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破格救心汤救治心衰》论文,一次三天四夜的长谈,改变了我的一生。从此,中医由我的职业,变成了我的理想和追求。 机 缘 巧 合 那是公元二〇〇〇年九月,早已过了而立之年的我,终于踏进了梦寐以求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著名伤寒学者、糖尿病专家熊曼琪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入学后,恰逢教研室准备召开第六次全国仲景学术研讨会,我们新入学的研究生负责校对经导师们修改过的会议征文。 机缘巧合,一篇《破格救心汤救治心衰》的会议投稿,被分到我的手上进行校对、誊抄。那时投稿都是用钢笔誊写在方格稿纸上的,当我看到稿纸上到处布满用红笔打下的大XX,觉得很纳闷,也很好奇,越是打X的地方,读的越仔细;越读越激动,论文中所治疗的濒临死亡的病例,闻所未闻!所使用的超乎寻常的附子剂量,简直是骇人听闻! 中医真的能让人起死回生?当我一口气读完文稿后,真是心潮澎湃,激动万分! 迷茫中,找到一丝光明 我活这五十年,真正让我刻骨铭心地激动过的时候就两回。第一回是1982年高考放榜时,看到我的考分过了大学录取分数线;第二回就是2000年读完先师李可《破格救心汤救治心衰》一文,我再次激动了。 当年的我也读过一些名老中医医案;也曾四处求学,先后在重庆中医研究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进修、学习近两年时间;也曾到民间拜访过一些老中医,但何曾见到过真能起死回生的中医?在迷茫中,我终于看到一丝光明! 当时看到的中医师别说是治疗心衰,就是治疗常见的咳嗽、发热,开了中药之后,大多数也要开些西药,不然的话,心里就没底。而李老论文中记载的病例都是奄奄一息,甚至是死马当活马医的病人,一剂破格救心汤居然能挽救垂危生命于顷刻!是何方神圣?有如此功夫? 我一心期盼着早点召开学术会,好早日见到这位有神奇功夫的中医! 07年与恩师李可老师结缘 李老寥寥数语,有如醍醐灌顶 十一月,南粤大地迎来了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风和日丽,气候凉爽,紫荆花、三角梅...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全国仲景学术思想研讨会终于召开。我们学生负责会议端茶倒水等服务工作,借此机会,我很快找到文章的作者。 他是一位面容清癯、鹤发童颜的老人,精神矍铄、快步如风;在厚厚的眼镜片后面,他的目光总是投向远方,若有所思。趁着会议的间隙,我迫不及待地找到老人家搭讪,可能是我的求知欲打动了他,老人家答应会议结束时可到他住宿的房间聊聊。 这一聊不打紧,我和同室好友蒋东旭一起,与先师李可整整聊了三天四夜! 在三元里的校园里,在珠江边的石凳上,在大排档的餐桌旁,我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我从事中医临床十三年以来积累的无数疑难,我问的每一个疑难疾病,李老都会给我一个明确的治疗方案,最后加上几句病机分析,寥寥数语,简明扼要,有如醍醐灌顶! 当即决定,待学期结束,即赴山西灵石拜师学艺。自此,与先师李可结下了改变我一生命运的师生情缘! 与李老夫妻合影 三百多例真实案例 体会李老学术思想 当年春节过后,大年初二,我即告别妻儿,奔赴灵石,侍诊恩师左右。此后,利用寒暑假期和工作间隙跟师学习,无数次往返晋、粤两地。 倏忽之间,已到2008年,为使恩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发扬光大,为复兴古中医的伟大事业,我和恩师弟子阮永队、孔乐凯、吕英、李建西、戚沁园等自掏腰包、自筹经费,在东莞塘厦医院共同举办了首届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第一届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研讨班。会议共有三百余人参加,反响热烈,先师学术思想自此得以广为传播。 至2013年初恩师仙逝,我追随他老人家整整十三年。恩师生前即两次来信催促我写点东西,并于2007年亲手交给我,三百多个他老人家的医案,怎奈我修为有限,以当年的体会和实践经验,还不敢随便阐释恩师学术精神。 通过十多年的临床使用体验和重读经典,并重温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用圆运动的理论,总结出《先师李可救命八法》,在临床上治疗肿瘤及许多疑难杂症取得了明显效果。 自2010年起,我和恩师弟子戚沁园博士等创立汉古中医,开医馆,建学堂,设立研究院;一边潜心临床、践行恩师经验;一边重学内经,重温伤寒,再学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理论,体会恩师学术精髓;在临床上治疗肿瘤及许多疑难杂症取得了明显效果。 又历时近六年,始敢动笔,总结出《先师李可救命八法》,将恩师攻克疑难、扶危救亡之常用大法分门列出,详尽分析每一治法的病机要点,指明适用范围,以期切实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李老亲手交给我的三百多例医案真迹,亦将整理出版,希望让更多人看到李老亲手书写的看诊案例,体会李老的学术思想和经验。 虽明知必有不妥之处,但每每想到先师的嘱托,就不敢稍有懒惰,勉力为之;还望同道不吝赐教,以期不辜负先师遗志,共担复兴中医之重任! 陈长青 老师 ◆ 正安文化特邀讲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李可老中医亲传弟子 ◆ 陈博士习医从医30余年,具有丰富的教学及临床经验。一直致力于回归、传承、创新古中医之研究。在古中医理论指导下,全面继承李可老中医经验,汲纳民间独特疗法,采用纯中医手段,治疗内、外、妇、儿、皮、肿瘤等各科疑难病、急危重症,疗效常常出乎意料。运用钱学森先生倡导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法”开展中医临床创新研究。开设“李可中医学堂”以传播古中医学思想。 |
|
来自: 为什么73 > 《正an个人收藏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