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年人想多赚钱的必备技能(纯干货不卖课)

 花哈儿 2019-06-20


@果老兄:成年人想多赚钱的必备技能是啥?这还真不是标题党,必备技能里一定包括写作。

我们内容组5个人,每天要审100 稿件,输出3000-8000字,风雨不停歇,就连假期也自愿加班写文章,这一年下来,整个内容组经手的就是18000篇稿件,几百万字。

所以这次特地让他们来出一套关于写作的免费的,但是却要系统,实用,且千万要避免是老生常谈的教程。除了写作本身之外,还一定要把编辑能力方面的干货也加进去,因为有太多人这方面欠缺了。

我亲眼看着他们吃着速效救心丸,撸着猫,终于完成了这个著作,也是新媒体人标准实战黄皮书第五章。

篇幅较长,可以细嚼慢咽,希望对你有帮助。

得嘞,闲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文字能力是当今社会人人都应该具备的一项基础能力;尤其是你如果想从事互联网工作,就一定逃不开写东西;所以我也称写作为互联网从业的原力。

什么是最好的写作状态?

——你根本不会关注这些文字,就那样自然地,全部沉入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中去。

我们大概都曾经历过那样一个时候,对着那些伤春悲秋,华丽如一袭缎锦的文字沉醉痴迷。以为世间所有美好的内容,大概都是这个模样,抬头可以仰望四十五度的悲伤,在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的年纪。

多年之后再翻开当年的读书笔记,都会感到脸红,甚至不想承认自己曾经追捧过的文字是多么华丽却又是多么油腻。

直到上了大学,开始真正接触一些作家的文字,鲁迅,余秋雨,史铁生,余华,王小波,我将之前用了几年时间写下来的读书笔记扔进了垃圾桶,我才开始意识到原来文字可以是生活,文字的吸引力不仅仅是文字。

后来参与工作,自己独立做自媒体,对做内容又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发现每个时代的文字,都有自己的特点,你很难去评判什么是高级什么是低级,我们内容创作者该做的是,去感受这个时代阅读者的喜好,引导读者的思想。

这篇文章将从新媒体写作的底层逻辑出发,为你梳理最实用的写作技巧和训练方法。当然,一篇两万字的文章,并不能让你立刻成为十万 爆款文的创作者。所以,果兄私塾设有专门的新媒体写作训练营系列课程,已经报了捞金帮的同学们可以直接学习。

本文大纲如下:

通用基础篇:

一、提高阅读体验的7个技巧

二、四种素材积累方法

三、文章二次编辑须知

创作进阶篇:

一、如何理解文字的张力

二、如何写出文艺范儿

三、用标点符号来表达感情

四、三个错误造成文笔稚嫩

五、谈一谈我对文字的感悟

最常用到的写作技巧,死记硬背也要背下来,只要记住了就能帮你快速提升行文能力。

1
提高阅读体验的7个技巧
 
我们先来定义一下什么是“阅读体验?”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

体验是属于知觉上的行为描述,比如手指碰触到水,产生一种冰凉的感觉,你在触觉上感受了这种感觉,就是一种体验。其他听觉上的对音乐的感知,视觉上对色彩形体线条等的感知等等皆是如此,人总喜欢通过各种体验来寻找新鲜感,以获得生命的活力,这个过程本身也可称为体验。

——所以,阅读体验就是你在阅读文章时的大脑里所产生的感受,一篇阅读体验好的文章往往具有,叙述流畅、通俗易懂、记忆深刻的特点。

学术论文信息价值大不大?辞海信息量多不多?道德经是不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的传承?愿意读它们的人能有多少呢?

如果不是十分必要或者特别的“虔诚”,我想很难有人愿意去经常读他们。

我们反观,《明朝那些事儿》、《混子曰》、《GQ实验室》,我想在绝对意义的阅读价值上。

这三位可是实在不如上面三位的,但是为啥这三位却流传甚广,打开频率甚高呢?他们的秘密就在于——阅读体验感甚好。

对原作品进行编辑时,站在用户的角度把内容制作成更容易吸收/获取的东西。

 
提升阅读体验,要遵循新媒体时代的内容特点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文学特点,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现在的我们从纸质媒体时代过渡到新媒体时代,从博客时代过渡公众号时代。也形成了自己时代的文学特点:

周期短,热点转瞬即逝,所以新媒体文章更加紧跟时代。比如,现在《人民日报》公众号,推送的许多文章,都是一眼就能望到头的。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内容平实,面向更多大众,接地气的文章更受欢迎。比如,《有书》公众号的内容比较平实,所以吸引了大量的粉丝。

  •  

传播速度快,不用买不用送,自己推送到电脑上,手机里。比如,《三联生活周刊》以前还得去报刊亭买,现在点开手机,就能看了。

基于新媒体时代“短平快”的内容创作特点,我们在做内容编辑时也要将这些特点融入进去。所以,我们总结了7个提升用户体验的编辑技巧:

 
7个提升用户体验的编辑技巧: 

1、分段空行、提炼重点

我们发朋友圈时候,如果发文字,超过六行是要被折叠一下的。以前发短微博时候只能发140个字,发短信超过60个字就要分成2条,微信聊天时候也很少打长篇大论。

由于日积月累的行为习惯,我们现在已经不能适应太长篇幅的文字堆在一起了。反而有多段行,空行的文章,会让我们更舒服一些。

我个人的建议是一段不要超过5行,这样我们的视觉体验就会提升,让人愿意阅读。

十点读书最爱加粗

另外,重点的话语和句子要加粗加黑。

这样的好处是,第一,很多人在阅读是喜欢扫射式阅读也就是“一目十行”,不读具体的段落只挑重点。这时候你有加粗就可以引导他们阅读下去。

第二,就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往往能记住的就是加粗的地方,不加粗的地方过个半个小时就想不起来了这就是“峰终定理”在起作用。

关于峰终定理:

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DanielKahneman,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时与结束时的感觉,这就是峰终定律(Peak-EndRule)。

这条定律基于潜意识总结体验的特点:对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与终时的体验,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好与不好体验的时间长短,对记忆差不多没有影响。

2、控制字数。

知乎大V肥肥猫

知乎大V肥肥猫曾经有一个理论:

“现在我们的手机很少有超过“十分钟”的平静期(无微信,无APP通知),一旦思绪被打断,再想起有文章还没看完,就不知道猴年马月了。”

所以我们的文章,最好是在2000左右,超过3000字可能就有些多了。按照大多数人的阅读速度,2000字(3-5分钟)是一个比较舒服的时长。

我们可以利用,上厕所、抽烟、拉屎这类碎片化时间一口气读完。

当然,如果是比较深度有阅读价值的文章的话,也可以长一些,毕竟我也经常愿意把10分钟的课,延伸出20分钟,没办法有时候就是控制不住我自己。

如果你的文章有5000字,那倒不如吧这一篇文章拆成两部分,分为(上)(下)两篇文章,这样更加可以引起读者持续关注的兴趣。

3、图文分布

——图文均匀分布更有利于读者的视觉体验

我们举一个例子:

张佳玮的文字水平不可谓不高,写的东西确实很好,可是张佳玮的文章基本做不到图文并茂,总是隔很久才有一个插图,仿佛是临时想起来硬塞进去的,透露着一股子不和谐,读起来阅读体验就不是很好。

反过来再看视觉志,如果说视觉志的小编文笔比张佳玮好,那我是不信的,但是视觉志这种一段一图的图文分布看着就让人特别舒服,阅读体验很好,很容易就能读下去,不会因为满屏幕的微软雅黑让眼睛疲倦,正是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所以,在我们研究后发现,每1500字最少要配两张图才能起到图文分布提升阅读体验的效果。

如果确实不知道加什么图的话,这里教给你三点:

事例照片,根据你的文章内容搭配相应的图片,最常见的就是视觉志的配图,每段文字都会搭配一个相应的图片,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配图,也可以选择用表情包代替。

名人照片,写文章引用名人名言是小学就知道的知识点,如果你的文章不知道该插什么样的图,那就把引用名言的出处照片放上吧。

金句海报,如果你的文章确实没有引用名人名言,那就把你自己文章里的金句做成海报插入吧。

4、把复杂叙述简单化

——人们更愿意听简单的事儿

在快速阅读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喜欢读起来不需要费脑子的文章,如果你的文章逻辑上九曲十八弯,读不完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读完了也不一定能知道在讲什么。

需要去读第二遍、第三遍,除非你的定位是侦探小说或者知识干货,否则,用户在读第一段不知所云之后就会直接返回了。

我们的文章最终的目的还是获得受众的认可,而不是达到自嗨的目的,太过复杂的文章基本不会受到用户的认可。

所以,把文章变简单一点,是获得受众认可的第一步,这里教给大家三点把事说简单的方法:

  • 文字简单

首先来说,你的文字、词语要简单,可能你的语言功底、文字天赋很高,但是你的受众不一定有那么高。

把那些生僻字、不常见的成语、含义不明的词组都换成通用的、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词吧。

比如说我这篇文章写得很好,那就可以说“气势磅礴”,但是如果我非要说我的文章“鳌掷鲸吞”,可能你们就会觉得我是个智障。

如果你的文字、词组太复杂,

可能在用户眼里就是这样

  • 句式简单

同理,不要用太复杂的句式,倒装、使动配合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定语,能理解你的只有你自己。

让句式结构简单起来,能主谓宾解决的就不要用其他冗长的句式,比如最简单的“我爱你”,如果你写做“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如果说我不爱你,那肯定是一个悖论,是不成立的,这就是我要对你说的话”……

咱们又不是拍偶像剧,按集收费,能拖一集算一集。

  • 段落简单

精简段落,把无用的复杂信息都删掉,只保留下该段的核心观点。

让受众一眼就能看到你在讲什么,而不是听你说半天的“从前有个山”来消磨积极性。

比如说这两段,

PS在职场中是每一个领导和同事都非常喜欢的技能,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而需求又非常频繁,如果你能掌握PS这项技能,那对求职面试以及以后的同事间相处,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可修改成:

在职场中吗,PS是一个高频又稀缺的技能,掌握这个技能对求职和同事间相处,都会有很大帮助。

更重要的是,懂得PS的人,也会有更广阔的职业前景。现在各行各业,不仅传统的房地产、培训等公司都需要图片处理的技能,新媒体、电商行业更是特别看重视觉体验。

可修改成:

懂PS的人可以轻松适应各种行业,不仅是传统行业,新媒体、电商等行业也更加看重视觉体验

5、把简单的叙述精细化

上一个技巧,我介绍了如何把无用的废话精简成简单的叙述。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反而要把精简的话给加工扩充成复杂的内容,因为有些时候,读者与作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所以需要化简就繁,把创作者以为简单的内容,扩充到普通读者能够读懂的角度。

我们普通人去看学术论文,经常会看不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因为写这篇学术论文的作者,他长期的去研究自己的学术领域,自然对于这方面很熟悉,这时候让他去写一个学术报告,他就会进入一个“无我状态”,觉得这个事儿不用细说。

这个名词这么写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的,多花笔墨就是在浪费篇幅。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些有可能是他认知整篇文章信息的前提。你不给他把基础的元素面熟清楚了,他就没有基础的认知。

所以我们在编辑修改这类文章的时候就要化简就繁,把创作者以为简单的内容,扩充到普通读者能够读懂的角度。

比如说。GQ中国的主编何瑫曾经分享过一件事儿。在GQ实验室在《喊麦之王:追踪三个月,看YY快手第一红人MC天佑如何统治直播江湖》的追踪报道时。

发现直播圈子有大量自己的行话、老梗。如果不加以解释的话。很多对这个圈子不了解的人就读不懂。

比如说:每周之星

如果文章中不站在用户加以解释这个名词,我们都会以为是这应该是和小明胸前的红领巾一个作用的东西,然而事实并不如此:

事件的导火索是争抢“每周之星”。战胜几十万名主播登顶周星排行榜首,将成为全 YY 瞩目的焦点,人气飙升。

而拥有了人气,也就将拥有金钱,利益面前,纷争不止。规则简单明了,就是一场砸钱竞赛。观众为主播送上用人民币购买的虚拟礼物,谁收到礼物多,谁就赢。

又比如说:MC

MC 一词是 Microphone Controller 的缩写,“掌管麦克风的人”,擅长的表演形式叫做“喊麦”。

“天下风云出我辈,气势磅礴敌已退,不知是苦还是累,如今我心已经醉”

类似于此的纵情呼喊发端于迪厅夜店,发达于网络直播。它有点像是简易版 rap,节奏感极强,讲究押韵。

这种被概括为“县城 DJ 音乐 拖拉机节奏 大嗓门 东北腔”的演唱风格,流行音乐界长期无视乃至鄙视。

我联系了四位乐评人对喊麦发表看法,遭到一致拒绝。其中一位情绪激动地挂了电话:“对不起,我是一个正经严肃的乐评人,请尊重我的职业,谢谢。”

——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考虑,你就能够轻易的判断,到底是要对内容进行扩充,还是要对内容进行进行精简

6、设计高能量金句

——请记住!金句就是能令人记忆深刻的句子。

第一,人的记忆是碎片化的。

我们现在试着回忆一下,李白的作品,你只能不假思索背出的一定是他作品中的某一句诗词,而不会是全篇(静夜思不算)。王勃的滕王阁序很精彩,你最多只能默诵一段。因为记忆真的有限呀

第二,短句容易传播。

成功学最喜欢用的名人名言,比如马云曾经说过:“你知道你为什么穷吗,那是因为你没有野心!”

文艺青年最喜欢用的治愈系金句,比如“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 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流氓痞子最喜欢用的社会语录比如:该吃吃,该喝喝,破事儿别忘心里搁!

普通青年最爱发的朋友圈语录比如:期待的事情也许会迟来一步,但始终会来,即使不是当下。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比较短”。因为短句更容易传播。

正由于以上两点,所以一篇文章里一定要有金句,如果稿件当中没有有潜力作为金句的内容出现,那么编辑者就一定要在作品中设计高能量的金句。以下有三种设计金句的方法:

方法一:结合原文,制作高节奏感金句。

——结合原文我们可以在文章关键部分,设计几个节奏感强的句子。

口诀如下:

第一,要有节奏感。

第二,要有押韵感。

第三,要有提炼度。

举个例子:在十点读书《这一年,谢谢你爱我》一文中就大量使用带有高节奏感的句子。

比如说这一段:用温暖去融化你心里的冰冷;用爱去原谅你的缺点;用力去拥抱你守护你;这世界上总有人爱“不完美”的你

还有这一段:不经思考,说了错话伤到别人;冲动鲁莽,捅了娄子给大家带来麻烦;神经大条,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我们总是这样大大咧咧,一不小心就犯了错。

再举个例子: 

@果老兄,《员工学到东西就想走怎么办?》,中的回答,获得了1.2K赞同

· 我们还处在创业阶段=我们这儿薪水有点儿低

· 但我很看重你的能力=但你也是廉价劳动力

· 在这里可以全方位发展=没跑儿,脏活儿、苦活儿、累活儿全给你

· 其他老员工会帮助你=小心点儿,老油条们随时甩锅给你

· 我会重点培养你=我会深度忽悠你

· 同时我会锻炼你的抗压能力=听不懂我讲话没关系,做不好事情我就整死你

· 你考虑考虑=赶紧上道,我还要坑下一个去

方法二:借助名人名言,做高背书金句

名人说的话自带背书,在文中引用可以提高信任感。

给你一个专门搜索金句的网站:

句子迷 https://www./

7、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平衡

书面语,强调专业性。比如:依法治国八项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口语,强调通俗性。比如:老虎苍蝇一起打,眉毛胡子一把抓。

当我们在编辑文章的时候,应该依据本文的内容定位去考虑,书面语和口语到底哪个要用的多。

如果是学术性官方性质强的,比如说“XXX推广方案”、“XXX的公函”,那必然是需要大量的使用书面语。你就要把原文章的内容严肃话转化成书面用语。

那反过来如果是,“深扒XXX”、“怎样起一个好标题”,就要口语用的多。你就要把原文章的内容通俗化,转化成口语。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当下正火的权健和丁香医生网络大火并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丁香医生的内容一般都是用轻松搞笑的风格,非常的口语化。比如说这一篇:憋尿损伤的是那些器官?

但是,在这一篇《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中论述非常的严肃,基本是以书面用语为主。

同样一个账号,为何两篇文章的语气完全不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丁香医生的编辑和作者们,在依据主题把握“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转化平衡问题。在起标题的时候这个问题凸显的更加明显。

一般人在建设自己的朋友圈的时候,他们“既不想装B,也不想LowB”。所以你也要把握住“书面口语”的这一个度,也就是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性,还比较通俗接地气。

就连人民日报也在寻求书面语与口语的平衡点

如果你能掌握这个技巧,那么文章在严肃内涵和通俗易懂之间必能切换自如。

2
四种写作素材的积累方法
遗忘是人类的天性

首先,给大家普及一个经典的科学知识——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究发现,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写作时候的应用自然基于平常的积累,但我们百分之一百二的人都不是电脑,这一瞬间看到优秀的素材,有意思的梗;下一瞬间可能就忘了一半。再过几天就忘了个干净。

——正是因为遗忘是人类的天性

表达的质量往往取决于你的积累

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

父子二人饮茶, 儿问:“为什么要我读书?”

父答:我这么跟你说吧!你读了书,喝这茶时就会说:‘此茶汤色澄红透亮,气味幽香如兰,口感饱满纯正,圆润如诗,回味甘醇,齿颊留芳,韵味十足,顿觉如梦似幻,仿佛天上人间,真乃茶中极品!’

而如果你没有读书,你就会说:‘卧槽!茶不赖啊!’”

很多人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不对?

比如老师我和我的二逼发小,我们之间就经常上演这样的桥段:

看到帅哥时

我笑着说: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我发小只会说:

——我靠,好帅!我靠靠靠,太帅了!

看到美女时

我笑着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我发小只会说:我去,她好美!我去,她真美!

看见夕阳时

我陶醉地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我发小则会兴奋地说:卧槽,这夕阳!卧槽,还有鸟!卧槽,真好看!

失恋的时候

我伤心地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而我的发小只会说:蓝瘦,香菇。

——不是你不想表达,因为你的词儿少呀。

各位的写作的时候,是更多使用我的表达方式,还是我发小的表达方式呢?是更希望用我的素材写作,还是更希望用我发小的素材写作呢?

很多人写文章会引而不发,因为发不出来,最后只能硬生生把满腔情绪憋成一句我靠、我去、唉呀妈呀这样的语气词。归根结底,是因为素材积累不足。

素材积累不足,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量少,第二是没有整理无法随时调取。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大脑当成是一个储藏室,平时你的所见所谓所想所悟都会存进储藏室里,成为你写作的素材。

但是如果你天天宅在家里,或者不思考,那么素材就会很少,用来用去就那么几个,你很快就会江郎才尽。

而如果你涉猎广泛,走南闯北,却不整理归纳,储藏室里乱七八糟,脚都插不进去,你只能做个行脚僧,无法成为得道高人。

搞明白上面这些逻辑,那么下面是解决方案了:

四种写作素材的积累方法

在收集素材时,我们往往会犯难。从哪里找素材?其实素材库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不去注意罢了,以下我将会通过四个方面给大家推荐和提供一些就在身边的优质素材积累渠道。

1、通过有节奏的阅读进行积累

作为一个21世纪年轻人,在互联网里成长起来的一批人,阅读,正成为一个高级词。为什么高级?因为大家都越来越忙,没时间阅读,进而认为有时间阅读的都是高级人。

作为作者,阅读量自然要比普通人高一些,要不然你怎么知道你沾沾自喜的素材,其实别人已经用过了呢?

在管理学界,菲利普·科特勒被人们尊称为现代营销学之父,而他自己的文章里却说,如果我是现代营销学之父,那么彼得德鲁克就是现代营销学祖父。

后来的很多管理学作者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就是他们挖空心思想出来的一个概念或一个模型,觉得这应该是自己的首创,但是翻一番彼得德鲁克的著作,就发现他老人家早就已经写过类似的作品的,只能换个角度继续钻研。

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如果不阅读,我们就会坐井观天、自以为是、夜郎自大,就会不知道我们的素材库到底是大是小。

而阅读可以最快地补足这个短板,这里我推荐几个我觉得好用的电子书网站,你可以通过这几个渠道来获取书籍。

我的小书屋网址:http:///

质量不错,分类也多,我最看重的是其中工具书目录中的美术设计和office办公可以免费学点运营工具,还蛮不错的。

摩鸠搜书

网址:https://www./

非常实用,基本比较知名的书籍这里都有资源,格式多种多样,有mobi格式、pdf格式、word格式、txt格式等。关键是可以无限下载,而且不用注册。

盘搜

网址:http://www./

这个十分实用,几乎所有的书籍它都有电子版本,搜索出来的资源是百度网盘里的,方便搜索还不占内存挺不错的。

2、在聊天当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对于一个作者来说,这世上没有闲聊。

大家看过徐静蕾的电影《理想照进现实》或另一部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话,就会知道,哪怕一整部电影都是几个主角在闲聊,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爱恨情仇、没有万里河山、没有战争杀伐,你也可以看得津津有味,也会因为谈话的内容而心情跌宕。

——各位,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我讲新媒体运营,曾经带过一个学生,她的成长性非常强。我问她,你是凭什么可以吸收比别人快,甚至举一反三的呢?

她回答我,因为课后她都在混贴吧论坛聊天群,她把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放到那些大神小神面前去展示,去参与讨论,然后互相印证,所以不仅消化了课堂所得,而且还丰富了课堂知识。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有灵性的姑娘,对不对?现在网络渠道这么发达,你想文字聊,有人陪你,你想语音聊,也有人陪你,甚至你想视频聊,只要你别脱光,也有人陪你。对吧?

聊天对于写作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你的一个素材拿出来,对方一个素材拿出来,一交流,每个人都有了两个素材。这个,男生们应该比较懂,对吧?

3、用学习的方式倒逼积累能力

有人说,我自己看书太烦,和人交流太累,还有没有更简单高效的办法?

有,当然有。——那就是“报课”

比如你想写一篇情感文章,就报个情感课,你想写一篇新媒体运营文章,就报个果老兄的新媒体运营课,你想写一篇关于职业规划的文章,那就报一个职业规划课。你想提升自己的成长力,那就上得到报个能力提升课。

报课适用于所有人。你报我的课不也是在吸取我整合出来的知识精粹吗?

这里可以类比一下,婴儿时期,没有牙齿,消化能力弱,父母就会把饭菜炖的很烂,不管是肉类、蔬菜类还是谷物类,都做成泥状、糊状,再喂给宝宝吃。

而课程老师,就是那个把各种素材捣成泥、捣成糊的人,是帮你学习,再喂给你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你同样可以接触到大量的素材,甚至是已经帮你分门别类放好你可以随时取用的素材。

通过培训的速成法,素材库需要你频繁使用、越使用越灵活,越灵活越好用。

如果培训结束后你不去用,就算你的硬盘里躺着1000G的写作素材大合集,就算培训师按照5W2H给你做了科学细致的素材库划分,你也照样无法把这些素材变成自己的素材,依然会在写文章的时候觉得无材可用。

4、通过搜索快速获取知识精粹。

互联网时代,给了大家创作最大化的便利,这个秘密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呢?

嗯,绝大多数人,是在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的时候发现的。

以前写毕业论文,要去图书馆借个十几本书,一本一本啃下来,然后开始列提纲,写作,写到需要引用的地方,再去翻书。

——后来有了度娘,想了解什么就度一下,什么都有了。

从汉语字典到诗词歌赋,从时政新闻到花边趣事,从日常写作的角度来说,的确是比较充分了。

对于不太正规的文章,尤其是博取流量的口水文来说,足够了。当然,度娘的素材,有其广泛性也有其不足性。最大的不足就是真实性和个性的不足。

从真实性的角度来说,度娘推荐的答案,未必是原出处,而是经过几手改造的,同样是一句话,经过几次改造之后,很可能已经和原话相距甚远。

一度非常流行的名人说,大家应该都有印象,什么央仓嘉措写的诗啦,什么鲁迅说的话啦,什么莎士比亚写的句子啦,最后都被证伪了。所以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度娘来的素材,尽量要核实真实性,不要犯错。

从个性不足的角度说,度娘既然是度娘,就意味着你能娘,别人也能娘,全社会都在娘。

所以,第一个赞美女人是花的,是天才,第二个赞美女人是花的是人才,第三个赞美女人是花的,是庸才。而过度依赖度娘提供的素材,只怕我们连庸才都做不了,都只能做了蠢材了。

所以,总结一下,素材的收集可以通过阅读、交流、报课、搜索4个方式实现。

3
 对文章进行二次编辑

我们现在阅读到的大多数文章,都不是只写了一遍的

王文华曾说:「我一页写20次。

海明威说:「初稿是屎。

都是在说经过二次修改的稿件质量一定强过未经修改的稿件。

你能张口喊出两句咪蒙式的“比钱你拿不出手,比别的,你更拿不出手。”我是信的,你能张口就能来上两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我是不信的,毕竟你不是王勃,还是老老实实改稿子吧。

编辑的核心目标

当我们拿到一篇稿子的时候,我们要如何对其进行修改呢?不要着急动笔开始改,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编辑修改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我来告诉你,其实编辑的目标很简单,只有两点:

1、通过编写提升阅读价值

2、通过编写提升阅读体验

l、什么是阅读价值?

简单说,阅读价值就是读者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是否能获得点儿什么,获得感越强,阅读价值自然越大。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体现一篇文章的阅读价值的元素有三:

第一,信息的密集程度。

第二,信息的含金量。

第三,信息的启发性。

阅读价值越大的文章包含有越多的“价值元素”。罗斯金曾说“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

为了不让大家浪费自己的时间,编辑们就要通过修改、编写、让作者重写的方式努力提升稿件的阅读价值。

2、什么是阅读体验?

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用户流畅的看完你的文章还不觉得累,越流畅的文章,阅读体验越高

学术论文信息价值大不大?辞海信息量多不多?道德经是不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的传承?愿意读它们的人能有多少呢?如果不是十分必要或者特别的“虔诚”,我想很难有人愿意去经常读他们。

我们反观,《明朝那些事儿》、《混子曰》、《GQ实验室》,我想在绝对意义的阅读价值上。这三位可是实在不如上面三位的,但是为啥这三位却流传甚广,打开频率甚高呢?

他们的秘密就在于——阅读体验感甚好。站在用户的角度把内容制作成更容易吸收/获取的东西。

一个优秀的编辑者必然要有这样把上古神话改编成漫威电影的能力。

——所以,只要围绕着这两个方向去努力的二次修改,一定能使初稿质量有一个较大的提升,本次课程我们主要围绕“如何提升阅读价值”,下节课我再带大家去解决如何提升阅读体验

整体查看——通读全篇

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遵循:思路设计——素材收集——结构搭建——执笔撰写的流程。

在进行修改的时候我们也是按照这个流程来进行的。拿到文章之后,不要着急抠细节,先读上三遍然后再下手。在通读的过程中你就能大概发现文章的一些问题,然后就是抓关键点:

l、先看写作思路是否需要优化。

写作思路之于文章,相当于设计图之于摩天大楼。我们首先要看的就是这栋大楼是否按照当初的设计图纸建造的。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种情况需要注意。

2、是否清晰传递了作者的意图。

如果一篇文章能够清晰的传递读者的意图,那么应该就没什么大问题,反之,如果读完这篇文章你还没弄明白,作者在跟你讲什么,那么这篇文章就出了大问题。

一般情况下,作者意图传递不明确是由于信息冗余所导致的,也就是说内容太多了,而且没有主次分别,所以导致用户无法判断哪些是重点,哪些不是重点。

这个时候,就需要咱们删掉或者简化一些没有用的次要信息。

什么是次要信息呢?就是相对来说没那么重要的信息。

我们举个例子:王老二早上吃了一顿饺子,然后去单位的路上,突发奇想买彩票,竟然中了五百万。

请问这句话里面哪些是次要信息?

“吃了一顿饺子,然后去单位的路上,突发奇想”这些就是次要的信息。我们来修改一下就变成了:王老二买彩票中了500万。

我们再举个栗子:小王是我七大姑的三表舅的外孙女的表哥,

请问这句话里面哪些是次要信息?

“七大姑的三表舅的外孙女“这些就是次要信息。我们来简化一下,就变成了:小王是我远房表哥。

以上展示的是单句如何剔除次要信息,在实际的二次编辑过程中,我们操作的可能是删减整段的次要信息。其原理是相通的。

3、判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能否再优化

优化原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一项比较进阶的能力,相当于判断一个工程师的设计图设计的好不好,是否还有优化空间,如果设计图设计的不好就要重新设计。

一旦要改动写作思路,就有可能导致整篇文章要重新撰写。

每个编辑者对于选题思路的判断都不尽相同,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我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教你:当你读完这篇文章时,是否觉得作者告诉给你的东西让你觉得很有价值。如果没有的话,可能这个选题的写作思路就是需要优化的。

4、再看结构能不能优化

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你可以理解为表达的顺序,比如说一篇文章有10件事儿,这十件事确定下来先说哪一个后说哪一个,以哪一件事儿为主。

就是确定了文章的结构。有些时候文章之所以没有意思多半是因为叙述的顺序出了问题,我们可以举个例子:

1.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2. 我醒了过来

3.我打开了门看见你现在门外

4.你说想我了然后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

我们按照1234的顺序排列这就是一个温馨的故事

我们按照1342的顺序排列这就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是不是很神奇?

文章结构千变万化,我们在一节课里面是不可能说清楚的,在这里我可以给大家分享几个优秀的内容结构,仅供大家参考。

①故事类文章的通用结构

背景----矛盾——转折/高潮——结局

故事的形式最适合进行传播。人们总愿意自动代入场景。白天看枪战片,晚上做梦已经成为铜锣湾总扛把子;

领导不点名批评,总爱自己对号入座;世界上最古老的预言/智慧都是故事形式的,比如说“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就教育了我们别惹姓马的男人,不然就剁了你们家败家老娘们的手。

阿拉丁神灯,要不是擦一擦就会出现一个能满足我所有愿望的男人,我到现在为止早就忘了那是个什么玩应儿。根据经典故事框架,我们可以探索出一套究极故事结构:

【背景】切入点或者事件前奏、此时主人公背景也应该交代

【矛盾】主人公与其他人物、事物产生的各种矛盾

【转折/高潮】主人公解决矛盾的过程或突然出现戏剧性的转折

【顿悟】留给用户自行体会或呼应开头的结局

②说理类文章的通用结构

制造危机——深度共鸣——解决问题

有一些时候作者们并不准备用讲故事的形式吸引读者,比如说在知乎里,经常会出现“为什么知道这么多道理,还好不过这一生”,“为什么上班都是坐着,还会感到疲惫”这类文章用说理的结构来撰写会更好。

在说理类的文章中,读者往往并不是想知道一个实际能够操作的干法。他们更在意的是否能在精神上刺激到自己,给予自己一些启发。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实践总结了一套逻辑框架:

01 制造危机:在文章开头率先制造危机感,比如质疑主流答案、质疑常识、预设焦虑场景等等。目的是引起人们注意。

02 深度共鸣:在读者产生危机感之后,通过场景描写以及心态描写使用户产生持续的共鸣,目的是勾引起情绪加深信任感和共鸣感。

03 解决问题: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让读者“无处安放”的内心有个着落。

③干货类文章的通用结构

下结论——分段列点——案例素材——总结升华

我是这么来定义干货文的:专指给读者提供具体的可实际操作的知识或建议的文章内容。

所以我们在写这类内容的时候:

第一目标是能不能对用户有用,对用户没有帮助,那么我写的就不是干货而是鸡汤段子。

第二目标是能不能让用户读懂,用户不能读懂,那么你就等于是白写了。

所以,在设计干货文的逻辑框架时,我们的设计准则就是简单好用。经过实战总结我们发现

1、在文章开头尽量就亮观点/下结论/或告诉大家你这篇文章要讲什么。

2、接下来的内容,可以用小标题或者1.2.3.4.点进行列举。这样可以保证逻辑结构的紧凑,避免发生从天安门跑题到南天门的惨象。

3、在每一个分段当中必须有案例引证来辅助用户理解你得内容

4、文章结尾可以留一个金句总结,或一段升华式的探讨。

——一在文章进行二次修改的时候,如果觉得文章结构有问题,就按照上述叙述结构进行调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5、接着看信息量需不需要补充

我通常把信息分成四类:情节/场景、知识点、观点、案例。

在二次修改的时候我们要做判断,信息是否需要补充?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应该包含以上四种信息。

然后按照文章的类型和实际情况调配信息的篇幅比例。如果我们发现这篇文章里的信息量还不够那么我们就要为其补充信息量。

具体来说:

叙事类型的文章以情节为主,情节不够就要加

议论类型的文章以观点为主,观点不够就要加

干货类型的文章以知识点/案例为主,知识点/案例不够就要加

当然,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要随机应变。

6、最后看叙述节奏需不需要调整

一篇文章的节奏其实就是观众主观感受下的文章叙述进行的速度,单纯的节奏快或者单纯的节奏慢都不是好文章,会让读者产生倦怠感。

优秀的文章应该是快慢结合,才能让读者觉得错落有致,主次分明。

在具体的写作时,影响叙述节奏的内容有三类:概述、描写、议论

我们就用新世相的这篇《90后的青春没有遗憾了:两个月后重看这5个夺冠少年,终于明白不认输的人生有多燃》作为案例来详述一下:

概述:字面意思,就是对一件事物进行概括性的描述。

描写:字面意思,就是对一件事物进行细节性的描述

议论:字面意思,就是对一件事物进行评价阐述观点

如果概述过多,就会像流水账没有滋味。如果描写过多,就会像裹脚布容易倦怠。如果议论过多就会像冷馒头引起反感。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混搭。

三者并行,具体如何混搭那就要看原文章的实际情况了。只要能够合理的应用三种内容那么文章一定能够变得错落有致,主次分明。

对于初学者这里我也给出一个建议,可以按照:概述》描写》议论》概述》描写》议论…..的形式进行循环创作。

局部梳理——抓住关键部分

在整体上对文章进行修改之后,我们接下来就要把目光着眼于文章的关键部分,那些读者一眼就能扫到的地方,一般来说,文章的关键部分有三:开头、结尾、小标题。

l、开头

开头最大的作用就是吸引读者。

读者不是非要看你的文章不可,在这个信息爆炸,手机万能的时代,读者的选择不只有你的文章一个,读者可以看别人的文章、可以玩游戏、可以听歌、看电影……

读者在休闲的时候可以选择的选项太多,并且我相信绝大部分人的首选选项都不是打开公众号看推文,而是刷抖音、玩游戏。

你可以对比一下你日常生活场景,打开手机是直接翻到公众号界面挨个看文章还是在刷抖音玩游戏的间隙打开推文看一下?

读者在打开推文的一瞬间,如果你的开头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找不到读者的痛点,那么读者就会关掉推文回归他的首选选项。

所以,开头最大的作用就是吸引读者注意,引起读者阅读下去的欲望,也就是我们常常强调的“7秒法则”,如果7秒内没能吸引读者注意,那么读者就会关掉你的推文界面。

下面带给大家几种常见的优秀开头:

(1) 开门见山

来自我走带风《把自己放的太太太太低,你就完了》

开篇点题,直抒主题,把观点直接给到用户,让用户知道你在讲什么,你的其他论述都是为了这个观点服务的,即使不通读全文,只是这一个观点就愿意为你点赞。

(2) 金句加持

金句加持是公众号【人物】非常爱用的一个开头模式,人物传记以金句开头往往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3) 故布疑云

来自文摇《放假前两天,办公室出了凶案》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凶案是不可能的,但是就是想看下去,想知道这个“凶案”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就是悬念的魅力。

如果把开头换成“我发现阿杰累倒在办公室的地上”,没有了悬念,这个开头也就没有了灵魂。

2、结尾

虽然草草结尾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但是太过冗长的结尾也不是读者希望看到的,画蛇添足强行加戏总结的结尾往往会引起读者的反感,反而很容易把攒起来的人气败光。

其实写好结尾很简单,只需要明白结尾的目的就是为了留给读者回味或思考,不需要再赋予结尾其他功能即可。

来看几种优秀的文章结尾:

(1)戛然而止

戛然而止式结尾主要给予读者思考与回味的空间,比如歪楼的这篇《社畜宝可梦,GO》,利用这样一个戛然而止的结尾给予读者充分的回味空间。

(2)首尾呼应

比如张佳玮的这篇《中国史上最聪明的人,如何思考员工待遇问题》,开头说道张良是中国史上最聪明的人,结尾以最聪明的人最重要的经验结尾,既完成了首尾呼应,又总结了全文观点。

(3)高能量评述

高能量评述,顾名思义,就是在文尾加入一段高质量的评论,对这篇文章进行一个概括总结,视觉志最常用这种方式,在每个暖心故事之后都会加入一大段关于自己的暖心评论,这也是视觉志吸引人的地方。

3、小标题

当你拿到一篇万字长文,你除了看开头和结尾,还会首先看什么呢?

——小标题。

人在阅读的时候除了开头和结尾,中间的段落总是喜欢扫射式阅读,尤其现代人的阅读越来越快捷、简便。

没有人真的会一字一句阅读完一篇文章,只会扫射式的阅读这篇文章的大意,而人的记忆也是偏向于点状记忆,也就是说人们只会记住这文章中间的一个个论点,而不会记住文章全部。(毕竟你的文章不可能在结尾写上背诵全文。)

小标题的目的是让读者快速的知道全文在讲什么,然后看完这篇文章之后能记住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不至于很快忘记。

小标题的起法:

(1)高级感

小标题可以为用户营造一种高级感,引用名人名言、文章金句或者类似【人物】这种进行类比,给予用户高级感,让用户记在心里。

(2)节奏感

节奏感,就是在标题出现之后使得整篇文章有了节奏,就像一首歌一样,可以打着节拍来读,就像看【日食记】的菜谱一般,段落有序,节奏鲜明。

(3)接地气

贴近生活、接地气标题往往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让读者记住,【陆家嘴金融】的这个标题“为减税,房东房客起矛盾”就是这样一则标题,用生活案例引起读者的共鸣感。

这一篇章,将在前篇的基础上,依据我自身的写作经验,谈一谈更深的内容创作的经验和技巧,这一部分有些内容的理解难度比较大,可以留着慢慢消化:

1
 文字的张力

“文字的张力”一词经常被使用,大家在感慨一篇文章时经常会赞叹:“这篇文章很有张力!'而“文字的张力”究竟是什么,大部分人对此都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要是对“文字的张力”进行定义或者分析,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些人从英语角度来分析:

张力(tension)是内涵(intension)和外延(extension)掐头去尾后剩下的词根。因此得到最宽泛的解释:文字的内涵与外延以不完全重合的形态存在,二者引发的错位与相互作用,就是文字的张力。

而我个人认为这种解释不够形象,而且忽略了“张力”一词本来是一个物理名词。因此,我们先不妨从物理角度切入,来分析解释。

“文字的张力”,“文字”是主语,这个主语加上“张力”大家听起来可能会比较陌生,那我们就举一个大家都听过的名词——表面张力。这样是不是熟悉了一些?所以,我们不如先忽略主语,来谈一谈“张力”这个词。

张力,从物理角度来理解:

物体受到拉力的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

这样说很不形象,我来配一个图说明。

好的,我们来继续分析一下张力的定义。

物体收到拉力的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

大家都学过缩写句子,从这个定义中我们排除其他成分可以发现,张力的实质其实是一种“牵引力”。现在我们得出张力实际上就是一种“牵引力”,那么,是不是暂时可以把“文字的张力”简单的理解为“文字的牵引力”呢?

说到“文字的牵引力”,可以先“简单粗暴”的解释为文字对读者的吸引。文章引人入胜,令人沉醉,这就是文字对读者的吸引。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淡泊闲适,读起来仿佛自己也“心远地自偏”了;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奇壮豪迈,读之仿佛置身于“平沙莽莽黄入天”的边塞;曹植的《白马篇》雄放热烈,读着热血沸腾不禁也“视死忽如归”了。

这是文字对读者的吸引,也就是文字对于读者的“牵引力”

既然谈到了“力”,那自然还是逃不开物理知识。大家都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有“牵引力”的话,自然要有一个相应的“拉力”。就好像我们去拉一根皮筋,皮筋受到一个“拉力”,同样会对我们施以一个“牵引力”。

这两个张力实质也是牵引力。

从物理方面我们做了一些简单的了解,

那么接下来就来分析“文字的牵引力”了。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去理解分析文章,就好像对文章施以一个“拉力”,文章就好像皮筋一样,对我们施了一个反作用力——“牵引力(张力)”。这个牵引力(张力),就是文章对我们的一种吸引,吸引着我们继续读下去,吸引着我们的思索,吸引着我们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

小时候读《淮南子》时读到“共工怒触不周山”,其中“天柱折,地维绝”,让我不禁联想“女娲补天”中的“四极废,九州裂”,是不是因为共工撞了不周山而导致的?虽然这只是胡思乱想,但因为我思索而产生的反作用力

——文章的牵引力,使我有读下去的兴趣,甚至越读越有兴趣。

通过以上的分析,如果把“文字的张力”简单的理解为吸引力的话,就有些狭隘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吸引是单向的,牵引力则是根据拉力的大小来定的。当拉力越大时,产生的牵引力则越大。如果我们理解的更深刻,文章则更加吸引我们,更耐人寻味。

“文字的张力”是你若想浅尝辄止,也能品出味道;若你切磋琢磨,则能越嚼越美。

比如大家都会背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最后一句“只是近黄昏”的这一个“只”。大部分人都会把它理解成“可惜”,有一种惋惜的意味:夕阳如此美丽,可惜却是到了黄昏。这种理解也没错,和前文“向晚意不适”呼应,整篇的情感都是带些消极的。

但是如果换一种理解,把“只”理解成“恰恰”“正好”,感情就立刻不一样,变得积极起来:夕阳如此美丽,正是因为到了黄昏的时候啊!这样整篇的情感,也由“向晚意不适”,经过登古原看到黄昏时分无限好的夕阳而豁然开朗。

《诗经》的第一篇《关雎》大家肯定耳熟能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其中“流”、“采”、“芼”这三个字,都有“择取”的含义。不细想可以理解为并列,以“采摘荇菜”来比喻追求淑女。这样解释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仔细品味,这三个字是有不同的含义,也表现出不同的程度。

流:求取。

采:采摘。

芼:拔取。

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求取荇菜。

大家这样看,是不是发现对淑女的感情和追求的程度是在逐渐加深的呢?从一开始只是“试探性”的“求取”,逐渐发展为不满足求取,一定要“采摘”到,再到最后采摘也无法满足,要急切的“拔取”得到自己的挚爱。

这样的感情变化,将一个深陷情网的痴情男子表现的淋漓尽致。仔细品味,这样难以遏制的激情,并不是矫揉造作,而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感情流露。

通过这两个例子,大家应该能看出,“文字的张力”并不是它的“吸引力”,也不是文字“单方”具有的能力,而是根据我们的阅读理解而产生的一种反作用力。

它既不是艰深晦涩,也不是下里巴人,是一种“张弛有度”的力。文字,正是有了这种既一目了然又耐人寻味的张力,才更容易引发大家的感叹,这也正是“文字的张力”的魅力。

最后,我个人给“文字的张力”下一个定义:在阅读理解文章时,文章会根据读者思考的角度和深度展现出合理且不同的吸引力,这种根据读者的理解而反馈的吸引力,就是文字的张力。

2
 如何写出文艺范儿

有一个文艺女作家她描写回忆的时候: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还是这个女作家,她描写生命的时候:

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的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有一个文艺男作家他描写回忆的时候:

当青春变成旧照片,当旧照片变成回忆,当我们终于站在分叉的路口,孤独,失望,彷徨,残忍,上帝打开了那扇窗,叫做成长的大门。

还是这个男作家,他描写生命的时候:

那些沉重的悲伤,沿着彼此用强大的爱和强大的恨在生命年轮里刻下的凹槽回路,逆流成河。

你觉得这两组对比哪组优胜?可能有人猜出来了,没错,这是张爱玲和郭敬明的文字对比。由此可见,文艺是有区别的。

有些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有些则是“欲说还休,天凉好个秋”。郭敬明虽然没有张爱玲写的好,你也不能说人家不文艺。

不文艺吗?不过是差点意思的文艺罢了。

一、想学会“真文艺”的第一步:“学会委婉”

什么叫委婉呢?

“我喜欢你,今晚我们去开房吧”这叫直白。

“今夜的月色甚好,而你比月光更美。”这是委婉。

过于浅近又无灵魂的修辞只会让人觉得很做作。比如上面“沉重的悲伤”、“强大的爱”、“孤独,失望,彷徨”。

如果实在不会写深刻的句子,不妨把情绪具象化。张爱玲把回忆比作“樟脑丸的香味”,“甜而稳妥,甜而怅惘,像忘却的忧愁”。

回忆是既遥远而微香的东西,在脑海里有一种模糊又深刻的年代感。和大喜大悲不同,它更像一种美丽的疼痛,是一种淡淡的追忆,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抽象感。

可它却可以和樟脑的香莫名准确的契合,既有种被遗忘的久远,又有种模糊不清的追忆。不知比“我们是糖,甜到忧伤”高出了多少。

回忆和樟脑丸香是两种完全不搭边的东西,可却能把这种感觉准确的表现出来,入木三分,即使不合情理也无关紧要,这叫“立意为重”,也叫“不以词害意”。

二、想学会“真文艺”的第二步:“学会说真话”

比直白更可怕的,是“假”。有句话说得好: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捏造情绪和情感,首先在格局上就小了,活脱脱一个“小人”样。比如装出全民笑点的小三“小二姐”:

世界上有量子纠缠这个说法,从我出生起,我便开始与你有了纠缠,我们都知道,我们就是前世的夫妻。因为相处仅仅只有一个月,却有极其强烈的信心我们就是对方的彼此。

说她不文艺那是不对的,但硬是把一夜情和做小三往“前世的宿命”“量子纠缠”上面靠,还说自己和情人是三毛和荷西的转世。

看的读者只想框框撞大墙,想拿刀架她脖子上让她好好说话。你不会表达,真的没关系,实事求是就好了。但你不要装。

不会描写情绪,就把笔墨的重点放在情节和故事细节上。不会寓情于景,就把事实和理论摆清楚。当我们的格局没有那么大的时候,少些情绪描写,多用事实说话。

事讲明白了,理说清了,文章的格调自然就上去了。这个时候文艺不文艺,就没那么重要了。

3
 用标点来表达情绪

文章中的标点符号虽然是一个非常小的部件,但是它在文章里面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存在。

用文字无法表达清楚的情感只要把标点用好,就能起到比任何文字都要更好的效果。标点符号是为文字表达感情的好助手,

先举个例子:

“你还没弄好?”和“你还没弄好”

这两句的差别是不是挺大的?

前面那句因为多了个问号明显强调了反问和责备的语气,但是后面那句就显得很平淡,好像是跟自己无关紧要的事一样。

所以标点符号在表达好自己的感情,阐述自己的诉求方面,无疑是一把利器。不同的标点在同一句话里面也有不同效果。

同样来举个例子。

“不了。”

“不了?”

“不了!”

“不了……”

第一句是句号,整句话就显得很平淡

但是如果把它放到特定的语境里它就能表示说话人不一样的心情,也许是难过,失望,平静,漠视……总之句号非常多变,我们会发现它在表达一个人消极情绪上面是个非常优秀的工具,你不需要长篇大论的说当事人的心理活动,你只需要用只言片语加一个句号,就无疑告诉了读者这个人全部的心情,读者也会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

第二句是问号,很明显这句话是施事者说出来的

因为这是一句反问的话,所以说这句话要用特定的反问语气,跟句尾的问号加起来就表达了说话人一种质疑的倾向,就像在说:“你居然不要?”问号在表达这样的情感上面的确是非常有作用的。

第三句是感叹号,感叹号非常特别

如果不是情感很激烈的基本不会用这个,但是只要用了。它的层次也很丰富。比如说这句,语境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会不同,可以是高兴,生气或者表示果断,感叹号主要用于加重这句话原本的语气,能让情感表达的更加充分。

最后一句是省略号。

首先省略号最基本的作用是省去相同类项的赘述,但是省略号用在表达情感上面就会有表现当事人犹豫、失望、徘徊等等的情绪。这句话也是,一个省略号能代表的东西太多了。

用标点符号来表达,还有一个用法就是,无意间向读者输入某种感情,这个在顿号上面用的比较多。

比如说这句:

“我没和喜欢的人放过烟花、没和心爱的人放过孔明灯、在一起都是三分钟热度、没人管的了我、没人说离开我活不了没人失去我好像失去全世界、没做过让人羡慕的事情、没人做过感动让我流眼泪的事情、没人在我脾气上来依旧哄我、没人在一句我难受的时候说一句你在哪马上到、没人在误会我的时候、为我说句公道话、没人能在我身边待那么久。 ”

这句话用了非常多的顿号,虽然只是在陈列一件件的事情,但是在无形之中,读者已经明白你的意思了。

用标点表达感情都是在书面上面的,但是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有什么理由不学会把这项技能学会用来和妹子聊天呢?

如果喜欢的女孩问你一句:“有时间吗?”那她肯定是要找你帮忙了,如果你这个时候表现的非常热情,那她多半觉得你轻浮沉不住气。

——但是如果你回了一句:“嗯?”

这个问号,是不是代表了一切?

4
 两个错误造成文笔稚嫩

文笔略显稚嫩,基本上只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小学生式写作,一种是中学生式写作。

中学生式写作

1、句子过长

句子太长,会给读者阅读造成一定的困扰。而且不利于读者理解作者的意思。请看样文:

在21世纪初,联合国介入中东局势,土、叙两国关系趋于平和,但真正将两国连成命运共同体的还是接连数次的以美国为首的武装部队对叙利亚无人道主义的军事行动。

意思大家肯定都能看懂,但是费劲!!!这么长的一句话,理解其中的“主谓定从”关系肯定要费些脑子,而且作为一个读者肯定不喜欢读这样的长句子。

读者更喜欢的是,

短句,

短小精悍,

易于理解,

便于阅读。

(就像我写的这一段一样[捂脸])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公众号界大佬“拾遗”的做法,

拾遗的排版就不会给作者长句去读。反而他们会每逢几个标点符号就另起一段,这样会让文章显得十分简练、可读性极强。不会让读者看到连篇累牍的汉字从而失去阅读兴趣。我想“拾遗”做大的原因和他们的排版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2、强行修饰

有些人写作时会外加很多很多的不必要的修饰。这就叫做强行修饰,这很可怕,因为他们会把能想到的形容词,一股脑的全部用上,不管是否合适。

儿子考上了一中。整个家庭氛围都变了,缺席了几十年的和睦、谦让一下子在这个低素质成员组成的家庭里活跃了。儿子考上了一中,是希望的莅临,时光的调侃,还是无情的掠夺?打扫的女工细手细脚地捡拾,害怕过早地完成了任务,或是吝惜地不敢玷污自己的那双手,或者更是对这黝黑的怵然、麻木?

乍一看,“哎呦,不错哦!”

但是,细细看。稍微有些文化底蕴的人就能发现,写的驴头不对马嘴。许多修辞显得太过生硬,而且词性的用法也不对。

这就是我要说的强行修饰,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而且许多时候不一定要用太多的修饰去表达你的感情。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足矣!

3、表达不明确

午休过后教室后一阵骚动,好多人围着老朱拉扯,怪叫。老朱像发了情的蛮牛一样,夹着人群涌到讲台上,终于把他按在地上。

看出来问题了吗?

是他,是他,就是他”他是谁?他不是小哪吒,他是老朱。对于这样的句子我们当然可以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从而推测出,是老朱被别人按在了地上摩擦。

但切记别让读者去猜你的故事结构、脉络,一定要自己写明确。

小学生式写作

1、太过方言化

文章太过方言化,这个问题虽然很少出现,但一出现却十分致命。一出现就会让人们认为你写作水平不高,连方言和书面语都分不清,还谈什么写作?

看例文:

儿子无可奈何地接住了碗筷,像征性地动了动筷子,有时姨爹瞟过来时,便急忙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来。饭吃完了。几个姨爹的工友同姨爹一起好奇地同儿子絮叨起来。

“姨爹”这个称谓自然太过方言化,你可以用“姨夫”来替换。这些明显会更加正式一些。

当然方言也不是不可以用,你尽可以把它放在你的引用当中。引用别人的话中出现方言,会使语言会更显贴切、更加真实。但写文章时,切记!尽量少出现这种暴露水平的方言。

2、虚词使用过多

虚词多为“了”“的”这些句尾无实际意义的词,甚至有些时候出现在句中,也是十分无用的。如果你经常用这些词,首先无疑会让读者觉得你的写作水平不高,而且还会让你的文章显得特别生硬。

看下面这一段:

那一天,我们正在读语文书,八点到了,广场那响起了嘹亮的歌声,老师告诉了我们到广场那聚集,我看到了教育局的人还有碧阳镇的领导等等,我想他们是为我们庆祝节日的,然后我们开始升国旗了。随着嘹亮的国歌国旗慢慢地升起了。——某小学生作文

一段话中出现了三个不必要出现的“了”字,以及一个“的”字,删掉它们,我们再看:

那一天,我们正在读语文书,八点到了,广场那响起了嘹亮的歌声,老师告诉我们到广场那聚集,我看到了教育局的人还有碧阳镇的领导等等,我想他们是为我们庆祝节日,然后我们开始升国旗。随着嘹亮的国歌国旗慢慢地升起。

修改完后,你也许会发现句子会略有不通。的确是这样,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写作中需要用这些虚词的原因,因为我们需要让句子显得通顺,但又不想改动太大,所以加虚词成为了使文章通顺的不二之选。

但你需要知道,这样的情况最好的解决方案不是加虚词,而是是重新写这一句。换一种说法去表达,换另一个角度去诠释。比如将“主动”变为“被动”,长句变为短句,这些都是不错的方法。

5
 谈一谈我对写作的感悟

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时所说:什么是最好的写作状态?

——你根本不会关注这些文字,就那样自然地,全部沉入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中去。

我们大概都曾经历过那样一个时候,对着那些伤春悲秋,华丽如一袭缎锦的文字沉醉痴迷。以为世间所有美好的内容,大概都是这个模样,抬头可以仰望四十五度的悲伤,在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的年纪。

多年之后再翻开当年的读书笔记,都会感到脸红,甚至不想承认自己曾经追捧过的文字是多么华丽却又是多么油腻。

直到上了大学,开始真正接触一些作家的文字,鲁迅,余秋雨,史铁生,余华,王小波,我将之前用了几年时间写下来的读书笔记扔进了垃圾桶,我才开始意识到原来文字可以是生活,文字的吸引力不仅仅是文字。

后来参与工作,自己独立做自媒体,对做内容又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发现每个时代的文字,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要去评判什么是高级什么是低级,我们内容创作者该做的是,去感受这个时代阅读者的喜好,引导读者的思想。

余秀华说:“我从来不想诗歌应该写什么,怎么写,当我某个时候写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那一定是它们触动了、温暖了我,或者让我真正伤心了,担心了……”。

其实所有的好文字都是直指人心的。作者本身是从内心出发,作者本人就是文字的主人,他热爱自己本身笔下的文字和故事。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活着》

这句话是余华在写福贵在儿子墓前的悲痛的心情,那条路仿佛就是福贵的伤口,在深夜中思念的痛苦通过比喻具象了出来。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生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活着》

这些余华在《活着》里写下的文字,或许就是质朴平淡的文字吧,但是却显得厚重。余华的文字就是适应自己作品的格调,那一份乡村原野的淳朴。

曾经也有一个笑容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可是最后还是如雾般消散,而那个笑容,就成为我心中深深埋藏的一条湍急河流,无法泅渡,那河流的声音,就成为我每日每夜绝望的歌唱。”——郭敬明

“爱情真美,倒霉的是咱们老不能爱个够。真不知我过去做过什么孽遭此重罚,因而连累了你。” ——王小波

如果文字不是从作者内心出发,大概都会在某一些文章或写作中传递出来,而那样的文字,绝对算不上好文字。

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描写某个场景,若不能让读者从文字表面深入到内里,就会喜欢用大量的修饰词,非要整几个倒装句,再堆砌点华丽的辞藻。总而言之就是要把文字做的漂亮一些,让人阅读出一种脂粉感。

初写文章时,没那么大的词汇量,想到一个东西提笔就写,脑子里是山写出来的就是山,看山是山,虽有质朴之气,却多是粗糙的拙劣。

又写文章时,会了些修辞,懂了些语法,想到一个东西便要百般修饰,脑子里是山,写出来的却是花鸟虫鱼,山林小溪。看山不是山,虽有雕刻之气,却多是精致的拙劣。

再写文章时,依然是想到一个东西提笔就写,脑子里是山写出来的还是山,但山林小溪,花鸟鱼虫却早已在我心里了。看山还是山,这时写出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平淡质朴,返璞归真了罢

大概每位笔者都要经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重境界。所有文字背后都是作者对于生活的真诚,是自我的表达。

全篇完


果兄私塾·新媒体人学习第一站

 | 内容策划:郝宇    | 视觉:小五

 | 编辑排版:秋建   | 审核:Wills

| 主编:郝宇   | 监制:果老兄

 | 编著:白白、陈倩、Timothy

别怕难,我们都与你同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