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课堂 | 以壮罐为例,谈永乐青花瓷鉴定

 月下观沧海 2019-06-22

  ▌生产背景

  永樂時期(1403-1424年),計22年,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其中永樂三年至永樂二十年(1405-1422年)的18年間,朝廷派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遠洋船隊六下西洋,“浮歷數萬裏,所到之處三幾十國”,足跡遠至南洋、西亞、地中海、東非壹帶,不僅創造了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還促進了景德鎮窯青花瓷器的外銷與文化藝術交流。首先,青花瓷作為鄭和下西洋所帶的重要珍貴物品之壹,除了饋贈所到地區的上流社會人士,也用來進行對外貿易。其次,鄭和下西洋帶回了燒造青花瓷所需的上等鈷料——“蘇麻離青”,極大地提升了永樂青花瓷的呈色效果。

  據明王世懋《窺天外乘》記載:“我朝則專設於浮梁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年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棕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無疑,進口的蘇麻離青開創了永樂青花瓷燒造藝術的黃金時代。

  ▌造型特色

  壯罐,因其口徑與底徑的尺寸相當,腹體粗圓,呈桶狀,故而得名。在清宮文獻中又寫為“撞罐”。下面介紹壹件北京藝術博物館收藏的永樂青花纏枝蓮紋壯罐的造型特征。

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壮罐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壯罐高18.7厘米,口徑11厘米,底徑9.8厘米。為圓唇口,短直頸,斜折肩,長圓直腹,腹下近底向內折收,圈足。造型規整,端莊渾厚,樸實無華,兼具實用功能與陳設觀賞性。

  壯罐原來都應配有器蓋,只可惜多數佚失,此件亦不例外。那麽,壯罐的蓋是什麽樣?2007年7月北京西城區皇城根毛家灣1號院(原皇城西北隅)出土壹件永樂青花壯罐的殘蓋。此殘蓋口徑9.6厘米,高4厘米。笠帽式,圓珠鈕,胎體輕薄,工藝細膩,通體繪青花纏枝蓮紋,肉眼觀察青花紋飾,其是以進口鈷料繪就。據耿寶昌先生的研究,應是傳世永樂青花纏枝蓮紋壯罐的原裝器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編著:《毛家灣:明代瓷器坑考古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07年】。此殘蓋的出土為館藏傳世永樂青花壯罐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考古發掘資料。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壮罐的残盖 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壹件永樂青花壯罐,造型與北京藝術博物館藏品完全壹致,裝飾風格也相似,只是圖案布局及內容各不相同。以腹部的主題圖案為例,北京藝術博物館藏品繪傳統的纏枝蓮紋,而故宮博物院藏品則繪幾何錦紋,顯然融入了域外文化因素。

明永乐青花几何锦纹壮罐,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另外,據清宮《乾隆記事檔》記載,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閏七月十四日,太監胡世傑交青花白地有蓋撞罐壹件(隨紫檀木座)傳旨,著唐英照樣造逪冠架,不必落款。壹件隨大運進呈。於十四年五月初四日,司庫白世秀將燒造得青花白地有蓋撞罐壹件隨大運呈進。”雖然傳世實物不多,但卻通過文獻可知乾隆皇帝對青花壯罐的燒造還是十分重視的,而且當時均配有器蓋。

  ▌胎釉特征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永樂青花纏枝蓮紋壯罐,器內外通體施白釉,圈足底部的著力面露胎。通過仔細觀察足底露胎部位可知:其胎體較為堅質,胎土也十分細白,刮釉工細,制作嚴謹。釉面在自然光下顯得平整光潤,釉層瑩厚,釉色較為潔白,積釉處微微泛淡青色。特征與2007年7月北京西城區皇城根毛家灣1號院(原皇城西北隅)出土永樂青花壯罐殘蓋完全壹致,二者可互為佐證。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壮罐的胎釉特征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装饰图案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永樂青花纏枝蓮紋壯罐的裝飾圖案共有七層,自上而下依次繪以弦紋相隔。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壮罐的装饰分七层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分別為:頸部如意雲頭紋、肩部三角幾何紋、腹上部海濤紋、腹中部纏枝蓮紋、腹下部海濤紋、脛部三角幾何紋、圈足外墻卷草紋。纏枝蓮紋的葉莖盤轉,壹側形成麥穗狀,顯得極為酣暢而又富於變化,也頗具典型時代特征。輔助邊飾圖案中的海濤紋畫法也頗有特色,浪花留白,與細密的水波疏密相間,對比鮮明。總體而言,題材與技法皆直接取材於傳統中國畫,但布局規整滿密,繪畫細膩繁復,散發著濃郁的伊斯蘭藝術風情。

  ▌青花呈色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永樂青花纏枝蓮紋壯罐青花呈色較為翠艷,濃重處顯黑色斑點,線條暈散,邊緣輪廓混糊不清,經仔細觀察,是采用進口蘇麻離青料繪制。

以苏麻离青为饰的明永乐青花的特点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蘇離麻青屬高鐵低錳型鈷料,而國產鈷料為低鐵高錳型。二者在發色效果上有著顯著不同:進口蘇離麻青鈷料繪制的青花色調濃艷深沈,線條暈散,藍色中摻雜有黑色斑點,黑色斑點是因含鐵量較高所致,咬入胎骨,用手觸摸有凸凹不平的感覺,視覺上亦有色調深淺變化莫測的效果,恰似中國傳統水墨畫;而采用國產鈷料繪制的青花色調清新淡雅,線條穩定,因青料中減少了鈷鐵著色而增加了鈷錳著色,故形成純正藍色,且藍中略帶紫色調。

  ▌清代及民国仿品

清雍正仿永乐青花的特点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清代前期出現了大量仿明永樂青花瓷,尤以雍正、乾隆時期的仿制效果最佳。但其是以國產浙料來模仿永樂蘇離麻青料的呈色,同時采用重筆點染的方法著力顯現永樂青花那種特有的黑褐色結晶斑,青花黑疵沒有沈入胎骨的凹陷現象,顯得規矩生硬而呆板。另因有的器物上落有清代的帝王年號款,時代特征明確,故給仿永樂青花斷代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而對於那些不帶清代帝王年號款的仿永樂青花則需要格外註意,應采用胎、釉、彩、造型、工藝等多方面結合的綜合鑒定方法進行判斷與評價。

  民國時期亦因仿古風氣興盛而燒造有仿永樂青花瓷。民國仿永樂青花除了造型、紋飾、工藝上的模仿外,還刻意模寫“大明永樂年制”款,顯得畫蛇添足。

        广州耀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高端文化艺术品推广、宣传、交易为一体的专业艺术品传媒公司。自成立伊始,耀中文化始终以传承古玩艺术经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不断追求精湛的专业技术、创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为中国及世界收藏界人士提供艺术品综合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