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雍也篇》第二十一章

 诸诸行无常常 2019-06-20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人”,天赋平平,智力中等的人才。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将人的天赋这样进行了分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通常认为孔子将人分为三等,第一等是上智之人,即所谓的“生而知之者”;第二等是“中人”,包括“学而知之者”和“困而学之”的人,也就本章中所谓的中人;第三等下愚之人,即中人以下。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天赋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天赋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这样注释,“言教人者,当随其高下而告语之,则其言易入而无躐等之弊。”意思就是教学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天赋或智力的高下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深度,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掌握,而避免出现跃级教授反而造成学生无法理解的错误。

天赋虽有差别,但能达到的成果却又与付出的努力息息相关。明代张居正对于本章有这样的注释,“若学者之学,又当自加勉励,盖奋发勇往,则下学者皆可以上达。因循怠惰,则中人亦流于下愚,是在人立志何如耳。”求学之人,只要能奋发努力,即使天赋一般,最后也能掌握最高深的道理,反之亦然,如果求学之人因循守旧、懈怠懒惰,即使有中人之资,最后也只能是流于末流。孔子对于自己的评价也仅仅是“学而知之者”,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这样评价自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关键在于“好古”、“敏而求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