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体楷书鼻祖】——颜真卿

 一水易人 2019-06-21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1],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2]、司徒颜杲卿从弟。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了。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

     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们见颜真卿很聪明,就教他读书写字。颜真卿练起字来很专心,一笔一划从不马虎,一写就是大半天。

              颜真卿书法《麻古先坛记》局部

母亲见儿子练字这样用心,心里又是喜又是愁。喜的是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愁的是家境不宽裕,哪有余钱买纸供他练字呢?颜真卿很懂事,见母亲为没钱买纸的事犯愁,就悄悄地自己琢磨开了。

  一天,颜真卿高兴地对母亲说:“我有不花钱的纸笔了,您别发愁了!” 

  “傻孩子,纸笔哪有不花钱的呢?” 

  “您瞧,这不是吗?”颜真卿手里举着一只碗和一把刷子,欢快地说,“这只碗是砚,这把刷子当笔,碗里的黄泥浆就是墨!” 

  “那……纸在哪儿呢?”母亲又问。

  颜真卿用手指了指墙壁,认真地说:“这就是纸。不信,我写给您看!” 

             颜真卿书法《东方朔画赞》局部

说完,他拿起刷子,在碗里蘸满了泥浆,走到墙壁前挥笔写了起来。等到墙上写满了字,他又用清水把字迹冲洗掉,然后又重新写起来。

  看到儿子有了不花钱练字的好法子,母亲高兴地笑了。

  由于颜真卿刻苦好学,长大以后,他不但练就了一手好字,而且也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青年人。

        颜真卿二十六岁那年参加了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两年以后,他在朝廷里做了校书郎(负责写碑文、祭文的官)。后来朝廷又让他到礼泉县(在现在陕西省)去当专门管理地方治安的县尉。

  县衙里公事很多,可颜真卿还是不忘练字。虽然大家都夸赞他的字写得很有功夫,他却想,俗话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自己写字的功夫还不到家,还要拜高明的人为师才行。不久,他就辞去了官职,拿着自己写的一些字,赶到洛阳去拜大书法家张旭为师。

             颜真卿书法《颜勤礼碑》局部

张旭听颜真卿说完来意,仔细地看了颜真卿写的字以后对他说:

  “你的字写得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国家正是用人的时候,你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哪能在写字上花那么多功夫呢?你只要勤练,字就能有长进,就不必拜我为师了。” 

              颜真卿书法《多宝塔》局部

听了张旭的这番话,颜真卿觉得有道理,见张旭执意不肯收自己做学生,就告辞回长安了。

  颜真卿回家以后又在朝廷里做了官,可他心里总放心不下向张旭学书法的事。过了不久,他又一次辞去官职,来洛阳找张旭。

  张旭见颜真卿第二次辞官学书法,被他的一片诚心感动,就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徒弟。

             颜真卿书法《郭虚己墓志》局部

   颜真卿这位杰出的书法家和政治家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英勇就义了。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书法遗产,也留下了高尚的人格。他的字刚劲雄浑,他的品德坚贞不屈,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