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络时代的学习理念: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

 lsz0315 2019-06-20
           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加剧了知识惰性化,而与大师连通对话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洞察力是网络时代学习者解决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知识惰性化问题的“四大法宝”。 中国论文网 https://www./9/view-2906040.htm  
  古今中外,名人名家关于学习的论述浩如烟海,有些至理名言至今仍然滋养着全世界的学习者。如今,人类跨入21世纪已超过十年。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们纷纷使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化学习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时代等名词来凸显其特征。新时代的学习当然需要新的学习理念来指导。本文力图梳理21世纪国内外涌现的新学习理念,并且提出自己的学习理念,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连通主义:学习就是连通即网络形成与优化
  连通主义是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创建的关于数字化学习的新理论,其核心思想如下:学习和知识需要多种方法来呈现整体……并允许选择最佳方法。学习是一个连通专门化结点或信息来源的网络形成过程。知识驻留于网络。知识可以驻留于非人类的器具,并且技术能够促进学习。探寻知识的能力比知道什么更重要。学习和知晓是恒定、持续的过程,并非最终状态或产品。在领域、想法与概念之间看到连通、识别模式和生成意义的能力,是当今个体的核心技能。保持知识的时代性(准确的、最新的知识)是所有连通主义学习活动的目的。决策过程就是学习……连通主义提出了锚定、过滤、彼此连通、人性化、创造和得出意义、评价和鉴定、验证过程、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模式识别、知识定位、接受不确定性、情境化等学习技能。连通主义抓住了网络时代知识和学习的混沌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征,揭示了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发生的机制,学习者应如何有效地学习,获得最新的知识。[1]连通主义提出的学习技能扩展了网络时代学习者信息素养的构成,丰富了其内涵,对于培养广大师生网络时代所需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e-Learning专家杰・克罗斯(Jay Cross)进一步指出,“学习就是优化自己的内外网络。”毛向辉在《学习的互联法则》中提出,“每个学习者在一生中都要管理好自己的四类与学习相关的网络:神经网络、知识网络、社会网络,还有已经无处不在的计算机互联网。”他把这四类网络统称为“学习网络”。 [2]
  
  新建构主义:学习就是建构、建构蕴涵创新
  针对网络时代人类学习面临的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两大挑战,王竹立在与连通主义的比较与融合中逐步建立了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提出了“学习就是建构、建构蕴涵创新”的理念和“为创新而学习、对学习创新、在学习中创新”的座右铭,主张将学习、应用、创新合三为一,将创新作为学习的最高目标。针对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新建构主义提出了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强调学习应该以个人需要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认为学习包含“顿悟”过程,个人隐性知识可通过内读法和深谈法进行挖掘。新建构主义提出了一整套网络时代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包括“搜索、选择、写作、交流、创新”五个环节,并且提出了“包容性思考”的概念和具体做法,作为将碎片化的知识组合成全新知识体系的基本思维方法。新建构主义修正了经典建构主义关于“知识不能通过教师讲授而传递的”观点,指出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而传递,为混合式学习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3]
  
  学习是连通与建构的双向互动
  笔者总体上认同王竹立对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所做的比较,“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都属于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关注的是学习的外部过程,新建构主义关注的是学习的内部过程,两者可以互为补充。新建构主义是在经典建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网络时代的深加工理论。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更适合指导网络时代的非正式学习。新建构主义与关联主义的融合是未来网络时代学习理论发展的方向。”[4]学习不是内外孤立和割裂的过程,而是内部过程和外部过程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既需要连通,也需要建构,是连通与建构的双向互动。
  
  搜索就是学习
  焦建利在《搜索就是学习》一文中这样写道,“搜索,成了信息时代全新的学习方式。搜索,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每一次搜索技术的进步,其实都可以说是学习技术的发展。”作者提出了两个响亮的口号,“会搜索才叫会学习”和“知之为知之,不知Google之”。 [5]
  “搜索就是学习”揭示了搜索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即搜索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打破了人们的认识局限,丰富和深化了搜索的内涵。但是,搜索能否转化为现实的学习力,还需要其他学习环节的配合。例如,质疑、检验、比较、选择、交流等,需要学习者调动其他诸多要素参与,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批判性思维。钟志贤在学术随笔《“卧槽泥马”现象》中给盲目乐观、简单化的搜索式学习敲响了警钟。“卧槽泥马”现象给网络学习者的警示是――互联网搜索虽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身处“信息海洋”的网络学习者必须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培养质疑的习惯,坚持求真务实的学风,善于舞动批判性思维这一利器,破除“快餐式”、“蜻蜓点水式”、“不求甚解式”的单纯搜索的学习陋习。钟志贤指出,“信息素养的核心就是以各种信息工具和资源为基础,运用批判性思维实现培养问题求解、决策和创新的能力。”[6]笔者认为,搜索之于学习有两层含义:第一,搜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术。在网络时代,不精通这一学习技术,不善于将它转化为学习力,很难称得上是一个高效、高明的网络学习者。第二,搜索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在网络时代,说它不可或缺,一点也不为过。但要切记,搜索并非学习的全部,在复杂或高级学习中,学习者只有将搜索与其他学习环节和要素紧密配合,方可达成学习目标。
  
  学习是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
  桑新民认为,“学习是人类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和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7]他揭示了学习科学、学习技术、学习艺术与真善美的关系:“学习是科学,要成为科学的学习者,就必须求真――探索并遵循学习的客观规律;学习是技术,要掌握高超的学习技能,就必须向善――在刻苦的修炼中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是艺术,要在艰苦的学习中获得乐趣,就必须审美――体验出神入化的学习意境;学习更是哲学――领悟真善美统一的学习智慧,创造学习型社会,享受学习化人生。”桑新民指出,“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在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交流与协助中学习、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地学习、学会在研究和创造中学习,这些学习能力是在信息社会中的基本生存能力。”[8]桑新民进一步指出,“人类的学习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团队学习是个体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整合与升华”。[9]除了学习本质论,桑新民还提出并且阐述了学习主体论、学习方式论、学习文化论、学习技术论(学习技能整体结构模型)、整体生成学习论和绿色学习论。
  
  “我们―所有人―学习(WE-ALL-LEARN)”
  柯蒂斯・J・邦克在其新著《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中从新的学习技术和方式中捕捉到了开放教育世界多元化、全球化的本质,提出了“我们―所有人―学习(WE- ALL-LEARN)”这一框架,并探索了构成此框架的10项关键趋势:电子图书世界中的网络搜索、数字化学习和混合学习、开放源代码和自由软件的可用性、起杠杆作用的资源和开放式课件、学习对象库和门户网站、开放信息社群中学习者的参与、电子协作与交互、另类现实学习、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网络。基于这“10把金钥匙”,他又推出了三大宏观汇聚趋势:管道、页面、一种参与式学习文化。从而得出结论:当今网络技术正以这“10把金钥匙”将教育带向更为开放、共享、协作、扁平化和参与式的学习时代。邦克在新著中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在网络技术变革的开放性教育世界里,任何人(Whoever)无论何时(Whenever)何地(Wherever)都可以向其他任何人学习任何东西(Whatever)。[10]这是泛在学习的4W目标。
  
  学习是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1.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
  《大学》开宗明义地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阐述了学习的终极目标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紧接着,《大学》从心理层面阐述了学习的六个阶段及其关系――“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笔者将其简化为“知止―有定―能静―能安―能虑―能得”,分别对应于高效学习的“六重境界”。在这个充斥着功利、喧嚣和躁动因素的时代,通向这六重境界的不是“宽门”,而是“窄门”!如此,就不难理解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之意味深长。
  2.学习是快乐之源,学习是幸福因子
  为学先立志。一旦确立了“止于至善”的终极学习目标,并且通过不断修炼逐步达到《大学》的“六重境界”,你会发现,学习已成为人生旅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多一分学习,生命则多一分充实,多一分快乐,多一分精彩!你会时刻感悟到,学习之旅可随时扬帆前行,学习之旅没有终点。此时,“放飞学习者”不再是一句口号!
  3. 向“大师”学习,与“大师”对话
  向“大师”(大家)学习是最高效的学习途径之一。“举凡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一个‘通’字。他们并不局限于一个窄小的研究主题,而是扩展开来,在几个相关研究领域中驰骋,并做出高质量的研究工作,产生后人绕不过去的学术成果。”[11]“大师”是知识的集散地,是知识网络的大节点(Big Node),其作用如同物理网络中的核心服务器、集线器 (Hub)、交换机(Switch)或路由器(Routine)。“大师”是新知的“源头活水”,是专业领域的方法论高手,是智慧的源泉,堪称人生导师。基于个人成长经验及学习感悟,笔者倡导并且践行“成长之路,起于大师”的学习与成长路径――熟悉大师其人(包括兴趣、爱好、性格、职业生涯、人生阅历等),透视大师思想渊源,品读大师其作(代表作),结交大师及其高足,学大师治学之道、做事方法论、学术智慧和人品德行。桑新民曾倡导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开展“五个十”研究,包括十位专家学者、十本经典著作、十个研究机构、十篇学术论文、十个专业网站,其实质就是倡导“向大师学习、与大师对话”的学习理念。
  4.网络学习者解决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知识惰性化的“四大法宝”
  笔者认为,与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相比,知识惰性化是网络时代学习者所面临的更为严峻的挑战。惰性知识虽然已经习得并且存储在大脑的长时记忆中,但它们不是孤立于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之外(缺乏与其他知识的关联),就是孤立于学习者的思维过程之中,因而无法被检索和提取到学习者的工作记忆中,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就好像失去了“活力”一样。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加剧了知识惰性化,使更多的知识失去“活力”,退化成惰性知识。而与大师连通和对话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洞察力,是网络时代学习者解决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知识惰性化问题的“四大法宝”。
  5.“四个融合、四个结合”的学习理念
  基于六年多的博客研究与实践,笔者提出了基于门户网站教育博客的网络化学习(简称“博客学习”)新方式,总结了博客学习的作用、优势、缺陷和常见误区,提出了“开放、分享、主动、互动、合作、发展、双赢”和“四个融合、四个结合”的博客学习新理念。“四个融合”即融合自我导向学习与社会性学习、融合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融合碎片化学习与知识管理、融合学习和写作;“四个结合”即学习者个体内外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博观与约取(分散与聚合)相结合、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结合。[12]
  6.学习是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笔者认同桑新民关于“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和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的观点,认为只有达到了“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的层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同时笔者认为,是学习将学习者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紧紧地联系起来。学习者在“过去现在(当下)未来”的时空隧道中来回穿梭,最终完成某个学习时段自我意识的提升和自我超越。而已完成学习时段的学习结果将作为后续学习时段的起点或基础,如此反复循环,向前发展。信息时代的学习由于有了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撑,使学习者能够以现在(当下)为出发点,通过多媒体技术、云存储技术和再现技术瞬间回溯到过去,快速唤醒、激活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再在第一时间从过去返回现在(当下),尝试解决当下的学习问题(例如认知冲突、同化顺应、知识建构、概念重组、建模、问题求解等)。而在学习的目标导向、意义建构和寻找下一个最近发展区时,学习者必须跳出过去经验的局限和当下的迷局,运用人类特有的高级思维技术(如联想、想象、直觉、灵感、顿悟等)和信息技术(包括虚拟技术、趋势分析与预测技术等)穿越“现在未来”的时空隧道。真正有效的学习是既着眼于当下问题的解决,又适时、适当地“瞻前顾后”。我国早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古训。澳大利亚未来学会前主席彼得・埃利雅德说过:“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有句名言,“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英国当代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有个著名的论断,“全部的生活都是解决问题。”美国当代教育技术学学者戴维・乔纳森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教育唯一合法的目标就是解决问题”――他主张为解决问题而学习,倡导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目前,方兴未艾的网络化学习正借助于日新月异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帮助学习者架起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心理、思维和信息层面)。
  
  人类进入21世纪,学习科学、学习技术、学习方式、学习时空、学习内容的革命方兴未艾,人们的学习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学历是21世纪人们的第一本护照、专业技能是第二本护照,那么“带得走的学习能力”便是第三本护照,而创造力和适应力则是第四本护照。每个人都必须厘清自己的学习理念,掌握必要的学习理论与学习技术,在“信息的海洋”中学会学习。应“辩证地看待各种学习理论,世界上没有万能的学习理论,每种学习理论都有自己的使用情境……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具体的学习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学习活动设计,这才符合当代教育的内在诉求和外在取向。”[13]
  
  参考文献
  [1][13]G・西蒙斯著,詹青龙译.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毛向辉.学习的互联法则[J].中国远程教育, 2003,(22).
  [3]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
  [4]王竹立.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1,(5).
  [5]焦建利.搜索就是学习[J]. 远程教育杂志,2009,(3).
  [6]钟志贤.“卧槽泥马”现象[J].远程教育杂志,2009,(3).
  [7][9]桑新民.学习究竟是什么?――多学科视野中的学习研究论纲[J].开放教育研究,2005,(1).
  [8]桑新民主编.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柯蒂斯.J.邦克著,焦建利译.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1]焦建利.循着大师的思想轨迹前行[J]. 现代教育技术,2009,(12).
  [12]郑小军.高师学生网络化学习研究――基于门户网站教育博客的角度[J].教育评论,201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