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3)

 liuhuirong 2019-06-21

【原文】

1.5子曰:“道千乘之国①,敬事而信②,节用而爱人③,使民以时④。”

【注释】

① 道:通“导”,引导,管理,治理。乘(shèng):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周制天子土地方圆千里,兵车万乘;诸侯土地方圆百里,兵车千乘。“千乘”,借代的修辞手法,指代诸侯国。  ②敬:敬业、努力、认真。   ③ 用:财用。   ④ 以时:根据一定的时节。“使民以时”的意思是役使劳力时,不影响农业生产。

【语译】

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临事要敬业、守信,要坚持节制财用,热爱民众,动用民力而不违农时。”

【解读】

本章说的是正心、修身、进德、修业,学而优则仕之后,治国平天下时的五大要领,“敬”、“信”、“节”、“爱”、“时”。

①敬业精神。“敬事”是指工作态度,对工作严肃认真,兢兢业业,尽心竭力,每日都要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讲究信用。“信”是为人、存身、立民的根本,“民无信不立。”(《颜渊篇》)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为官一方,必须讲信誉,上不信则下生疑,下生疑则事不成。曾子的“三省”是有关个人进德修业的要求,是“修身”的科目,这里孔子说的则是为官后“治国平天下”,是对“修身”的实施与运用。

③节省财政开支。君子治理国家,注重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诸葛亮曾劝诫他的儿子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澹泊无以明志。”《易经》上说“君子以俭德辟(避)难”,讲的都是“节用”的问题。

④体恤爱护百姓。施行仁政,不以暴施强,不行苛政。“爱人”即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即“仁”。“仁”包含的内容极多,以后将在各章中逐次谈到。

⑤“使民以时”。孟子的理解是:“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对孔子思想作了具体的发挥。

至今为止,凡为官一任,均需注意此五大要领。

“道千乘之国”一句总起,后三句分述,文辞简洁,章法严谨。

【原文】

1.6子曰:“弟子入则孝①,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

【注释】

① 弟子:泛指为人弟与子者,此指年纪幼小的人。   ② 文:指古代文献。

【语译】

孔子说:“弟子在家要行孝道,出外要行悌道,要言行谨慎而讲诚信,广泛地关爱民众,而与仁德相亲近。实行这些,如果还有余,就可用来学习文献知识。”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的教学观。先“德”而后“文”,德有“孝”、“悌”、“谨”、“信”、“爱”、“仁”。

“入”“出”互文见义,意即不论是“出”,还是“入”,都要讲究“孝”“悌”。前两句总领,“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三句紧随,一气呵成,鱼贯而下,语势自然。孝、悌、谨、信、爱、仁,孔子从六个方面告诫弟子。以“孝悌”为根本,“谨”“信”“爱”为行为规范,以“仁”为核心,以“仁”为奋斗目标。学习应是广义的,不是死啃书本,首先是学做人,其次才是“学文”。孔子教育学生,要求做人在前、读书在后;进德在前,修业在后。这段话表现了孔子为“学”的基本思想。

【原文】

1.7子夏曰①:“贤贤易色②;事父母③,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①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约生于公元前507年,卒年不详。孔子的学生,小孔子44岁。子夏家境清寒,但他是一个讲究气节的人,具有临难不苟,临危不惧的气概。   ② 贤贤:前一“贤”字作动词,尊重的意思;后一“贤”字作名词,指有才德的贤人;“贤贤”意思是尊重有才德的贤能之人。易:变易,改变。色:即脸色。“易色”即改变平日随意的脸色,使之显得庄严肃穆。    ③ 事:作动词,侍奉的意思。

【语译】

子夏说:“崇尚贤德,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身体力行,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即使说他从未学习过相关知识,但我也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解读】

本章亦是孔子德先而文后的教学观,德有“敬”、“孝”、“忠”、“信”。

一个人面世做人,不可不慎,前四句并列,一气呵成。子夏谈的是对待四种人应掌握的尺度和标准,①贤德之人,②父母,③君主(或是上级),④朋友。对贤德之人,要恭敬虔诚,面部表情要庄严肃穆,不要嘻皮笑脸,吊儿郎当。对父母,应尽孝道,讲究尽心,心到即可。对君主讲究尽心竭力,“能致其身”,事君以忠。对朋友讲究“言而有信”。恭敬、尽孝、尽忠、守信,对四种不同的人都要真诚、恳切,不可造次,不可虚伪。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孔子强调修德是第一位老师,做人是第一要事,人做好了,即使是没有读书,我也认为他有学问了。

【原文】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①,学则不固②。主忠信③,无友不如己者④。过,则勿惮改⑤。”

【注释】

①重:稳重、庄重。威:威严。   ②固:闭塞不通。   ③忠信:忠诚,讲信用。主忠信:以忠诚信实为根本,主,意动用法,“以……为根本”。   ④友:意动用法,是“以……为友”。“无友不如己者”是说不要与忠信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⑤过:作动词,犯过失。惮(dàn):害怕。

【语译】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则不牢固。要以忠信为根本。不要与那些在品德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过错,不要怕改正。”

【解读】

本章孔子谈君子的庄重威严以及学习、交友、改过等话题。

本章三句话,采用的是否定顺推的逻辑推理,“不重”即不自重、不自尊。“不威”即没有威望。

第①句“不固”指学问的根基不牢。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一因二果,孔子用否定句强调“自重”的重要性。若用肯定句从正面肯定,加以顺推,应为“君子重,则威,学则固。”第一句写尊重自己。

第②句写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则要做到“为人谋而忠”,“与人交而信”,即“主忠信”。忠信到底应如何落实呢?要慎交友,不要与那些不讲忠信,在德行方面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不能愚忠妄信,把“忠信”落实到具体的对人的识别上去。

第③句谈的是改过的问题。“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自己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因为“过而不改,是谓过也”,错上加错。

因此,三句话综合起来①②句并列关系,③句是前两句的顺推结果。由严格律己推衍到识人知人;由识人知人,往复到反观自己。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体现出人的价值所在。

另外,“君子”有仁君子,智君子,勇君子之分,本章的“君子”当是指不重,不威,不固,不知改过,亢进轻躁的勇君子。对这类勇君子,孔子告诫其交友当慎,尤其是不要与忠信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