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几所以“北京”命名的学校,来历可真不简单!| 史话

 linmu_x 2019-06-22

今年,恰逢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前身)成立120周年。弹指一挥间,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如今已成为跻身世界一流名校的北京大学。本期,我们就介绍几所以“北京”命名的学校,它们历经沧桑、沉浮百年,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今天,它们依然英姿勃发,在新时代奏响创新之歌。

诞生建国初期,“北京小学”成长记

北京小学诞生于1949年6月,它不仅是建国初期由北京市委亲自组建的规模最大的公立寄宿制学校,也是唯一以首都“北京”名字命名的小学。

可以这样说,北京小学是和新中国教育事业一起成长发展起来的。北京小学的前身是1949年北京市委的干部子弟寄宿制小学,校址位于西城区兵马司。1950年,张自忠小学并入北京小学,校址迁至西城区椅子胡同,并在张自忠私邸设立分校。1952年,学校改名北京市第一小学。1956年,北京市第二小学并入,学校被命名为“北京小学”。

随着新中国教育的蓬勃发展,北京小学的办学规模和师生队伍也不断壮大。1966年,学校取消寄宿制,并于1971至1979年间,先后改名为槐柏树街小学、长椿街小学,1981年,恢复原名“北京小学”。

1995年,北京小学恢复寄宿制,并逐渐形成以“自理、自律、自主、自尊”为主旨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特色。1998年,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学校率先成立“摇篮体育文化艺术培训学校”和“摇篮艺术团”,形成了科技、艺术、体育、学科四大类培训体系,走在北京市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

进入21世纪,北京小学更是通过不断创新发展,丰富自身的校园文化底蕴、打造教育品牌影响力。2004年,北京小学广外分校留学生部落户马连道,该部以北京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依托;以中、短期留学的方式,尝试与国内外的小学深入开展校际间的合作交往,并与澳大利亚圣安德鲁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以拓展本校学生的国际视野。

几经更名易址,“北京中学”传承记

1901年,时任顺天府府尹的陈璧在距离地安门不远的顺天府学(今府学小学)里创设了西文东文学堂。没想到,这些开启民智的教育机构吸引了当时大批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学子们,见此情景,陈璧上书朝廷,申请要回地安门兵将局以扩大办学。

清政府对此提议予以支持,并很快批准。1902年,经过一年多的筹备,顺天中学堂正式开学。由于是面向整个顺天府招生,因此,当时无论是从报考条件还是考试入学成绩,门槛都是很高的。据史料记载,当时想要报考顺天中学堂的学生,需要在北京找一位做官的同乡写证明,证明上要写清楚自己的履历、三代、年龄、相貌以及籍贯。

同时,考试题目也很灵活。1903年,顺天中学堂招生试题共分两道,都是“论述题”,第一道题要求学生就学校制度和科举制度各自的利弊得失提出自己的看法,而第二道题则是针对历史上的光武帝小怯大勇(见小敌怯见大敌勇)”的做法进行论述。

据记载,当年共录取71名学生,分为4个教学班,除设置汉文教习外,学校还另外聘请了五位具有英国留学背景的教员任教英文、算数、物理、体操等学科。同时,学生入学后的待遇还参照了当年国子监监生的待遇,如每个月有三两五钱银子作为伙食费,进行“月考”之后还会发给成绩优异者类似今日的“奖学金”等。

此后的百年间,顺天中学堂历经几次变革,名称也由顺天中学堂改为京兆公立第一中学、河北省立第十七中学、河北省立北平中学等。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先后更名为河北北京中学、北京市第一四四中学,后改称地安门中学,如今这里是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的校址。

2010年底,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朝阳区政府主持承办了一所公立完全中学,即如今我们所熟悉的北京中学。2013年,新建的北京中学于西坝河筹建校区开展2至3年的小规模实验办学,由朝阳区各所小学推优进行招生,这一点和当年的顺天高等学堂的学生选拔与考试颇有几分相似。

虽然两所北京中学经历不同时代、拥有不同的校址和办学特色,但育人的理念精神却薪火相传,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栋梁之才。

大师名家摇篮,“北京大学”变身记

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集文化与学术精髓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有着良好的口碑。一批批学术名家从这里走进,站上讲台投身教育事业;一代代文人名家从这里走出,写下赞美它的诗篇。作为学术人才的“摇篮”,北京大学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贡献和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北京大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98年维新派戊戌变法时设立的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我国第一所在中央政府主持下建立的综合性近代大学,当时大学堂的定位除了作为最高学府外,还兼履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代替了国子监原有的相关事务和职能。虽然后来戊戌变法失败,但京师大学堂却得以保留。

1901年,经历了八国联军战火的京师大学堂恢复办学,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后来改为优级师范学堂,不再归大学堂管辖,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而京师大学堂本部则于辛亥革命以后改为北京大学。

在其后的百年间,北京大学一直保持着优质的办学水平,在不同的时代,激流勇进,创新发展,体现出中国教育人的情怀。蔡元培曾在这里推行新政;胡适、李大钊、鲁迅、梁漱溟、马寅初等知名学者曾在课堂上激情演讲;朱自清、邓稼先曾在校园的树下数着光阴、读书徜徉……北京大学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并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作者:杨征(北京市第五中学)

编辑:现教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