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2017年秭归
2019-06-20 | 阅:  转:  |  分享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

(稿)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17年0月目次

1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总则 3

4.1目的任务 3

4.2部署原则 3

4.3工作程序和调查内容 3

4.4基本要求 4

4.5调查区分类 4

5预研究与设计编制 5

5.1目的任务 5

5.2工作内容 5

5.3基本要求 5

5.4技术要求 5

6调查技术方法 6

6.1遥感地质调查 6

6.2矿产地质专项填图 7

6.3物探 8

6.4化探 9

6.5矿产综合检查 9

6.6钻探 11

6.7潜力评价 11

6.8综合研究及专题研究 12

7野外验收 12

7.1基本要求 12

7.2验收条件 12

7.3验收资料 12

8成果编制 13

8.1报告编写 13

8.2图件编制 13

8.3数据库建设 13

9成果提交 14

附录A(规范性附录)矿产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格式及主要内容 15

附录B(资料性附录)自然重砂测量技术要求 17

附录C(规范性附录)矿产信息卡片 19

附录D(规范性附录)找矿靶区分类表 20

附录E(规范性附录)矿产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格式及主要内容 21

附录F(规范性附录)矿产地质图说明书编写格式及主要内容 23

附录G(规范性附录)找矿靶区综合信息成果登记表 24



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1:50000矿产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部署原则、工作程序、调查内容、技术方法、野外验收、成果编制、成果提交等方面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1:50000矿产地质调查工作。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25283-2010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

GB958-2015区域地质图图例

GB/T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T33444-2016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

DZ/T0004-2015重力调查技术规范(1:50000)

DZ/T0011-2015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

DZ/T0070-2016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

DZ/T0071-1993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

DZ/T0078-2015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

DZ/T0079-2015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技术要求

DZ/T0145-2017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DZ/T0151-2015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

DZ/T0305-2017天然场音频大地电磁法技术规程

DZ/T0176-2006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DZ/T0187-2016地面磁性源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

DZ/T0280-2015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技术规程

DZ/T0227-2010地质岩心钻探规程

DZ/T0248-2014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

DZ/T0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

DD2006-05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

DD2006-06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DD2011-05矿产资源遥感调查技术要求

DD2014-11多光谱遥感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成矿区带

在地质构造、岩石建造、地质发展历史以及在成矿作用上具有共性的成矿有利地区。



找矿远景区

成矿地质条件、物探化探异常、蚀变信息以及已有矿床、矿(化)点分布反映成矿有利,可能发现矿产资源的地区。



矿集区

矿床密集分布区,范围相当于一个Ⅴ级构造单元,包括1个或多个矿田,至少有1个大型规模矿床。



矿产资源基地

以一处以上大型—超大型矿床为支撑,具备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潜力的地区。



矿产地

经探矿工程证实存在工业矿体,赋存资源/储量达到《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中规定的小型规模上限的二分之一及以上的地区。本次调查工作发现的矿产地称为新发现矿产地。



矿点

具有一定的成矿条件,初步识别出含矿的建造(岩层、岩体、岩脉),取样分析确定有工业矿石存在,可作为进一步找矿线索的地点。



矿化点

具有一定的成矿条件,初步识别出含矿的建造(岩层、岩体、岩脉),取样分析确定有用组份含量达到边界品位的二分之一,可作为进一步找矿线索的地点。



成矿地质体

与矿床形成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的地质体,是形成矿床主要矿产主成矿阶段空间定位的成矿地质作用的实物载体。



成矿结构面

成矿作用过程中赋存矿体的显性或隐性存在的岩石物理及化学性质不连续面,即赋存矿体的各类界面,可分为原生成矿结构面、次生成矿结构面和物理化学转换结构面等三类。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通过宏观和微观手段确定的,能够直接指示矿体赋存位置的和对找矿预测具有特殊意义的标志。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以地质成矿和找矿预测理论为指导,以矿产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及相关的专题科研等资料为基础,通过成矿地质背景、区域成矿规律、典型矿床成矿特征的调查研究,建立综合信息找矿预测模型,采用类比预测方法,圈定预测区并估算资源量,优选找矿靶区。

找矿靶区

通过矿产地质调查,依据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勘查、科研等资料,综合分析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与已知矿床找矿预测模型吻合程度高,成矿条件有利、资源潜力较大、预测依据充分,预期可提交新发现矿产地的地区。



建造

指同一时代、同一构造环境、同一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宏观上可识别填绘的一套岩石组合,可分为沉积岩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建造、变质岩建造等。



含矿建造

在特定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含矿性,已发现矿(化)体赋存的一套特殊岩石组合。



建造构造图

反映工作区内各类建造和构造要素特征、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及与成矿关系的图件。

总则

目的任务

目的

大致查明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矿产资源特征、分析控矿因素、揭示区域成矿规律、评价区域资源潜力、预测找矿前景、实现找矿新发现,分析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影响。创新矿产地质调查理论和方法技术,解决重大矿产地质问题,提升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服务资源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

任务

调查工作区内已有和新发现矿床、矿(化)点的特征,研究区域矿产分布规律。

调查与成矿和赋矿有关的沉积、火山、侵入、变质建造和构造地质条件,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特征。

解剖典型矿床,研究成矿地质特征,建立成矿找矿预测模型,总结成矿规律。

研究解决重大矿产地质问题,开展针对性的专题研究。

开展找矿预测,圈定预测区并估算资源量,圈定找矿靶区。

评价资源潜力,为矿产资源潜力动态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概略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影响。

建立1:50000矿产地质调查数据库。

部署原则

一般应在1: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部署矿产地质调查,但围绕特定目标、急需开展矿产地质调查工作的可同时部署,分别按相应技术要求开展工作并提交成果。

突出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围绕找矿远景区、整装勘查区、矿集区和资源基地,以成矿地质单元为基础,以1:50000标准图幅为基本调查单元,采用单幅或多幅联测。

强化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深度融合,以解决制约找矿突破的理论和方法技术问题为目标部署专题研究工作。

工作程序和调查内容

工作程序

遵循预研究、设计编制、野外调查、综合整理、野外验收、成果编制、成果提交等步骤实施。

调查内容

矿产特征

矿产地种类、分布、规模及其特征。

典型矿床成因类型、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矿(化)点的种类、分布,矿化蚀变带特征,矿石质量及资源潜力。

控矿条件及找矿标志

确定成矿地质体,调查其岩石类型、矿物组合、形态、规模、产状、时空分布等特征。

调查成矿结构面特征,包括产状、形态、规模、样式、力学性质、物质组成、活动期次、强度及其与矿产的关系等。

调查矿化蚀变特征,包括蚀变类型,矿物共生组合及标型矿物特征,空间分布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建立找矿标志。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与地质体、构造、蚀变带的关系。

物探、化探异常与矿(化)体的关系。

成矿规律

成矿时代、含矿建造和控矿构造等特征。

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及三维空间分布格局。

矿床(体)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建立调查区三维地质矿产结构模型。

其他需要调查的内容

矿产资源技术经济可行性、开发利用前景和环境影响。

制约地质找矿的理论和方法技术问题。

基本要求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和支撑,以成矿系列、成矿系统、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为指导,应用航空物探、高光谱等先进技术,综合运用先进适用的物探、化探、遥感、测试分析等技术方法,针对重点找矿线索加强多手段综合检查,必要时可安排钻探验证。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预研究。开展已有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制约地质找矿的重大问题,确定调查工作内容、方法手段和专题研究内容。

坚持绿色调查。加强矿产资源综合调查和综合评价,具体要求执行GB/T25283-2010。

野外调查宜采用1:250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没有1:25000地形图的地区可采用1:50000地形图放大或应用满足精度要求的公开卫星影像作为底图。

合理确定矿产地质专项填图的主要内容。明确填图单元,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区,不机械地按网格平均布置工作,对成矿有利地段采取实测方式进行重点调查和研究,可部署1:25000或更大比例尺的矿产地质专项填图工作,其它地段以搜集资料、稀疏路线调查和综合编图为主,调查区整体工作精度应达到1:50000比例尺的要求。

根据成矿地质背景、主攻矿种及类型、自然景观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合理选择物探、化探、遥感等技术方法开展综合调查。应用大深度探测技术,加强深部矿产调查。

加强矿产综合检查。对已有矿产以资料收集和综合研究为主;为建立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模型,可适当开展野外补充调查;含矿层、矿化蚀变带异常其他重要找矿线索应全面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比例应达到10~20%。

为获取深部地质信息,了解与矿产有关的建造构造特征,检查验证物化探异常的解释推断,可安排钻探工作。

整装勘查区和矿集区,重点加强找矿预测,评价深部资源潜力。

矿产资源基地,重点开展地质潜力、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影响综合调查。

油田区、煤田区铀矿调查。全面收集调查区钻探、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水文地质等资料,通过综合研究,优选重点调查区,分析钻孔放射性测井自然γ异常,圈定找矿靶区,择优钻探验证,评价资源潜力。

油田区钾盐调查,重点收集分析地震、测井、重力、电测深和岩屑资料,开展综合研究,圈定找矿靶区,评价资源远景。

以工作程度较高的基岩区为重点,开展三维找矿预测。

推进成果转化应用和社会化服务。

调查区分类

调查区分类及主要工作内容见下表。

基岩区 浅覆盖区 盆地区 已完成1:50000区域地质调查,1:50000物探化探工作已满足要求 (Ⅰ区):1:50000矿产地质专项填图、综合检查、三维找矿预测 1:50000物探、浅钻、综合编图和综合检查等工作 主要开展油田区、煤田区铀矿调查和油田区钾盐调查等工作 已完成1:50000区域地质调查,1:50000物探化探工作尚不满足要求 (Ⅱ区):1:50000矿产地质专项填图、物探化探填平补齐、综合检查 尚未开展1:50000区域地质调查 (Ⅲ区):同步开展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和1:50000矿产地质调查 预研究与设计编制

目的任务

全面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调查区已往各类资料,初步分析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地质条件,明确工作部署、技术路线、工作方法技术要求,编制矿产地质调查工作设计。

工作内容

全面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调查区已往各类资料。

分析研究调查区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和典型矿床特征,编制建造构造草图等基础图件。

划分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区,明确工作部署、技术路线、工作方法技术要求。

梳理提出制约地质找矿的重大问题,明确专题研究内容。

编制矿产地质调查工作设计。

基本要求

应符合任务要求。

应充分收集已往资料并综合分析,进行必要的野外踏勘。

应做到内容完整、文字精炼、重点突出、附图附表附件清晰齐全。

设计编制提纲见附录A。

技术要求

资料收集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

应收集以下资料:

工作区行政区划、自然地理、交通、气候、水文、自然灾害、自然资源等资料;

社会经济现状及国家和地方发展规划等资料。

???

基础地质

应收集以下资料:

地质调查成果资料;

地质图、地质矿产图、构造纲要图、岩相古地理图、建造构造图等资料;

实测地层剖面图、实测地质构造剖面图等资料;

实际材料图及野外记录本(卡)等资料;

岩矿鉴定、岩矿分析、古生物鉴定及地质体测年等成果资料。

地球物理

各种比例尺重力、磁法、电法、地震、放射性测量等物探方法所获得的成果资料、原始数据,区域及工作区物性资料。

地球化学

各种比例尺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岩石测量、土壤汞量测量、自然重砂测量等成果资料及原始数据。

遥感

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频谱的航空、卫星遥感数据及其解译成果,岩矿波谱测量等其他遥感资料等。

区域矿产

应收集以下资料:

工作区及邻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成果资料;

已有矿床、矿(化)点地质勘查成果资料;

矿产开发利用现状或矿产开发技术条件等相关资料。

科研

应收集以下资料: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区域成矿规律和典型矿床研究等成果资料;

涉及工作区及邻区的专题报告、专著及论文等资料。

综合整理分析



对搜集到的各类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分析建造构造与成矿的关系,初步确定主攻矿种、矿床类型,划分建造构造类型。

分析研究调查区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和典型矿床特征,初步确定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分析与成矿有关的建造构造,初步确定填图单元,编制建造构造草图等相关图件。

提出需要解决的关键矿产地质问题和方法技术问题。

确定本次重点调查区,选择工作方法,明确预期成果。

野外踏勘





















?????

了解工作区地层、岩石、构造、典型矿床的基本特征,了解物化探工作条件及人文干扰情况,开展必要的补充性岩矿鉴定工作。

整体上对工作区地质、矿产及地形地貌等进行概略了解,对室内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野外验证,以穿越不同类型建造构造单元、代表性矿化带和自然景观区的路线地质踏勘为主。工作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矿(化)点分布较多时,还应对重点地段进行全面踏勘。

踏勘时应适当采集关键地段、有代表性地质矿化现象的岩矿标本,并进行必要的岩矿鉴定或快速分析测试。通过踏勘确定实测地质剖面位置,建立遥感解译标志。

编制图件

设计附图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图、地质工作程度图、建造构造草图,物探、化探、重砂、遥感异常图(内容不多时与建造构造草图合并表示),工作部署图、钻孔设计图及其他相关附图。

调查技术方法













遥感地质调查

目的任务

初步了解调查区地层、岩性、构造、矿物蚀变异常分布特征,构建地质要素空间格架,为矿产地质调查提供先导性、基础性的地质资料。

工作内容

在区域岩性构造遥感解译工作基础上,借助典型岩矿波谱数据库,提取与成矿有关的地层、岩性、构造、蚀变异常/矿物、热源等信息。

提取遥感异常,开展典型矿床蚀变特征研究,建立调查区遥感异常识别模型。

查证遥感异常,确定成矿地质体的延伸和展布范围,圈定找矿有利地段。

在浅覆盖区及盆地区边缘,宜使用雷达数据辅助开展遥感调查。

部署原则

坚持遥感地质调查先行的原则,贯穿1:50000矿产地质调查全过程。

开展矿产检查、重要遥感异常查证时,应部署高精度遥感解译工作。

技术要求

根据调查工作需求,选择多源遥感数据开展多尺度遥感综合解译。

应选择比例尺优于1:50000的地形图及相应的DEM,制作区域遥感影像图。针对解译要素的不同,开展影像增强处理、地质信息识别与提取等工作。

利用多光谱数据,在岩性构造遥感解译工作基础上,提取与成矿有关的建造、构造、蚀变异常/矿物、热源等地质单元。

利用含有短波红外波段的多光谱数据,提取铁染、羟基、粘土化、碳酸盐岩化等蚀变异常信息,分析蚀变异常与成矿的关系。有条件的地区,利用高光谱数据,填绘矿物及蚀变矿物组合分布图,分析矿物及矿物组合的空间展布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

开展遥感解译工作前,宜进行野外踏勘,建立并完善解译标志。遥感野外查证一般与矿产地质专项填图、综合检查等同步开展。

在综合研究和野外查证等工作的基础上,编制矿产地质遥感解译图、矿化蚀变(带)遥感判释图、遥感找矿预测图等图件及说明书。

其他技术要求参照DZ/T0151-2015、DD2011-05、DD2014-11执行。

矿产地质专项填图





目的任务

大致查明与成矿有关的、构造、矿化蚀变带等分布和特征,为物化探异常解释、成矿规律研究、找矿靶区圈定和潜力评价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基本要求





以成矿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

分析和解剖各类地质作用(沉积、火山、侵入、变质)与成矿关系,大致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各类地质要素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

开展与成矿有关的、构造、矿化蚀变为重点的矿产地质专项填图,填(编)建造构造图。

采用数字地质调查技术。

工作内容

与沉积成矿作用有关的地区,填(编)沉积岩建造构造图。实测分层剖面,含矿建造和岩性组合,填图单元。追索并圈定成矿有关的、特殊岩性层构造和矿化蚀变。研究沉积作用与成矿关系。与第四纪风化成矿作用有关的地区,在已划分的第四纪地质及成因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物质成分、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分布范围及其赋矿等特征,研究第四纪成因类型、地貌与成矿的关系。

与火山成矿作用有关的地区,填(编)火山岩建造构造图。实测岩性岩相剖面,划分火山喷发旋回,确定填图单元。追索并填绘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建造、火山机构、次火山岩体构造和矿化蚀变。研究火山作用与成矿关系。

与岩浆侵入成矿作用有关的地区,填(编)侵入岩建造构造图。实测岩性剖面,划分,确定填图单元。追索并填绘与成矿有关的侵入岩分布、期次、接触关系、岩石组合、岩性带构造矿化蚀变。研究岩浆侵入作用与成矿的关系。

与变质成矿作用有关的地区,填(编)变质岩建造构造图。实测岩性剖面,划分,确定填图单元。追索并填绘变质建造分布、岩石组合、结构构造、变质变形特征。研究变质作用与成矿的关系。

构造专项填图,填(编)构造地质图。重点调查研究与成矿有关的褶皱、断裂构造和韧性剪切带等成矿结构面特征及含矿性,分析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及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浅覆盖区:在典型矿床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物化探调查工作基础上,充分利用浅钻、钻探等工程揭露的信息,研究成矿作用特征,编制建造构造图。

盆地区:油田区、煤田区的铀矿调查,全面收集调查区钻探、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水文地质等资料,通过综合研究,编制沉积岩建造构造图或沉积相图等;油田区钾盐调查,收集分析地震、测井和岩屑资料,综合研究,编制建造构造图等。

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样品类型岩矿鉴定样品、同位素地质年龄样品、化学分析样品等。

工作质量要求

平均每个图幅应测制2~3条地质剖面,比例尺以1:1000~1:5000为宜,重点控制与成矿有关的建造和构造。对复杂的与成矿有关的可采用更大比例尺剖面进行实测。每个图幅至少应有1条贯穿全区的控制性建造构造剖面。

路线间距视工作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采用穿越与追索相结合的方法,平均每个图幅地质路线不少于500km,其中实测不少于300km。

地质点密度以充分控制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矿化蚀变带、重要地质界线等为原则合理安排。

应标定直径大于1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50m、长度大于250m的线状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的断层、褶皱构造对矿化蚀变带及其他矿化地质体规模不论大小均应在图上表示;厚度较小者,可用适当的花纹、符号放大或归并表示。

地质点在手图上所标定的点位与实地位置误差应不大于20m。

物探



目的任务

大致查明调查区地球物理特征,圈定物探异常,为分析成矿地质条件、解决重大地质问题、评价资源潜力和圈定找矿靶区提供地球物理依据。

工作内容

磁法、重力、电法和放射性等开展1:50000地球物理调查。

开展大比例尺面积性地球测量或综合剖面测量

盆地区以收集已有的测井、地震、重力、电测深、放射性等物探资料为主。

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推断工作,重点识别隐伏或半隐伏矿体、矿化蚀变、成矿地质体、地质构造等目标体引起的异常并对其进行定量反演,推断目标体的赋存位置、规模、形态、产状、埋深以及构造格架信息。

布置原则

1:50000地球物理调查

已开展过1:50000地球物理调查且方法及精度能满足需要的,应利用已有资料进行二次开发;

部分开展过1:50000地球物理调查且方法及精度满足需要的,应采用相同方法填平补齐;

未开展过1:50000地球物理调查或已有资料不能满足需要的,应部署1:50000地球物理调查。

,宜部署1:5000~1:10000物探工作钻探验证前应部署精测剖面,比例尺宜为1:1000~1:5000。

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推断工作应贯穿1:50000矿产地质调查全过程。

方法选择







??????

依据探测目标地质体与相邻介质的物性差异、可行性和经济性等。

探测目标地质体与相邻介质具有多种物性差异的,选择异常衬度高、干扰小、多解性少的方法。

异常定性困难的,应布置综合物探方法。

开展面积性调查,方法有效性不明的应进行有效性试验。

技术要求

技术参数的选择应满足观测精度和探测深度要求,设计中应予以明确。

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文干扰,应选择低飞航磁、增大功率、错时测量等相应有效抗干扰措施。化探

目的任务

基本查明调查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圈定化探异常,为成矿地质条件、解决重大地质问题、评价资源潜力、圈定找矿靶区等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工作内容

开展1:50000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手段包括水系沉积物、土壤、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开展地球化学资料综合研究,进行地质构造推断解释及局部异常筛选工作。

开展大比例尺面积性地球化学测量或综合剖面测量

加强已有地球化学、自然重砂资料的开发应用。

布置原则

根据调查区景观条件、覆盖层厚度及分布特征,选择适用的方法开展1:50000地球化学测量。

已开展过1:50000地球化学调查且资料满足要求的,应利用已有资料进行二次开发;未开展1:50000地球化学调查或资料不能满足要求的,应部署1:50000地球化学测量。

方法选择

在基岩出露或残坡积物分布区,水系发育的地区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水系不发育的地区以土壤测量为主。

在准平原、盆地周边、山前地带等浅覆盖区,可采用浅钻取样等方法。

在盆地区可采用水化学等方法开展铀、钾调查工作。

根据主攻矿种和景观条件等因素,可选择自然重砂测量方法,有关要求参见附录B。

技术要求

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应采集能反映地质找矿信息的基岩风化产物。

在工作方法尚不成熟的特殊景观区应开展方法试验,证实方法有效后再开展面积性调查。

样品应采用无污染加工,分析质量采取内部与外部方式监控,样品分析测试应选用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高的配套分析方法。

Au、Ag、Cu、Pb、Zn、As、Sb、Hg、W、Sn、Mo、Bi、Co、Ni、Cr、Cd等16种元素为必测元素,视工作需要可另行增加3-8种元素。

地球化学参数按地质单元统计,应编制地球化学图、地球化学异常图、地球化学组合异常图、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图、地球化学成矿预测图和地质构造推断解释图。

其他技术要求按照DZ/T0011-2015、DZ/T0145-2017、DZ/T0176-2006、DZ/T0248-2014执行。

矿产综合检查





基本要求

对已有矿产地、矿(化)点应全面收集资料,补充开展必要的野外观察和样品采集。

选择区内典型矿床进行调查;区内尚无典型矿床的,选择邻区典型矿床进行调查。

矿产检查包括概略检查、重点检查两个阶段遵循地表原方法检查、多方法综合评价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工作程序。

已有矿产信息采集

在前期资料收集基础上,采集已有矿产地、矿(化)点的地理位置、地质特征、储量规模、勘查程度、开发利用情况、资料来源等信息,填制矿产信息卡片(见附录C)。

综合分析已有矿产地、矿(化)点,了解其含矿层、矿化蚀变带、矿体等特征,以及与成矿有关的含矿岩系、体、接触带、构造带等的种类、形态、产状、规模、空间展布特征等,采集化学分析样和标本,控矿因素和矿床类型。典型矿床调查

选择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矿床,,通过生产坑道调查编录物化探精测剖面采样,,建立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模型,为开展矿产检查和潜力评价奠定基础。

典型矿床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在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作用及矿化特征、找矿标志等方面具有相对广泛的代表意义,能够区进行类比;

矿产勘查程度较高矿床特征比较全面规模;

,成矿作用方面具有一定认识

可选择1个或多个典型矿床区矿床可在成矿地质背景相似典型矿床。

工作内容及要求

收集分析勘查、开发及专题研究资料,确定矿床类型,了解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分析存在问题制订工作方案

开展已有探矿工程生产坑道调查编录物化探精测剖面及成矿年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包裹体、同位素等采样测试详细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地质要素,确定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类型及其特征查明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分析成矿地质体以及其他与成矿有关的地质要素特征成岩成矿构造及其类型和特征矿体宏观地质特征以及微观矿物、成矿元素、成矿作用等特征,典型矿床成矿模式空间结构模型成矿地质体、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的关系对所有成矿要素进行筛选、分类和排序

全面收集典型矿床、遥感资料,通过综合分析筛选、分类排序典型矿床预测模型。



检查范围

对以往工作及本次工作发现的含矿层、矿化蚀变带、矿(化)体和其他重要找矿线索,圈定的具有较大找矿前景的物探、化探、遥感、重砂等异常漏矿全面进行检查。

主要任务

初步了解矿化蚀变带、矿(化)体的分布范围、规模、产状、有益组份及含量等;

初步了解检查区成矿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核实异常是否存在,确定异常的确切位置,初步查明引起异常的原因;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的对比分析,初步评价工作区找矿前景,为圈定找矿靶区提供可靠资料。

技术要求

检查工作遵循地质踏勘、地表原方法检查、多方法评价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工作程序一般选用地表追索综合剖面测量样品采集测试等方法

重要物化探异常检查应综合方法地表追索物性采集物化探剖面测量

主要含矿蚀变带矿化体的分布范围和规模以地表追索、GPS定点进行,路线间距和点距以能控制范围、规模不遗漏区内可能存在的矿化现象为标准

应系统采集标本、岩矿鉴定样、化学样等,了解矿物组成、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等化学样采用刻槽法采样注意其代表性和连续性

检查结束后,应及时,提出是否进一步开展检查的工作建议。

重点检查

检查范围

检查,对有找矿前景和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化)点、物化探异常开展重点检查。

主要任务

结合典型矿床研究成果,分析检查区成矿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了解矿(化)点的成矿地质要素

基本了解矿(化)体的分布范围、规模、形态、产状、共(伴)生有益元素种类、含量及其变化,矿石质量、结构构造;基本了解近矿围岩的蚀变种类、分布及其与矿化的关系,大致判别矿床类型检查;

矿种勘查规范的一般工业指标圈定矿体,估算预测资源量

对检查找矿前景做出评价,为圈定找矿靶区提供可靠资料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技术要求

已有矿产

重点检查阶段一般选用大比例尺1:10000-1:20000面积性物化探测量剖面测量浅钻、钻探等方法进行评价其他技术要求按照执行。

钻探

目的任务

了解与成矿有关的、构造的分布和延伸,评价异常和靶区,检查验证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深部解释推断认识,获取深部矿产地质信息。

布置原则

钻孔部署应目标明确,着眼于查明成矿地质条件和解决关键地质问题。

钻孔设计应基于以最少工作量获取最大量地质信息的原则。

开展井中物探和原生晕测量。

钻孔施工前应开展相应的大比例尺地质、物探、化探工作,在定量反演、综合解译基础上,合理确定钻孔位置。

技术要求

按照DZ/T0227-2010、DZ/T0078-2015执行。

潜力评价





目的任务

在建立典型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模型基础上,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建立区域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模型,采用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方法,圈定预测区并估算资源量,优选找矿靶区,提出下一步工作部署建议。

工作内容及要求

建立典型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模型。

分析区域成矿地质特征,总结区域成矿规律,确定预测要素,编制综合地质信息矿产预测要素图,建立区域找矿预测模型。

根据不同矿种和矿床类型,选择应用GIS空间信息处理技术和矿产定量预测方法,圈定预测区,估算预测资源量。预测资源量类型按照GB/T17766-1999有关规定执行。

优选找矿靶区,编制矿产预测图。

提出下一步工作部署建议。

找矿靶区优选与分类

找矿靶区优选。根据预测区定量预测结果,开展靶区优选。

找矿靶区分类。依据找矿靶区的成矿条件、工作程度和找矿潜力等划分为A、B、C等3类(见附录D)。

矿产资源潜力动态评价

以找矿远景区、重点成矿区带、全国等三个尺度开展矿产资源潜力动态评价。

综合研究及专题研究

综合研究

综合研究应与综合整理相结合,贯穿于矿产地质调查全过程。

预研究阶段,应广泛收集已有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矿产勘查、科研等资料,编制工作程度图、建造构造草图、工作部署图等图件,为开展本次调查工作提供基础。

野外调查阶段,通过各方法手段综合调查,及时开展资料综合分析,编制实际材料图、建造构造图、物化探异常图等图件,不断深化区域成矿背景、成矿条件的认识。

成果报告编制阶段,对已有资料深入综合分析,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评价区域资源潜力,编制矿产地质图、矿产预测图等综合图件,提出下一步工作部署建议。

其他技术要求按照DZ/T0079-2015执行。

专题研究

根据工作需要,选择开展相关专题研究工作,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调查区控矿因素、成矿条件、成矿作用、成矿时代、矿床成因等关键矿产地质问题

调查区找矿方法技术、找矿预测模型等

区域(成矿带、整装勘查区、矿集区)成矿地质背景、区域成矿规律、区域找矿方向等

对调查工作的新发现(包括矿种、矿床类型、含矿建造、控矿构造等)开展专题研究。

野外验收

基本要求

野外验收以项目任务、项目设计、审批意见及相关技术规范为主要依据。

野外验收应在野外现场进行。在室内资料检查基础上,进行野外实地检查。

野外验收应形成验收意见,对任务完成情况、主要实物工作量、工作方法、控制程度、原始资料质量、取得成果、存在问题等做出系统全面客观的评价。对需要做补充调查工作的,提出具体意见。

对需要做补充调查工作的,项目组应完成。

未通过野外验收的,不得转入成果报告编制。

验收条件

已完成设计规定的野外工作及主要实物工作量。

相关地质、物探、化探、钻探等工作已完成相应的工作量及阶段性成果验收或数据验收。

原始资料已经进行整理、编目造册,并进行了质量检查。

进行了必要的综合整理,编写了项目野外工作总结。

验收资料

野外原始图件,野外记录本、记录卡片,原始数据记录、相册、表格,各类野外原始编录资料及相应的图件。

样品测试送样单和分析测试结果,各类典型实物标本。

初步解释成果资料、初步综合整理资料、综合研究阶段性成果资料。

质量检查记录。

野外工作总结。

其他相关资料。

相关数据库。

成果编制

报告编写

矿产地质调查报告是对区地质矿产特征、区域成矿规律等认识的总结,是部署后续矿产勘查工作的重要依据。

报告应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项目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果,做到原始数据资料准确无误,研究分折简明扼要,结论依据可靠。内容应全面、重点突出、论据充分,文图表相吻合。力求文字简练、流畅,各章节观点统一协调。

附图、附表、附件应齐全,并清晰、美观。

矿产地质调查成果报告主要内容及格式见附录E;矿产地质图说明书以图幅为单位编写,主要内容及格式见附录F。

图件编制

基本要求

按标准图幅编制实际材料图、建造构造图、矿产地质图。

按区编制矿产地质图、矿产预测图。

按范围编制物化探等专项图件,包括:元素地球化学图、地球化学异常图、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图、重砂异常图、物探异常图及推断解释图、遥感影像图及遥感解译图等。

其他图件:钻孔柱状图、专题研究图件等。

图件应体现科学性、针对性、适用性,图面标注规范、简洁易懂。

各类图件比例尺以1:50000为主,相关专题图件等采用大比例尺。

图件编制应按照GB958-1999和DZ/T0179-1997中规定的图式、图例、符号、用色原则等进行表示;GB958-1999和DZ/T0179-1997中未涉及的部分可自行设计有关花纹符号。

图件内容

实际材料图:反映野外调查路线、调查点、采样点的位置和工作量,反映综合剖面、物探、化探、钻探等工作位置和工作量,反映野外调查实际地质内容。

建造构造图:反映调查区内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等褶皱、断裂等构造空间分布,突出反映、构造与的关系。

矿产地质图:在建造构造图基础上,反映矿床、矿(化)点的分布和规模。

矿产预测图:在矿产地质图基础上,反映物化探综合异常分布和特征,反映找矿靶区的类别空间范围预测资源量等;以角图的形式附典型矿床成矿模式图;列出预测成果汇总表。

其他图件编制遵照相关规范。

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内容

原始资料数据库



工作底图数据;

野外数据包括遥感解译、矿产地质专项填图、、综合检查及钻探采集的相关数据;

实际材料图;

测试数据包括各类测试数据及其数据质量分析数据;

资料文档包括收集到的各类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矿产勘查与开发、经济社会等数据。

成果资料数据库



编稿原图、矿产地质图、地质剖面图、矿产预测图、物化遥成果图、钻孔柱状图、专题研究图等各类图件和空间数据库;典型矿床成矿模式图、区域预测要素图等潜力评价系列图件,预测区圈定及资源量估算、找矿靶区优选与分类和综合潜力分析等相关数据;矿产地质图说明书、成果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等;元数据。

基本要求

数据库建设贯穿矿产地质调查全过程,数据库建库流程与具体工作流程一致。

不同工作阶段的数据库建设应在相应阶段完成,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继承性。

数据库建库标准参照DD2006-06执行,元数据库按照DD2006-05执行。

数据库建库应采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及其他相关软件。

原始资料数据库验收与野外验收同步,成果数据库与成果报告验收同步,验收内容包括数据内容和数据质量。

成果提交

应提交纸介质和电子介质成果,包括:

成果报告及矿产地质图、矿产预测图以及相应附图、附表、附件和数据库;

1:50000标准图幅矿产地质图、说明书和数据库;

找矿靶区综合信息登记表(见附录G)见附录。

资料汇交按照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规范规定执行。





(规范性附录)矿产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格式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项目概况:应简述项目来源、工作起止时间,协作单位及分工,踏勘工作等。

第二节目的任务:应简述项目的目的、任务、意义。

第三节工作区自然地理:应简述工作区地理位置、坐标范围、涉及的行政区划、流域、图幅及编号、自然地理概况、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附工作区交通位置图。

第四节工作区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情况。

第五节以往工作程度:应简述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遥感地质、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矿产地质勘查和科研等成果资料,工作区探矿权设置;附工作程度图。

第六节踏勘工作简介

第二章成矿地质背景和地质条件

第一节区域地质概况

工作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按地层、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构造的顺序,分述与成矿相关的区域地质背景。

第二节区域物探、化探、自然重砂、遥感等特征

第三节区域矿产概况

工作区所处成矿区带、矿产分布特征、归纳总结工作区主要矿化类型及典型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初步明确工作区优势矿种和主要矿床类型。

矿产勘查与利用现状情况分析。

第四节科研

第五节综合分析

一、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研究,梳理出本次调查工作需要重点解决的重大矿产资源与方法技术问题。

二、分析研究工作区主要成矿作用类型和成矿地质条件,编制建造构造草图。

三、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拟完成潜力评价工作的方法途径。

第三章工作部署和技术路线

第一节技术路线

应包括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等内容,附技术路线图。

第二节工作部署原则与工作重点

第三节具体工作部署

第四节年度工作计划与时间安排

第四章工作内容、方法及技术要求

第一节预研究

全面收集工作区内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区域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勘查与开发、科研等各类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梳理出需要重点解决的矿产地质以及找矿技术方法等方面问题,初步圈定重点调查区。

第二节遥感解译

按照遥感地质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开展遥感影像制图、遥感解译、遥感异常提取等工作。

第三节矿产地质专项填图

调查成矿地质体、成矿结构面和矿化蚀变特征;通过采样分析,确定新发现矿(化)点。

第四节物探

根据工作区的实际情况需要,选择地面磁测、电法、重力、放射性测量等物探方法,开展物探测量,圈定异常:对异常进行筛选,并对部分异常进行评价。物探工作按照相关的技术规范要求进行。

第五节化探

根据工作区的实际情况需要,选择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等技术方法,开展化探测量,圈定异常:对异常进行筛选,并对部分异常进行评价。化探工作按照相关的技术规范要求进行。

第六节综合检查

收集工作区内已有矿产地、矿(化)点信息资料,建立调查区内已有矿产地、矿(化)点信息卡片;根据调查区成矿地质条件和主攻矿种及类型,选择区内或邻区典型矿床进行实地调查,重点研究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和有效勘查技术方法,建立典型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模型;在综合研究基础上筛选重要矿(化)点和各类异常。

第七节钻探

施工少量钻探了解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构造、蚀变的分布和延伸,查清地质构造格架和获取深部地质信息。

第八节潜力评价

第九节综合研究及专题研究

第十节数据库建设

第五章实物工作量

应附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第六章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

应包括项目负责人概况,项目成员,协作单位分工及协作关系等内容。

第七章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

应包括保障任务完成,提高工作质量的具体措施、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以及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及措施等。

第八章预期成果

分总预期成果和年度预期成果。

找矿信息类:找矿靶区等。

地质资料类:各类成果报告、说明书及其附图、附表、附件,专题研究报告等。

数据库:原始资料数据库和成果资料数据库。矿产地质图、矿产预测图1:50000标准图幅矿产地质图

第九章经费预算

应按照国家、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要求编写。

第十章绩效评价

附图、附表、附件





(资料性附录)自然重砂测量技术要求

基本要求

根据不同测区目标矿种和具体工作任务,结合调查区具体工作程度,确有必要的可有选择地安排自然重砂测量工作,一般以1:50000比例尺为宜。

通过全面、深入的重砂矿物测量寻找相关矿产,总结找矿标志,分析有关矿产区域分布特征及成矿远景,进行矿产预测,圈定具体的进一步勘查地段。

自然重砂测量工作的部署方法一般选用“水系法”或“最小水域法”。

取样

取样密度与间距

1:50000自然重砂测量的取样密度因地质复杂程度和地貌条件而异。复杂区、成矿有利地段、四级支流及冲沟,以每个样品控制1.5km2~2km2为宜;中常区和三级支流为3km2~4km2;简单区以5km2~8km2较为有利。在二级河流及大河两侧冲沟中选择有利地段,采取少量样品进行检查,以防漏掉原生矿床。阶地及宽河谷重砂测量间距一般为:线距500m~1000m,点距20m~40m;残坡积重砂测量间距一般为:线距500m,点距250m,每km2取8个样。

取样点的布置

重砂采样点的布置要针对不同的成矿特点进行合理安排,对控矿有利因素(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其接触带和蚀变带等)要进行重点控制,以准确圈出找矿有利地段,有效指明找矿方向。

取样位置选择

取样位置的选择既要注意样点分布的均匀性,也要考虑重砂矿物富集的地点。

冲积层取样:一般沿水系(主要是支流)由下游向上游在相应的距离内寻找重砂矿物富集地段(河流流速显著减慢处、河床基底有利于停积重砂的地方)进行取样。

阶地取样:最好在水位最低时取样,一般选择在河流拐弯的外侧由水流侧蚀作用冲刷剥露的阶地剖面处或阶地边缘塌陷裸露处。

坡积层取样:一般选择干谷或洼地、谷口或谷底的坡积层中取样,取样点应布置在垂直砂矿物来源方向的取样线上或平行等高线方向位置,也可按一定网格布置。

残积层取样:一般选择在凹凸不平或有溶洞的基岩表面按网格进行取样。

取样物质粒度与取样深度

取样物质的粒度宜选择分选不好的砂砾层,如小砾石、粒度不均匀的卵石、分选程度差的粗砂等。

取样深度应根据试验或不同层位确定,一般为20cm~50cm。残积层取样一般以见到基岩为原则,坡积层取样一般在腐植层以下进行,阶地取样应在阶地底部或中间隔挡层之上、分选性不好的层位采集。

取样方法和样品重量

浅坑取样是以水系冲积层、坡积物或残积物为取样对象、以寻找原生矿床为目的的最常用的一种取样方法。刻槽法常用在阶地取样工作中。

原始样品重量一般为15kg~30kg,按体积计算为0.1m3~0.2m3。经野外粗淘后,灰砂重量(即送样重量)应不少于10g~15g,同一地区工作时重砂的原始重量必须大致相等。

样品的加工与编录

样品的野外淘洗与回收

原始样品一般在野外就地就近淘洗,一般淘洗至灰色为止,即以石榴石、角闪石、辉石及比重在2.8左右的砂矿物不多量流失为准。为了保证淘洗质量,应建立健全质量检查制度。重砂淘洗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方可上岗。

样品的野外编录

重砂取样的编录工作一般采用填表的方式,内容包括取样日期、地点、编号、沉积物类型、淘洗物性质、取样方法及深度、松散样重、灰砂重、重矿物成分、有用矿物特点及含量等,取样位置必须标注在地形图上,必要时附采样点素描图。

样品的分离

按砂矿物的不同物理性质(比重、磁性、电性、表面性质等)和化学性质,采用适当的机械分离手段和选择性溶矿的方法,尽可能地将有用砂矿物或其他需分离的砂矿物单独提取出来。

砂矿物的鉴定与定量

砂矿物鉴定一般要求采取用量少、精度高的方法,以一种手段为主,同时辅助多种其他手段。主要方法包括:立体显微镜下鉴定、油浸鉴定、微化分析、比重测定、光谱分析、反光镜下鉴定、发光分析、放射性测量、硬度测定等。

要确定砂矿物样品中有用矿物含量,首先要求对定量矿物的鉴定要准确,其次是取样的代表性、样品的缩分与加工质量、粒度分级的合理性等要得到保证。

定量的方法分为矿物定量法(包括目估法、颗粒统计法、体重法、称重法)和元素定量法(化学计算法、选择溶解法)。

资料整理与异常解释

主要任务

编制重砂矿物分布图和圈定有用重矿物异常扩散晕,进行异常的解释和推断,分析重矿物来源,排除非矿异常,确定因矿引起的异常特征和标志。

重砂矿物分布图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地形地貌特征、重要地质资料(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产及蚀变带等)、直接和间接的找矿标志、砂矿物测量资料、异常形态、规模。

重砂矿物分布图表示方法

成果图的底图一般是同比例尺着色很浅的地形地质图或地质矿产图,以图面清晰、重点内容(重砂矿物资料)突出为原则。常用的表示方法包括圈法、符号法、带法和等值线法。

重砂矿物分布图编制步骤

整理及研究砂矿物分析鉴定资料,对有用重砂矿物进行分组;异常下限的确定和异常的分级;将取样点标绘在简化的地形地质图上,并在固定的一侧注明矿物的含量;重砂异常的圈定。

异常区分级

圈定异常后,结合区域地质地貌特征,对各异常区进行对比和分级。一般分为4级,其中一级异常区的异常点分布集中、有用矿物含量一般为Ⅰ-Ⅱ级、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有已知矿床或具远景的矿(化)点分布。

综合研究

在开展以砂矿物的共生组合、标型矿物及矿物标型特征、磨圆度情况、有用矿物的含量、有用矿物的空间分布规律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研究基础上,将零散的资料编制成有关的图表,并结合岩石、矿床、地球化学等有关资料编写报告。





(规范性附录)矿产信息卡片

矿产信息卡片见表C.1。

矿产信息卡片

类别:矿产地/矿点/矿化点编号:

内容 描述 备注 名称 XX省XX县XX(地名)XX()矿 交通位置 中心经、纬度坐标 矿种 共(伴)生矿 查明资源储量 矿床成因类型 成矿时代 矿区地质情况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岩石地层、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地质构造特征、围岩蚀变等 矿体特征 矿体数、主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品位、矿石类型、结构构造、矿物组成、有益有害组份等 找矿标志 地质勘查程度 主要勘查技术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开采利用情况前景 资料来源 是否为新发现 是()否()



(规范性附录)找矿靶区分类表

找矿靶区分类见表D.1。

找矿靶区分类表

分类要素 类型 A类 B类 C类 区域成矿

地质背景 区域构造、地层、岩浆活动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图像解释结果表明区域成矿条件有利。 区域构造、地层、岩浆活动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图像解释结果表明区域成矿条件较有利。 区域构造、地层、岩浆活动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图像解释结果表明区域成矿条件较有利。 靶区成矿

地质条件 与已知矿床控矿条件对比,控矿构造、岩浆作用或变质作用、容矿地层等控矿因素基本清楚。 与已知矿床控矿条件对比,控矿构造、岩浆作用或变质作用、容矿地层等控矿因素比较清楚。 控矿构造、岩浆作用或变质作用、容矿地层等控矿因素不甚清楚。 矿产情况 有已知矿产地;具有中型及以上规模的预测资源量。 有已知矿(化)点;具有中型规模的预测资源量。 预测资源量达不到中型规模。 蚀变特征 反映成矿有关的蚀变作用强烈、规模较大、分带明显。 虽反映成矿有关的蚀变作用强烈,但规模较小,分带欠佳。 蚀变较弱。 地球物理场、局部异常

推断、解释 通过同类型已知矿床的区域地球物理场和局部异常特征对比,提供了较好的成矿信息,矿致异常的可能性大。 区域地球物理场推断可信,局部异常属可能的矿致异常,但具有多解性。 对地球物理资料推断解释依据不足。 地球化学

异常特征 异常的强度和规模大,元素组合特征与已知矿床异常相似,证明为矿致异常,且异常出现成矿有利部位。 异常具有一定强度和规模,元素组合特征与已知矿床有可比性,但规模较小或可认为属新类型矿床。 异常与已知矿床难以类比,元素组合单一,强度一般。 遥感图像及异常特征 遥感图像异常明显,与已知同类型矿床具有可比性。 有遥感图像异常,与已知矿床的可比性较差。 遥感图像异常不明显。 部署建议 优先部署预查、普查、详查等找矿工作。 可部署预查、普查、详查等找矿工作。 暂缓部署预查、普查、详查等找矿工作。





(规范性附录)矿产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格式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工作目的和任务

第二节位置交通、自然经济地理及景观概况

第三节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一、以往基础地质工作

二、以往物探、化探、遥感、自然重砂地质工作

三、以往矿产工作(含矿产勘查开发现状)

四、以往其他地质工作

第四节本次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情况

一、基本工作情况(简要叙述项目实施过程)

二、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及经费情况(工作量调整、变更的应具体说明依据与原因)

三、本次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四、报告编写情况(编写人员及分工等)

第二章成矿地质条件

第一节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第二节建造构造特征

一、沉积岩建造

二、火山岩建造

三、变质岩建造

四、侵入岩建造

五、构造

六、其他

第三节成矿条件分析

第三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特征

第一节地球物理特征

一、物性特征

二、地球物理场特征

三、物探异常

四、地质构造推断解释

五、异常评序、优选及评价

第二节地球化学特征

一、地球化学场特征

二、化探异常

三、化探异常的推断解释

四、异常评序、优选及评价

第三节自然重砂特征(按实际情况取舍)

一、自然重砂分布特征

二、自然重砂异常

三、自然重砂异常的推断解释

四、异常评序、优选检查及评价

第四节遥感特征

一、遥感地质构造特征

二、遥感异常

三、遥感地质解释

四、异常评序、优选检查及评价

第四章矿产特征

第一节矿产及分布特征

一、能源矿产

二、金属矿产

三、非金属矿产

第二节矿产检查

第三节新发现矿产地各论

第五章区域成矿规律

第一节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第二节典型矿床特征

第三节主要矿种的找矿预测模型

一、控矿地质因素分析

二、找矿标志分析

三、找矿预测模型建立

第四节区域成矿规律

第六章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第一节预测区圈定及特征

第二节预测资源量

第三节找矿靶区优选及特征

第四节资源潜力评价

第七章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第一节遥感解译

第二节矿产地质专项填图

第三节物探

第四节化探

第五节检查

第六节钻探

第七节采样及测试分析

第八节综合研究

第九节数据库建设

第八章结论

第一节主要成果

一、成矿条件、成矿规律、资源潜力及找矿远景

二、矿产资源技术经济、环境影响

三、专题研究成果

第二节存在问题

第三节工作建议

附图

实际材料图、矿产地质图、矿产预测图、元素地球化学图、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图、重砂异常图、物探异常图、有关的专题研究图件。

附件

矿产地质图说明书、专题研究报告

附表





(规范性附录)矿产地质图说明书编写格式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工作概况

第一节工作区概况

简述区内自然地理、交通、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社会经济、行政区划、社会经济概况。

第二节工作情况及主要成果

简述调查工作过程以及完成的工作量,调查工作质量评述,调查工作的主要成果等内容。

第二章成矿地质条件

第一节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第二节建造构造特征

第三节成矿条件分析

第三章矿产特征

第一节矿产及分布特征

第二节矿产检查

第三节新发现矿产地

第四章成矿规律及资源潜力

第一节典型矿床特征

第二节区域成矿规律

综合分析研究区内以往及本次成果资料,分析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总结成矿规律,建立找矿预测模型。

第三节找矿预测与潜力评价

圈定找矿预测区,优选找矿靶区,评价区域资源潜力。

第五章结论和建议

简述调查工作主要成果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





(规范性附录)找矿靶区综合信息成果登记表

找矿靶区综合信息成果登记表见表G.1。

找矿靶区综合信息成果登记表

数据项 主要内容 备注 名称 XX省XX县XX(地名)XX() 地理位置 面积 类别 ()() 主攻矿种 成矿地质条件 地球物理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遥感地质特征 主要蚀变特征 主要控矿因素 找矿标志 投入工作量 见矿情况 资源潜力 提交单位 完成人 评价专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9













景观类型



工作程度







献花(0)
+1
(本文系地质长廊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