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现6000多年前的四经绞罗技艺

 掌染草2012 2019-06-22

汉赋中,女神“披罗衣之璀璨兮,珥瑶碧之华琚”的绰约风姿;楚辞中,宫殿“蒻阿拂壁,罗帱张些。纂组绮缟,结琦璜些”的奢华;唐诗中,“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道不尽相思,“轻罗小扇扑流萤”倾吐万般寂寥;宋词里,“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与“罗带同心结未成”,空留怅然与哀愁……“罗”,成为万千丝织物中最富诗情意境与人文关怀的美学符号。

(传)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宋摹本,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罗之释名与溯源

提及古代服饰,以“绫、罗、绸、缎”最为人所熟知,多用以形容衣料的华美与贵重。四种丝织物中,“绫、绸、缎”自古至今较为常见,而“罗”于今日已鲜见于大众视野,往往只闻其名却不知其物。从中国浩瀚的文学宝库中搜索“罗”的踪迹,便可发现在诗词曲赋中,它常与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相联系,或见证爱情的坚贞,或倾吐无边的相思,或抒发客旅的哀愁等。

汉刘熙《释名・释布帛》中,述“罗,文罗疏也”,指出罗织物疏松的特质。罗的特殊技艺,是经纬组织相错并交绞,织出的花纹呈椒眼中空,质地轻薄、结构疏松、纹理优雅,形成透气、立体、通透的薄型丝织物,故多用于夏季服饰以及各种刺绣与妆花的基底。《事类统编》引《魏志》云:“自公侯以下,大夫以上,皆得服绫、锦、罗、绮、纨素、金银饰镂之物。”可见罗多用于古代冠服,属于皇室贵胄上层阶级的专属衣料。如今,罗仍是中国14类丝织品——纱、罗、绢、绫、绡、绉、纺、锦、缎、绨、葛、呢、绒、绸之一,在中国丝绸织造技艺中亦占有重要地位。

罗的织造与使用历史可溯至商周,最早的丝罗实物出自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铜方彝,其盖部留有织物痕迹,经专家鉴定为丝罗。河北藁城台西村等遗址出土的青铜器表层亦存有罗织物,证明商周时期的织罗技术已具有一定的水平,此时期已出现二经相绞的素罗与四经相绞的素罗。秦汉时期,出现了罗的绣花与提花,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发掘出土的罗,用于龙凤虎纹绣的绣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菱纹提花罗,是现存最完整的提花四经绞罗。汉代罗的织造技术已然成熟,西汉哀帝时(公元前7—前1年),纱罗的生产技术甚至已流传至日本。

龙凤虎纹绣罗,湖北江陵马山楚墓1号出土

菱纹提花四经绞罗,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罗发展至唐代,品种更为繁多,《新唐书》有关各地贡品丝织物中,就出现了诸如瓜子罗、孔雀罗、宝花花纹罗、单丝罗、合罗等名目。吴越两国出土的罗实物较多,如苏州虎丘塔和杭州雷峰塔等地出土的罗织物均为四经绞罗。吐鲁番出土的罗织物,多为小几何花纹,或可与史料中的瓜子罗等相互印证。织罗技术与印花技术结合,创造出了更为美观而富有新意的罗织物,亦获得了“轻容”的美名,取自“纱之至轻者曰轻容,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盛唐气象中,罗亦成为雍容华贵的象征,引来无数诗人的吟颂与赞美。

(传)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卷,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宋代,罗织物的生产达到了鼎盛。宋人喜好穿轻薄透气的纱罗服饰,因而罗织物盛行一时,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设有织罗务,每年贡罗达10万匹以上,可见其时用罗的普遍与偏好。到了南宋,罗织品发展出更多样式的花罗,技术亦达至巅峰。1975年,福州南宋黄升墓发掘出土的随葬衣物中,罗制的裙子多达15件,其中一件“褐色罗印花褶裥裙”,保存较为完好。这件罗裙由四片透明的细罗制成,上窄下宽,形如折扇,每片均纵直褶裥,疏密有致,罗质地上印有金色圆点小团花,雍容华贵。整件织物正印证了宋代苏轼《梦中赋裙带》中“百叠漪漪风皱,六铢纵纵云轻”的诗句,真实地再现了罗裙如若烟尘、飘逸灵动的气质。

元朝时期,在罗中织入金线,以添加不同成分来提升罗织物的价值和档次,出现了更为昂贵的“销金绫罗”。至明代,虽然罗的织造技术已至顶峰,但一些通体相绞的罗,织造费时费工,已呈现减少的趋向。至清时,因织罗技艺繁复、造价高昂以及外来织物的倾轧,罗于历史中逐渐淡出,直至湮灭。

苏州与四经绞罗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将江南水景、地产风物与旅人客愁交织,描述出江南胜地姑苏的一派繁华与生机。其“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句,展现了姑苏这一经济发达都市特有的夜市交易,船只上载满的“绮罗”,成为江南富庶生活与奢华的象征,“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令人心生对江南生活的向往。

吴罗,是指以苏州为织造产地的罗,其中特指“四经绞罗”,是罗织物中最高技艺的代表,在其织造方式未被破解之前,一直是纺织业界中“谜”一般的存在。四经绞罗,是由特殊工艺制成的绞经组织丝织物,这种织物纬线相互平行排列,相邻的经线却相互扭绞并与纬线交织,扭绞的地方经线重叠在一起,不扭绞的地方便形成较大且不规则的孔洞,因此亦被称为“大孔罗”或“链式罗”。由于采用绞经组织,经纱相互钩连呈曲线状,织物纹理直中有曲、曲中见直、曲直相宜,经线排列疏密有致,形成均匀且结构稳定的椒孔。这样的肌理,特别适于与其他纺织物相配,花地同色,花纹若隐若现,形成质感优雅和谐的花罗。

二经绞罗结构图,纬线平行排列,经线由两根丝线相绞

四经绞罗结构图,纬线平行排列,四根经线分别与相邻组经线相绞

吴罗历史悠久,1972年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草鞋山遗址出土了一块碳化纺织物残片,经专家鉴定,这是以野生葛为原料的罗织物,距今已有6000多年历史,是最早的四经相绞的素罗。经过漫长的发展,四经绞罗成为苏州传统丝绸织造中最具代表性的技艺,更成为中国传统丝绸织造技艺的高超代表。2016年,“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档案中记录了苏州传统丝织工艺的代表性产品,如宋锦、漳缎、吴罗等。2013年,四经绞罗被列入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成功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四经绞罗之重现

四经绞罗重新被发现,苏州家明织造坊的周家明功不可没。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日本的客商拿着一块丝织物碎片来寻找能复制的厂商,而在此之前,没有人见过这样一种织法奇特的织物,沿着这块织物的某一根经线,能发现它总是与相邻的经线不断地绞织前进。周家明找来四种颜色不同的麻绳,搭出一个摹拟台,尝试放大这种织物的结构,最后他发现织物的每四根经线循环成组,与左右邻组再相绞,组织结构呈复杂的链状。一年后,当周家明已能完整地织出这块复杂的罗之后,便接到了日本客商大量的订单,用于日本和服的高级订制。

周家明成功复制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四经绞杯纹罗。摄影/方云

同样是偶然的机会,周家明的一位做纹样设计的朋友看到了这块罗,惊喜地发现这就是在中国丝织界失传已久的四经绞罗,而这千年瑰宝却在周家明的小小织造坊里得以重生与再现。此后,周家明又成功复制了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四经绞杯纹罗,经密每厘米80根、纬密每厘米26根,以及荆州博物馆藏龙虎绣衣料的四经绞横罗坯料,经密每厘米40根、纬密每厘米32根。随着四经绞罗被列入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家明也成为这一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并荣获第十届“致敬造物者”的非凡时尚人物。

周家明成功复制荆州博物馆藏龙虎绣衣料的四经绞横罗。摄影/方云

四经绞罗以蚕丝作原料,复杂的生产工序多达30余道,纯手工织造。特别关键的一环是穿综,需要将经线交叉后穿过综眼,过程极为精细,而这种技艺20多年来仍只有周家明一人可完成,别人无法替代。经密的大小直接影响开口的清晰度与经线的摩擦程度,经密越大,绞综与经线、绞经与地经之间的摩擦就越剧烈,因软综容易互相缠绕,每绞一次,都要用手指整理清楚,大大影响了织造的速度,一个熟练织工每天也只能织造5厘米,织完一匹罗往往需要六个月的时间,极为缓慢。

四经绞罗的穿综极为复杂。摄影/方云

织工每绞一次,须停下来整理错综复杂的经纬线。摄影/方云

四经绞罗之进与退

从发现四经绞罗开始,20多年来,周家明乐此不疲地继续挑战更大的织数,从最早每经64根丝线增加到80根、100根、120根,难度已不知翻了多少倍,但他日复一日地坚守着。如今,周家明的四经绞罗技艺已大大提升,但因技艺繁复、工时与成本高昂,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少,只能以织造坊的其他丝织品订单来供养四经绞罗的继续研发。自己潜心钻研并逐步恢复的手工罗织造技艺,尚未解决资金与人员支持问题,还要面对因原材料(丝线)质量和染色工艺下降而影响织品质量的担忧,市场上却已出现了大量生产迅速且价格低廉的罗织物。

近年来,苏州丝绸交易市场上出现了种类繁多的罗织品,从素罗到花罗,再到与其他织物的组合,因其雅致的纹样、轻薄柔软的手感以及低调的奢华,而成为高级成衣加工与订制最受欢迎的丝绸面料,在市场经济效益的驱动下,罗面料的开发炙手可热。可是,一拥而出、充盈着市场的各种品类的罗,品质良莠不齐,许多四经绞罗的产品更是顶着虚名的机织仿制品,令周家明难以理解与接受。

近年涌现出诸多新开发的罗织品。摄影/方云

周家明认为,要将高品质的罗推向现代大众生活,并产生消费,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传统手织罗尚无法达到大规模生产,一味追求产量,势必会造成品质的下降,而将手工织造转为机械化,又将失去传统工艺的神韵,技艺亦失去传承。自己半生耗费的心血,将古代匠人高超的织罗技艺破解与恢复,在市场化的浪潮之下,却显得曲高和寡,难以维系,这种无奈与落寞真实地写在周家明的脸上。四经绞罗,织造技艺中最为高精尖的术语,是否应成为商品IP?是专注与古人对话,继续挑战技艺的复原,还是走向市场生产产品?周家明的进与退,便是四经绞罗的进与退,它们都在等待一个更为合适的答案与契机。

周家明织造坊织的传统四经绞罗。摄影/方云

文・图∣方云

方云,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民俗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本文刊载于《典藏·古美术》2019年6月刊。原标题:《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苏州传统丝织工艺“四经绞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