诺斯文明,其实它与希腊传说米诺斯并无关系。后来几个城邦发展起来的古希腊文明与它们继承关系不太清楚。在希腊的黑暗时期,小亚细亚却上演着多个文明的兴衰,赫梯人、多利安人、腓尼基人、利底亚人(希腊人)。不久这里被纳入的波斯版图。 过去的基本时空状况描述了一下,那么来考察一下地中海沿岸的人们用什么工具记录文明成果吧,也就是说文献载体是什么? 一是粘土板,自两河流域一直到克里特岛曾流行使用到西历纪元初。粘土版大约使用了四千年左右,到纪元开始后才逐渐消失。由于它能长期保存,故近一个 多世纪以来已不断地被发掘出来,仅在伊拉克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就出土了二十万片。而在尼普尔 Nippur、伍尔ur、启什kish、尼尼微Nineven等地区还曾发掘出整座整座的收藏粘土文献的图书馆或档案馆。1849-1851年,英国考古学家幼拉德(A. H. Layard) 在底格里斯河上游,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对岸的尼尼微,曾发掘出古亚述帝国最后一个皇帝阿叙尔班尼波(Assurbanipal,西元前668-前627年)的皇室图书馆,先后共发掘出楔 形文字泥版近三万片。这批文献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有数学、天文学、动植物学等等。 而西元前六世纪至前二世纪希腊地区考古挖掘出土的文字材料非常少,且石刻占比例高。下图展示了西亚苏美尔文明4500年前的黏土板和黏土浮雕。
二是纸草。西历1858年英国考古学家兰德(Rhind)在游历埃及时,曾发现了一本写于西元前二千年的 数学书。该书记载了丰富的算术、代数、几何知识,有分数计算,也有一元一次方程式。 书长五百四十四公分,宽三十二公分,这是用象形文字书写、用纸草纸作为载体的一种书 。该书的抄写人叫阿墨斯(Ahmes),而发现者又为兰德,故人称此书为“阿墨斯纸草”或 “兰德纸草”。经专家鉴定,这本纸草纸书是埃及也是当今世界现存最早的一本数学书。纸草是古埃及特产,纸草纸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向外出口有严格限制。制做工艺传到地中海已是西历前三世纪,大约相当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按照现有的传说资料据里士多德已经去世了。下图就是著名的兰德纸草书和莫斯科纸草书。 三是羊皮纸。羊皮纸由兽皮发展而来,西历前三世纪小亚地区开始使用。希腊地区大约纪元前后开始使用,大约相当于西汉平帝年间,匈奴已经被西汉大军击退。羊皮纸是用小绵羊和山羊的皮除去毛和脂肪,经过鞣制加工而成的。这种纸呈白色透明状 ,柔韧纤薄,可以两面书写。一部90万字的《圣经》需要约250张羊皮。 在亚里士多德时期,他能用的书写载体只有泥板,石头,进口的纸草纸。他数百万字的著作写在哪里真是个问题啊。 几百万字最初写在哪里,暂时不去追究,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文字怎么流传下来的。中文版亚里士多全集的翻译者是著名的学者苗力田教授,他在中文版里面有一个序言,下面请允许我大段摘抄苗老先生的原文: “关于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坎坷命运,早在公元11世纪,就以传奇故事的形式记载于著名的 地理和历史学家斯特拉波(Strabo)的《地理学》和阿加德米亚哲学家、传记作家普鲁 塔克(Ploutarkhos)的《道德论集》中。根据传说,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殁后,吕克昂由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和朋友塞奥弗拉斯特(Theophrastos)主持。后者在公元前288 年逝世前,把藏于吕克昂的亚里士多德和自己的稿本托付于同事斯开普斯(Skepsis) 的纳留斯(Neleus),由纳留斯带回他小亚细亚的故乡,公开展览,任人抄传。后来珀 加蒙王国的君主,为自己的图书馆向民间征集书籍,为了避免被征用,这批稿本就被藏于斯开普斯的地窖中,一直沉睡了百余年。 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发掘出来,卖给了台奥斯的哲学家阿柏里康(Apellikon)重新带回 雅典。公元前86年苏拉攻占了雅典,把这批书稿劫到罗马,后来又转手到文法学家提兰尼奥(Tyrannion)手中,准备编辑抄传。但经两个世纪岁月的腐蚀,播迁散乱,这批稿 子已经面目全非,又加上誊抄手文化不高、讹误百出,所以稿件的内容次序、写作先后完全不可辨认。 直到罗马吕克昂第十一任主持、罗得斯岛的安德罗尼河(Andronicus)收藏了它,并重 新加以编辑,这大概是公元前60年左右的事情。在当时,安德罗尼河已经无法查请这些 著作的写作年代,只能用当时流行的分类归纳法,把它们按内容排比在一处。 这样一个传奇故事,说来虽也凄婉动听,但总难免启人疑窦。因为,吕克昂在当时已是 古代西方文明世界国际性的学术机构,自亚里士多德后已存续了250余年,很难想象在 各地的学院里连创建者的一份手稿也无保存,更难想象漫步派的门徒们让其开山祖的典 籍受到如此恶劣的对待。不过无论如何,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形式次序 和每篇的标题,都应归功于安德罗尼河,这已是人所公认的了。 更令人遗憾的是,安德罗尼河所编定的《全集》后来也失散了,甚至连一份目录也不曾 保存下来。至少也可以断言,第欧根尼·拉尔修没能够见到这份目录,若不然我们就会从保存下来的第氏目录中,更多见到我们今日所见的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标题。后来新兴 的基督教就来填补这一精神空位。基督教是一个以信仰为基础的、排他性很强的宗教, 它和把求知看作是人的本性的希腊哲学针锋相对。特别在公元4世纪基督教被宣布为罗 马帝国国教,对世俗的希腊哲学加强限制,终于在公元529年查士丁尼下令封闭了全部 非基督教的学校,希腊哲学在西方失去了最后的存身之所,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几乎不再 为人所知。直到12世纪初600年间,就没有迹象 表明,拉丁语世界还接触过其他亚里士多德著作。”(引文完) 亚氏著作文献载体是什么?不清楚!中间多次消失,几乎连一个目录都没有,居然又神奇的被重复的记录下来。失而复得,得而复失,苗先生其实在告诉我们,仅能当作十五世纪的再创作。当然《亚里士多德全集》就是当做13-15世纪的资料也是伟大的著作。 还有另外一本极为著名的书《几何原本》,其来历也是非常神奇。据著名的科技史专家席泽宗考证,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什么样子,很难说清楚。现在用的希腊文本是1808年在梵蒂冈图书馆发现的,据说是公元10世纪的一个手抄本。由于无法肯定它是1400多年前的原物,人们猜测,这个手抄本就是为教几何而编的一个手稿。除了这个版本之外,其余阿拉伯文、拉丁文译本据说都是根据公元4世纪末赛翁的一个增订本而来,而这本书是没有图的。一部讲几何学的书没有图,很难想象是什么样子的。 从考古资料和书写载体上看,古希腊文明的巨著,它们的来源和传承的疑点太多,加上后世各种语言互相翻译,也是二次创作,所以很难厘清两千年前古希腊文明是个什么形态!按照考订《尚书》的标准,这些都是后世的伪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