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法联谊会旧址

 街心舞苑 2019-06-20

春雨骤停的午后,悬铃倒挂在梧桐交叉的枝头,繁杂的旧枝,新叶还在孕育中,无声无息的思南路,正在等待春天的枝繁叶茂。

思南路与复兴中路的东南角,复兴中路541号,一座独立式三层砖混结构的花园住宅。1922年,由义品洋行开发建造。建筑师费诺思(Fenaus)设计的这座独立花园别墅着重打造欧式的风格,

围着它转了一圈又一圈,摸一摸天然砾石饰面的外墙,抬头看赭红色的漆木百叶窗,惊艳于它的外貌,更是想起它曾经的风华。

它的主入口在东北侧,塔司干单柱的门廊,简洁明快,是欧洲花园住宅常用的门廊装饰模样。

停留在宽敞的花园里,看它南立面红砖砌筑的方形柱式和柱廊,以及柱廊之上展开的长型阳台和三楼挑出的小阳台。

往后退几步,端详小阳台上覆盖的跌檐式顶盖和陡峭的多坡面的山峦叠嶂,红瓦的屋面和棕色的木结构屋檐,顶盖下的暗红色的露木结构。

想给它一个建筑风格的定义,于是,想起法国的比利牛斯山的比亚里茨的建筑,想起赉安建于1925年的高安路77号的花园住宅,更会想起德国和奥地利的民居。

我想,这样的别墅是欧洲近代民居建筑的混合体,是形体上多种姿态风格的混合。

   久久凝视,回溯曾经的风云际会,不免深叹一声。

1914年,法租界公董局决定对上海租界再次扩张,于是,马斯南路(现思南路)诞生了。

1920年代,在沿法国公园南面的辣斐德路(复兴中路)以南,马斯南路以东的地区,被打造成为高档的花园洋房住宅区。

1933年12月3日,江文新提供这座漂亮的别墅成立了中法联谊会。这是一个民间文化交流机构,是一个法国文化和法语学习的沙龙。江文新曾经担任秘书。他也是1949年前的户主。

1939年,于伶以中法联谊会戏剧组的名义成立上海剧艺社,排演了一些著名的话剧作品,如《原野》、《文天祥》。

于伶(1907-1997年),中国著名剧作家、导演、演员。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担任组织秘书。1949年后曾经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文化局局长、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等一系列职务。

1952年9月相继迁入雷允上药号的股东雷显之等人并居住于此。

2010年,经过十年的规划和建设,这一整片区域被成功开发成为思南公馆。这座别墅也因此重新获得了新生。它已经不再是高墙深院的名人居住地,而是可以敞开怀抱的公共区域。

时光里走了将近一百年,新生的它频频获得人们的赞誉,关于建筑之美,关于历史的痕迹,以及回味无穷的人文故事。

雨后的阳光洒在百年建筑之上,梧桐掩映的屋面红瓦闪着光芒,一群人来了,和它合影,又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