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和电视机谈恋爱的“窝囊”社恐青年,后来成了顶级艺术大师

 gs老张 2019-06-22

现在,好像越来越流行一种叫社交恐惧症的“病”。

去年,推特上有关于“社恐患者最高兴的瞬间”的话题,引起了很高的关注。

根据360提供的搜索指数,“社恐”这一关键词的关注趋势一直在上涨。

数据出自360趋势平台

社恐患者的症状表现为不擅长社交,对社交乃至人多的场合产生恐惧。

现代社会,社恐患者这个群体越来越壮大,美国社交焦虑症协会曾指出:全球约有7.9%的人患有社交恐惧症,平均每100人中有13人在一生中有发病机会。

但那些身患社恐的一个个人,却唯恐自己的存在感太强,被别人“盯上”:

能不打电话就不打电话,宁愿活在微信里。

迎面走来认识的人时,手足无措地装作没看到,把手机和耳机当避免社交工具。

常常躲在房间里听声响,确定外面没人了再出门。

图片来自网络

事实上,怕被盯上的不只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就算是那些站在聚光灯下受尽崇拜的艺术大师,也没少想变成透明人。

大师也逃不过社恐

在大家印象里,艺术家总是性格孤僻,好像这些大师没点社恐症,就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比如乔治·修拉就不乐意说话,除非大家讨论的内容牵涉到他的理论,否则他就一言不发。

乔治·修拉

但就是这样一个“闷蛋”,创造出了点彩画法。

他反对在色板上进行调色,而是强调用纯色点进行排列或者交错,当我们站在一定距离之外看去,双眼会自动为我们调色。

《安涅尔浴场》 乔治·修拉

比如只要把红点和黄点交错排列,在视觉上就会变成橙色。

所以,他的画上有着纯真自然又鲜艳夺目的色彩。

关键是,每一幅画,都由几百万个小点构成,这不仅要求乔治·修拉有足够的耐心,还得“浪费”多少跟朋友吃饭喝茶打王者荣耀的时间啊。

《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乔治·修拉

除了这位大师,艺术家中有社恐特质的人也不在少数。

写出英国文学史上经典之作《呼啸山庄》的艾米莉·简·勃朗特,在生活中总是沉默寡言,除了家人没有什么朋友,也没怎么出过远门。

截图来自豆瓣

擅长画虾,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齐白石,曾因为不想出门参加社交活动,在门上挂了个牌子,撒谎说自己心脏病复发,不接待客人。

齐白石的虾

看,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你并不孤独,至少,还有这么多大师是你的战友嘛!

不想社交,就是废物么?

如果你也曾经患有社恐,那一定听到过类似这样的评价:

“你这内向的性格也太软了,你必须变得外向!”

“社恐?我看你就是戏多!”

“跟别人说话你都不敢,你怎么这么窝囊?”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觉得外向的人更有优势,对内向者乃至社恐患者的包容度还远远不够。

有时候,从性格内向发展到社恐,是因为外界强行要求内向的人做一个社交达人,而社恐患者却又知道自己达不到别人的要求。

诚然,现代社会,没有人能做一座孤岛,我们在社会中活动,就必定会遇到各种需要跟人交流的情况。

可是,没那么喜欢社交,就是废物么?

说起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起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

爱德华·霍普 自画像

他常用画笔描绘荒凉寂寥的美国当代生活风景,推行都市写实主义画风,创作受到美国“垃圾箱画派”的深刻影响。

“垃圾箱画派”不是爱画垃圾箱的画家们,而是因为爱画贫穷、肮脏的城市,被人讥讽为“垃圾箱”。

《纽约的雪》,垃圾箱画派代表人物罗伯特·亨利作品

爱德华·霍普就是标准的社恐患者,不多说话,不喜欢接受采访,连照片都带着一股沉默寡言的气质。

妻子曾经开玩笑似的评价他:“跟他讲话就像往水里扔石头,没有一点回响”。

爱德华·霍普笔下的人物,都透着跟他一样的“社恐”劲儿。

我们可以先看看那幅大名鼎鼎的《夜游者》。

空无一人的街道,通宵营业的店里稀稀拉拉地坐着几个人。

一位驼着背的男士孤独地坐着,不跟人搭话,也没人找他搭话。

吧台里的侍应生虽然抬着头,但目光却从顾客们之间穿过,投到了背后的窗户,并没有跟客人们拉拉关系的意思。

一对恋人没有热切地交谈,反而各自对着面前的杯子沉默。

餐厅光芒明亮,给街道笼罩一层阴影,增加了孤独感与戏剧性。

这要是现在的酒吧,早就你一杯我一杯地high翻天了。

但画中的四个人,仿佛个个都是社恐患者,目光投向不同的地方,也看不到想要交流的迹象,把彼此隔绝起来。

在爱德华·霍普的画中,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处处可见。

他的画中常常描绘独处的人,社恐患者常常会觉得,画中的人物就是自己。

我们可能是《自助餐厅》里对着杯子想心事的女孩。

《自助餐厅》 爱德华·霍普

也可能是《纽约电影》中与热闹隔绝的女孩。

《纽约电影院》 爱德华·霍普

或许可以说,是社恐给了爱德华·霍普创作的灵感,而爱德华也忠实地把这种感觉描绘下来。

社恐成了他的“模特”,也为他的作品注入灵魂。

从这一点看,社恐并不是洪水猛兽,无论是谁患上了它,都不是一件丢人的事。

对某些人来说,它甚至能够提供创作的灵感。

整个社会,都应该对社恐患者多点包容。

拥抱自己

其实,对社恐患者来说,外界的压力会让人焦虑,但问题的根源还在自己心里。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焦虑和恐惧成了常态,总觉得在别人面前低了一头。

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恐惧,无法走出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

如果你因此困扰,不妨看看安迪·沃霍尔。

要问谁是当代艺术大师里谁是头号社恐患者,那一定是安迪·沃霍尔。

他被视为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

他使用丝网印刷等手法,摒弃艺术的独一性和原创性,让艺术和商业“百年好合”。

就算你念不全他的名字,也一定看过他的作品。

《金汤宝罐头》 安迪·沃霍尔

看着他的作品,你一定想不到这位艺术家有严重的社恐。

社恐严重到,当他在一群人面前说话时,都会开始口吃。

磕巴打多了,他也就渐渐沉默了,试图让空气突然安静。

“哦”、“嗯”、“真的么”这样的尬聊词汇,成了他身处社交场合时的速效救心丸。

更稀罕的是,在还未成名之时,为了不跟人交流,他开始跟电视机谈恋爱,甚至把他第一台录音机当成自己的妻子。

他躲在冷冰冰的电子产品后,像不像现代人躲在微博、微信、抖音里的样子?

他曾经在书里写道:

“当我拥有了我的第一台电视机,我不再在乎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了。”

了解了他身上的“社恐”特质后,咱们不妨再回头看看他的作品。

《可口可乐》 安迪·沃霍尔

可口可乐、玛丽莲梦露、金汤宝罐头,这些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东西,都被安迪·沃霍尔通过复制的手法,消除了艺术的独一性。

但如果我们把一张张画看做一个世界,一件件物品看做一个个人呢?

拿《玛丽莲·梦露》来说,在同一张画里,每一块区域的色调不同,但意象是相同的,都是玛丽莲·梦露。

《玛丽莲·梦露》 安迪·沃霍尔

从艺术看到现实,在现实世界中,每一个人的长相、性格、能力有差别,但大家实质上都是平等的人。

每片区域的色彩同样绚丽,每个人人的人生同样多姿多彩。

我们或许可以看做,安迪·沃霍尔是在用复制、拼贴的手法告诉大家,虽然我有社恐,但我跟你没什么不一样。

他曾经说过:

“你喝的可口可乐和别人喝的一样,没有钱能使你买到比街头流浪汉喝的更好的可口可乐。所有的可口可乐都是一样的,所有的可口可乐都是好的。”

看,社恐甚至能为大师的创作理念提供支持。

社恐患者总担心自己达不到别人的要求,觉得不擅长社交就是罪过,所以回避社交。

但首先要明白:就算不擅长社交,你也不低人一等。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别样的色彩,不必强求跟别人保持一致。

“社恐患者”最自在

其实,社恐患者不愿跟别人交往,是因为他们在独处的时候最自在。

关于这一点,周国平曾经写道:

“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

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

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

在独处时,大家所认为的“社恐患者”已经能够抓住快乐,我们不愿跟别人交流,或许只是因为社交这件事显得“乏味”,没有足够吸引力。

以“社恐”著称的芬兰人,在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幸福报告》中,幸福感多年蝉联第一

芬兰的“社恐患者专用椅”

所以,内向、独处不会不幸福,社恐患者也不需要被拯救。

无需紧张,也不用强行改变,每一个灵魂都该有追寻快乐的能力,而这份快乐,不一定非要从面对别人上获取。

喜欢独处这件事并不反常,觉得这件事不正常,反而是最大的反常。

不用介意孤独,它比跟人尴尬地相处舒服太多了。

作者|秦捉月

简介|我睡了晚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