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大家的讨论很受启发,本人不懂心理学,仅从其他角度来分析胖子同学的心理世界。 前面有人提到了边界场景,这个前提在片子里非常重要,通过妓女的鞋、三口之家的妈妈以及各种联系把各种人格凑Motel这个边界场景里。现实中应该是医生通过药物使胖子的各种人格凑在一起。而在Motel里时常拉伸和虚化背景也给观众这是在精神世界的暗示。这些前面都有提到。 本人想说的是各个人格死亡的顺序所对应的哲学思考,首先同意弱人格先挂这个假设,即Motel真老板、真警察、过气明星、新婚夫妇、犯人,其中真老板和真警察没出场就直接挂掉。剩下的强人格其实可分为攻防两方,小孩父母、旅店假老板、妓女、假警察、司机这六个只是想等到天亮跑路的人格是防的一方,只是假警察和司机有被动攻击能力,大家都认为假警察(犯人死后他成了恶的化身)是攻方,事实上他不是,他一直都是很好的替罪羊,注意他最后找妓女要卡车钥匙就能看出他也想离开Motel,其实里面的所有人(除了小孩)一开始就想离开这个地方,现实世界里应该是各种人格对药物的本能反抗行为,而且片中应该是有一辆车能开出边界场景的,也是为最后的幸存者预留的出口,这是最后一场战斗的导火索。当时的司机、假老板、妓女、假警察都明白这一点(小孩在暗处隐身),现实世界中医生给胖子的疗效是只留下一个人格(必须不能是恶人格),按照医生的设想假警察和假老板肯定会毙掉。但留下哪个人格比较有味,常理上应该是司机这个善且英雄的人格,细想下他挂掉这个结局也是必然,因为片中司机是知道最后只能剩下一个人格(忽视了小孩),所以基于好人的本能,他必然会选择与“恶”(假警察)同归于尽还不能被杀而留下假警察(医生治疗方案不允许),不然他只能自杀以留下妓女;若妓女先被假警察杀了而剩下了他会内疚一生(胖子会不会得抑郁症?);若他突然变恶最后杀掉妓女保存自己,现实世界中胖子也必然被行刑。所以如果留下一个人的最优选择必然是一心想在柳橙田里过生活的妓女,司机挂的时候也跟她说去柳橙园,实际上这是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一致认同的归属。有人说留下来胜者的必然是恶人,现实世界里医生拿的笔记本记录的10个人格比较能说明问题,可以说,这10个人格是多重人格的表现性状,贯穿胖子的本身是小孩,他应该算隐层。如果没有隐层挑拨事态,10个人格也无法冲突,所以隐层小孩的权限应该高于那10个人格,所以10个人格注定无法灭掉小孩,但小孩可以灭掉他们(需要药物使各个人格碰面)。这个杯具不知道英雄司机会不会抓狂? 基于这种分析,现实世界的理想情况是胖子同学只能接受行刑,因为他童年的经历是原罪这个无法改变的后面的犯罪也必然无法改变,这点和《蝴蝶效应》一里面男主最后在子宫里勒死自己的意义相同。 关于片中结局: 留下妓女的致命缺陷在于与胖子的童年冲突,片子有几个妓女查看箱子里钱的细节,这个与小孩最后的“一日为娼,终身为妓”对应。钱(原罪)能买来柳橙园(理想),所以小孩最后选择在柳橙树(妓女的理想)下面杀死她(要妓女救赎原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