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莹宝
龙泉嘴,又称龙泉址,位于北麻漾正南方约一公里的地方,有一条西港与北麻漾相通,是一个形成于明代的小村镇。 早年间,这里是北麻漾南岸一带桑苗、丝经以及各类菜蔬、水产品的集散地,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农副产品集市,周边村民摇成的丝经、育成的桑苗、多余的桑叶、打捞的鱼虾都在这里售卖、交换。随着集市的出现,一家家茶肆酒坊和各式店铺也在此开设,村民们在这里添置日常用品,交流市场行情,于是村镇逐渐形成。1937年日军入侵震泽时,镇里不少的居民纷纷逃离,来到离镇不远、位置偏僻、生活起居尚便利的龙泉嘴避难,于是小小的村镇陡然变得热闹起来,街面上的店铺也增加到二十余家。新中国成立之初,龙泉嘴是龙泉乡政府所在地,它的地位要比当时的南麻更为重要。 如今的龙泉嘴还大致保持着村镇的模样。一条老街东起龙泉桥,西至双龙桥,长约百米,宽约两米上下。老街的基本格局没变,只是为了便于车辆行驶,将原来的石板路改建为水泥路面。街的两侧还有店铺和民宅数十间,有杂货店、裁缝店、理发店、茶馆和棋牌室等。店房大多为平屋,单开间,有的店门还保留着旧时的排门板样式,散发着传统店铺的气息。 街东头的龙泉桥,俗称东桥,原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初建无考,清光绪三年(1877)重建。桥上镌有两副对联,分别为“寺庙林立似佛地,进香拜佛胜杭州”和“西达公式塘过估客,北临麻漾泛渔舟”;可惜此桥已在上世纪80年代被改建成水泥桥。西端的双龙桥,俗称西桥,梁式三孔,初建无考,现桥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建。桥上也有两副对联,一副是“势若垂虹练横蠡泽,光同浩月珠涌龙泉”,另一副为“道出公式塘无病涉,源出烂水有归津”;此桥现为文物控制单位。在老街的东北侧,原来还有一座崇义寺,俗称北麻寺,建于宋乾道年间(1165—1173)。清初时,寺内的住持雪厂上人是一位饱学之士,与名士徐崧、吴振兰辈相交甚厚。此寺毁于上世纪60年代,现在遗址上仅剩一株古银杏树。 关于龙泉嘴地名的由来,当地有一个妇孺皆知的传说。据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与军师刘伯温游览太湖时,发现东南方向有一股帝王之气直冲霄汉。精通风水相术的刘伯温深知此处必生异端,于大明朝不利,于是带领士兵亲赴北麻漾一带踏勘,并设法破除此风水。他发现北麻漾南岸的地形酷似一条蓄势待飞的巨龙:东桥和西桥为两只龙角,两座桥的桥洞为两只龙眼,东面的白士港、白马港和西面的横港、王家港为四条龙足,西港则为龙尾,一直伸向北麻漾。于是他命令手下的士兵打造一根七八丈长的大铁钉,钉在龙头上,再在此建一座东岳庙,将龙头镇住,并浇上石灰水炝瞎龙眼,顿时北麻漾里泛起大片的血水。龙形风水破除后,此处的王气顿灭,大明朝从此相安无事。这样的传说虽然只是无稽之谈,然而当地的居民依然津津乐道,代代相传。 2008年,龙泉嘴被公布为苏州市历史文化名村。 2019-06-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