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时老北京胡同的上色彩照 承载了一代代人挥之不去的回忆

 爱历史 2020-10-30


胡同是北方地区对城镇小巷的统称,原本是“衚衕”,后来简化以后为“胡同”,并沿用至今。

关于“胡同”一名的来由,在日本人多田贞一所写的《北京地名志》中认为,源于蒙古语“浩特”。还有人认为“胡同”与蒙语中“水井”的发音相近而来。但不管胡同之说从何而来,它都已经成为了北方民居中的代表,北京胡同更是成为了一张城市名片。

北京胡同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元代。蒙古人将自己在草原上紧密安放的帐篷布置格局移到了北京城里,这样的民居形式可以有效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能在有战事发生的时候,迅速的将人们聚集起来抵抗或撤离。沿着胡同,人们在边上修起了四四方方的四合院。最终大片的四合院与过道形成了北京城里错落有致,数量众多的胡同。

北京的胡同经过元、明、清的发展,到民国时根据《北京地名志》上的记载,北京共有胡同3200条。

最终这些胡同在北京城里组建起了一个个充满了老北京回忆的家园,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过去与现在,也积累起了北京人对胡同挥之不去的深厚情感。

胡同里写着“小器作”的店铺,可能今天的人们对这个词已经很陌生了。这里是制造并修理硬木家具、细巧木器的作坊,当时大部分的“小器作”就是这样散布在胡同里,而且都是靠父子传承一代代的传下来的手艺。

请点一下右下角的“好看”,这对我们很重要,文章将被更多朋友看到!

回复关键字“春运  我们一起追逐回家过年的脚步

回复关键字“南京大屠杀”了解中国抗战史上最惨痛的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