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云在联合国的这份报告对未来教育有何启示?

 正心正举 2021-04-07

文/郭茵

主播/啄二少

1.联合国秘书长最重视的报告

6月10日晚,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社交媒体上接连发布三条信息,大力推荐联合国刚刚发布的数字经济报告。

在报告发布现场,古特雷斯表示:我相信联合国从没有过这么多元、富有智慧和全身心投入的小组。他称这份报告“非常详尽、富有洞见”,同时还是一份谦逊的报告。古特雷斯对马云、梅琳达·盖茨和小组成员提出这些“勇敢的建议”表达感谢,称小组对世界做出了“无价的贡献”。

去年7月,古特雷斯宣布成立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任命马云、梅琳达·盖茨为联合主席。小组共有20名成员,包括挪威、瑞士、阿联酋和博茨瓦纳等国的四位部长,全球网络空间稳定委员会主席玛丽娜·卡尤兰德,以及图灵奖得主温顿·瑟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让·梯若尔等。

这个小组汇集了来自全球政、商、学界的一流精英,可谓阵容豪华,配置顶级。他们的使命,就是研究当代人类生活最重大的数字化进程,向世界揭示智慧的应对之道。

2.马云在报告中说了什么?

“有人说数字时代会出现很多问题,我想问一下,是否存在没有问题的时代?”马云说,如果你认为数字革命是一个问题,那么问题才刚刚开始;而如果你认为数字革命是机会,那么机会才刚刚开始。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有机构预计,到2025年全球经济总值的一半来自数字经济。

马云指出,这场技术革命与历史上的其他技术革命不同,因为它更具普惠性。他呼吁,不要让担忧阻止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数字革命带来的机会。

在报告发布现场,关于数字监管、跨境贸易、科技赋能等等,马云谈了很多很多,而引起他谈兴最高的话题之一,还是那个老问题,同时又是新挑战——教育。

数字时代呼啸而至,世界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下一代?

我们的孩子是否必须要从小学习编程?他们未来怎样和AI竞争?

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数字经济的弄潮儿,改变个人命运,甚至造福社会?

无论是刚刚走出高考考场的学生,还是新德里贫民窟里的小学生,抑或常春藤高校的天之骄子,国家不同,背景不同,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受到全球化数字经济浪潮的强势裹挟,都得回应同一个数字时代的挑战。

3.哲学、人文、科学,三个素养一个都不能少

人工智能时代,人们担心机器将越来越多地替代人类工作,进而造成不平等加剧、失业等社会问题。应对这种趋势,最聪明的做法,不是抗议和逃避,相反,必须顺势而为,更加注重培养人之为人的特质,那是最极致的机器也无法取代的部分。

报告提出:“除了更广泛的数字扫盲工作外,从小就专注于培养儿童的'软技能’,如社交和情感智力,创造力,合作和批判性思维,可能更为重要。一项广泛引用的研究得出结论,需要这种软技能的职业不太可能实现自动化。”

随着数字化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学校在教育中加入电脑方面的课程。放眼课外培训市场,编程教育热方兴未艾,报名者如过江之鲫,仿佛10年后若不懂编程语言,就如同现在不懂英语一般,属于准文盲。

但是,这充其量只算是高层次的“数字扫盲”,它无法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无法丰富人的情感,无法激发人的艺术天赋和想象力。情感、艺术、创造,是人之为人的最大特质,是AI所无法比拟和取代的。

科学素养,赋予人善用数据进行分析、创造和创新能力

人文素养,赋予人情感交流与合作能力

哲学素养,赋予人思辨精神,让人们具备认知生命本质与事物本质的能力

未来的教育,必须着重提升人的哲学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在具体的做人、做事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在不断的创造、经历、体验中,辩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动态平衡的状态实现生命能级的螺旋式上升,在更高的层级上实现同一。

4.跨界引领创新

数字化时代,拥有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会越来越吃香。在哈佛、剑桥、牛津、麻省理工等世界级名校中,近年纷纷成立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

不懂思考生命伦理的生物学家不是好生物学家;

不懂人文哲学的管理学家不是好管理学家;

不懂计算机科学的社会学家不是好社会学家。

对跨学科能力的要求,已经不局限于象牙塔中,每一个生活在数字时代、拥抱数字经济的公民,都必须完成这门必修课。

上述的报告中提出:“关于特定技术的教学应始终基于科学和数学方面的强大基础知识,因为这不太可能过时。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课程需要借鉴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反之亦然:需要鼓励STEM学生思考他们学科的伦理和社会影响,而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生需要对数据科学有基本的了解。”

创新并不是凭空创造一种“前无古人”的事物,而恰恰是要尽可能多地基于现有素材,以思辨性的质疑、系统化的整合、科学化的方法,将这些“原材料”重新排列组合,进而“反应”出一种新模式、新事物、新方法。

试问,如果没有跨学科知识所构筑的跨界思维与全息视野,何以实现真正带来变革的创新?

5.专注造就卓越

数字经济在带给全人类超强的便捷性与普惠性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负面的效果,如专注力的普遍丧失、碎片化信息的泛滥等。

人们很容易开启“多任务行动模式”:在吃饭的时候看新闻,在上厕所的时候捧着一本书,在运动的时候还不忘听音频课程。这种看似提高效率的举动,实则没有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好。

专注力已经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

有研究表明,当人在特别专注地做一件目标明确而又有挑战的事情,而他的能力恰好能接住这个挑战时,那么他就可能会进入的一种愉悦、平衡、喜悦的状态中,也就是一种“心流”状态。

这时候,一个人专注于正在做的那件事情,忘记自己,忘记时间的流逝,人体的感觉变得非常敏锐,能够捕捉到与当下这件事情相关的所有信息,感受到信息和能量在自然地流淌,于是不管工作多么复杂,都会觉得毫不费力,并且很容易实现意想不到的卓越效果。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成果与发明,都是在一种极致“专注”的状态下产生的。

“专注”并非单就个人而言,也是对整个数字时代中的组织、乃至国家提出的要求。这就需要未来的教育在战略和实践层面对此加以重视。

数字经济浪潮来袭,国家如何出台更有远见的教育政策,个人如何培养兼具三个素养、兼顾跨界与专注的习惯,这在当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紧迫和重要。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