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皇帝,无论东西汉,都有个特点,就是特别喜欢娘家人。其实也难怪,这些外戚们还真给皇帝们掌脸,著名的卫青、霍去病都是皇帝的娘家人,战斗力一个比一个强,匈奴就是毁在这些娘家人手上的。 与卫青、霍去病相比,窦宪的名气差了很多。不是战功不及前两位,窦宪可是和霍去病一样的冠军侯,匈奴可以说是亡在他手上的。而是因为他最后卷入谋反,被迫自杀。乱臣贼子当然没人敢宣扬他的名字了。 窦宪的祖上是汉文帝的窦皇后,一个侍女出身却能掌握朝政大权的皇后。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就是从汉文帝开始的。窦皇后一直辅佐到孙子汉武帝登基亲政。 从此,窦家便经常与皇家联姻,成为汉朝的豪门大族。窦宪的妹妹被汉章帝立为皇后,窦宪终于迎来了飞黄腾达的机会。 仗着皇帝皇后的宠信,窦宪对皇帝的女儿也敢强买强卖,对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绝对属于典型的、无恶不作的皇亲国戚。等汉章帝驾崩,窦皇后成了窦太后,窦宪以侍中的身份,内主机密,外宣诏命,一时之间权倾朝野。 窦宪是个聪明人,拉拢了朝中不少元老为自己服务。当他想让太后按他心意做事时,常常会请元老们冲在前面,然后自己再去献计,这样就显得他的政务水平和元老们不相上下,使太后更加信赖他。 作为在朝中灸手可热的权臣,窦宪怎么会去征讨匈奴的呢?其实这并不是窦宪的本意,他是为了赎罪才请命出征的。这个罪还是因为吃醋。 窦宪深知自己的权势来自于窦太后,所以十分在意太后对他的宠信。汉章帝死后,都乡侯刘畅来吊丧,被太后看上,关系日益密切。这下子窦宪吃醋了,怕刘畅分了自己的权,竟然公然派人杀刘畅,还把弟弟刘刚推出去当替罪羊。太后查明真相一怒之下,把他关了起来。窦宪这才主动提出征讨匈奴以赎其罪。 窦宪虽然做人是个混蛋,但打仗真是个好手。当时的匈奴也不比卫青、霍去病时代了,早就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北匈奴经常侵犯依附汉朝的南匈奴,汉军就联合南匈奴一起反击。 窦宪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打不打得过北匈奴,而是怎么找到他们的主力部队。北匈奴很少与汉军正面交战,总是找准汉军的空虚之处下手,让汉军有力使不上。针对这种情况,窦宪的对策很有点现代战争的意味。简单地说,情报战加斩首战。 窦宪利用南匈奴人已归顺汉朝的便利,派他们深入草原广撒情报网,一旦打探到北匈奴单于的位置,不集结大军,只带数千精锐铁骑实施突袭作战,抓住单于就往死里揍。 这种打法跟美军在伊拉克、阿富汗的反游击战颇有几份类似,也十分见效。 公元89年6月,得到确切情报后,窦宪分兵三路合击北匈奴单于。窦宪的部队首先在稽洛山遭遇北单于,虽然只有一万多精骑,窦宪仍然抢先发起了猛攻。北单于被击败,落荒而逃。 窦宪判断北匈奴已经军心瓦解,便下令奋勇追击。一路追到今天的蒙古境内乌布苏诺尔湖,终于赶上北匈奴主力。一战就斩杀匈奴名王以下一万三千人,俘获百万余头各种牲畜。闻讯前来投降的北匈奴八十一部落、二十余万人。 此战创造了大汉和匈奴数百年战争中,最为辉煌的胜利。当年卫青、霍去病的战绩也不过是斩获匈奴数万人。 胜利后的窦宪效仿霍去病,在燕然山顶刻石记功。《汉书》的作者,大文学家班固题写碑文,载下了这段丰功伟绩。窦宪此时的风采一点也不亚于当年封狼居胥的冠军侯霍去病。 次年,窦宪再次出兵,在金微山击败北匈奴单于的残余力量。匈奴由此消失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中国史书说再也没看见他们,可能是往西祸害欧洲去了吧。 立了旷世大功,窦宪被封为大将军,汉朝时的大将军差不多相当于丞相加统帅,文武一把抓,权力大到可以不把皇帝不放在眼里。窦宪也确实这么做了。 从窦宪以往的表现来看,一朝权在手,天下听我令,完全是可以想象的。他让窦家人布满朝堂,把持朝政,文武百官皆不得不看他眼色行事。 这样的权臣能有好下场吗?凡是没能自己做皇帝的,都是一个结局,窦宪也不例外。他的外甥汉和帝刘肇,联络反对窦宪的宦官郑众,趁窦宪班师回京,把他骗入城内诱捕,剪除掉他的羽翼后,逼他自杀。有说窦宪想谋反杀掉皇帝的,但也没有很明确的证据,在这种事情上,证据重要吗?可以是毫无分量。 可叹窦宪为大汉终结了匈奴之患,却因自己不懂得爱惜,终究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骂名。看来人品和能力还真不能划上等号,能力用在了对的地方,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