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译摄影中的「色彩密码」| 色彩与心理

 zzm1008图书馆 2019-06-22

前言

为什么许多工作服喜欢用蓝色?

为什么许多跑车多为红色?

为什么绿色会跟环保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有些颜色令人放松,而有些色彩却会令人不安?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我们今天文章的主题中。

在前一篇专题文章《破译摄影中的「色彩密码」| 真色彩》中,【影像派】曾为大家介绍过「暖色」和「冷色」的概念。这里的「冷」与「暖」并非指色温的高与低(事实上色温越高,光波辐射出的颜色反而越趋向冷色),而是指色彩赋予人的心理感受。「色温」描述的是光波与颜色的客观属性,而「冷暖色」描述的则是色彩给予人的主观感受。

这便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有趣的话题——色彩心理学。

要谈「心理」自然离不开「人」,因此我们的话题得先从人的视觉说起。

一、三色视觉

请先看下面一组对比图:

图1-1:AB矩形对比图。

当你第一眼看到图中两个小矩形时,有没有觉得B比A要稍微大一点呢?

而实际上它们的面积是一样的。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我们要先了解一种主流视觉理论——三色视觉。

1802年,Thomas Young首先提出,人的眼球中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受光体」(即如今我们所指的「视锥细胞」),它们分别对不同波长范围的可见光产生不同的敏感度。

到了后来的1850年,Hermann von Helmholtz在此基础上发展了Young的理论,并提出了「三色视觉理论」(Trichromatic Theory)[1],他指出,人眼的视网膜中存在三种感应不同波长光波的视锥细胞L(长波)、M(中波)、S(短波),它们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会产生不同的反馈强度,信号经大脑的「翻译」,我们便能分辨红、绿、蓝三色。「三角视觉」名称由此而来。此亦为红、绿、蓝构成RGB模式三原色(详见上一章《真色彩》)的理论基础。

图1-2:托马斯-杨和三色视觉理论。Photo by vision-lab,chiba-u

2000年,Stockman和Sharpe做了一项视觉研究[2],实验数据显示,人眼中的视锥细胞对趋向红光的光波的敏感度要强于趋向蓝光的光波。如下图所示:

图1-3:人眼中视锥细胞对不同波长的敏感度。Photo by vision-lab.tp.chiba

我们知道,在光谱中,愈趋「红光」者多为暖色,愈趋「蓝光」者多为冷色。因此,相比「冷色」,人眼总是对「暖色」较为敏感,故:

观察暖色时,人眼在视觉上有一种「朝向我们而来、离得较近」的感觉,因此暖色被称之为「前进色」(advancing colors),亦称为「膨胀色」;而观察冷色时,则有一种「远离我们而去、离得较远」的感觉,因此冷色被称之为「后退色」(receding colors),亦称为「收缩色」。

我们再回看前面提到的A、B两个小矩形。A矩形为橙底青色,属于「暖色背景中的冷色」,B矩形为青底橙色,属于「冷色背景中的暖色」,而根据我们上述结论:暖色会引起「视觉膨胀」,冷色则「视觉收缩」,因此,这便解释了「B的面积要比A大一些」的视觉心理错觉。

色彩虽为客观存在,但人的视觉系统和大脑视觉处理中枢却会有意无意地作出一些主动反馈,引发一系列不同的心理效应,于是便有了「色彩心理学」。

二、色彩与心理

色彩可以承载、传递某些特定含义的信息,这已是一种常识,也是一种跨越了民族、种族和性别界限的共识。然而,这种共识并非人类先天与生俱来,也非后天一朝习得,这种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文化演变与理论机制。于是,人类在探索色彩世界的历史进程中,便逐渐派生出了另一个细分学科——「色彩心理学」。

2.1 色彩心理学

所谓「色彩心理学」,指的是致力于研究色彩如何影响人类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1810年,德国诗人Goethe发表了《色彩理论》,首次以一位艺术家的视角提出了有关「光影如何影响色彩」的观点,虽然这种基于直觉与观察的理论,如今已经不起现代数学的检验,但当时的他却是首次将「色彩类型」与「人的情绪反馈」之间建立联系的理论提出者[3],可谓是色彩心理学的奠基人。

后来诸多学者的各种理论亦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1942年,德国神经学家Kurt Goldstein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作了拓展研究,他指出,确定的色彩会对人的情绪体验、认知定向和显性行为等方面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

到了2012年,Elliot和Maier将理论深化细化,提出了「情境色彩理论」(Color-in-context theory),并引入了生物学和社会学习的相关理论。

理论认为,色彩所传递的信息与其所在的物理环境或生理环境有着很大关系。比如红色,若显示在脸上,则是「脸色红润、气色好」的表现,若显示在衣服上,则象征着「青春艳丽、光彩照人」;再如,提到蓝色液体,我们通常会联想到洗衣液、消毒剂一类的物品,但如果你用蓝色的可乐烹饪了一道「可乐鸡翅」,则可能会让人产生恶心、怪异的心理联想,视觉和食欲也会因此大打折扣。同一种颜色,所处情境不同,其涵义与象征也可能不一样。

2.2 色彩与品牌

既然色彩可以传递某些特定含义的信息,那么它在品牌塑造上就有了用武之地。如今,无论在互联网、广告、影视等行业,还是品牌宣传、商品包装、平面设计等领域,色彩都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图2-1为一些使用了不同色彩的国际主流品牌的LOGO:

图2-1:一些国际主流品牌LOGO及色彩概览。Photo from Reddit.

我们可以发现,从暖色到冷色,从黑到白,再到多彩,来自不同行业的各大品牌都赋予了色彩独特的含义。他们期望通过色彩所引发的积极心理暗示,先入为主地占领用户的视野和注意力,达到提高品牌辨识度和影响力的目的。

2.3 色彩与体验

曾有研究显示,消费者对商品的「第一印象」,超过60%都来自于它们的外观颜色。

若走进一家面包店,你会发现,室内灯光一般为明亮的黄色或浅橙色,面包多为金黄色、橙色或棕色,室内装潢则多用与黄色近似的暖色系(如图2-2所示)。

图2-2:暖色设计的面包店。Photo by Yoninah.

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这并非巧合,而是刻意为之:暖色的大量运用,可以营造出一种温暖、热情的视觉氛围,使顾客在心理上产生了「家庭、美味、温馨、舒适」等积极方面的联想,不仅使人心情愉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顾客的欲望,引导购买行为。

食品领域如此,药品方面也不例外。如兴奋剂通常被设计成「暖色调」,而镇静剂被设计成「冷色调」,这正是为了契合人们对色彩所产生的心理预期,使人产生积极的心理联想。

三、色彩偏好

颜色不仅可以诱导人们的消费行为,还能加强人们的某种特定心理印象,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色彩偏好」。

1997年,伊利诺州的库柏营销集团(Cooper Marketing Group)曾在美国国内做过一份有关「色彩偏好」的调查研究[4],结果显示:

认为可以代表「权力」的颜色中,有25%的人认为是「鲜红色」,17%的人认为是「黑色」,还有13%的人认为是「紫蓝色」,而在所有的独立问卷调查中,认为「上述三种颜色可以代表权力」的人超过了55%。

美国人最喜欢什么颜色呢?选择排名最高的是「蓝色」(35%),紧随其后的分别是绿色(16%)和紫色(10%)。

由此可见,在相同或相近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中,人们对色彩的偏好大致是趋同的。

然而,这并不代表人类的色彩偏好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在公元5世纪至17世纪之间,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大多还充斥着「宗教意味」,比如:蓝色象征天堂,白色象征纯净。而在今天的美国,蓝色已成了能力、品质的象征;而在印度,蓝色则常常与「纯净」关联在一起。色彩的涵义与偏好,亦随着人类的历史变迁和文明演化而「移风易俗」。

四、 色彩联想

色彩的心理效应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对色彩所产生的心理联想会因地而异、因人而异。

下面列举几种比较常见的有关色彩的联想[5]。

4.1、 红色

红色属于「一级色」,也是光谱中波长最长的一种色光,因此它的绕射能力最强,颜色最为鲜艳、夺目。红色是一种暖色,通常可以使人联想到兴奋、刺激、爱情、欲望等,这也是许多跑车喜欢设计成红色的原因之一。

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红色的象征意义也会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在一些西方国家,红色通常表示危险、愤怒、警告等含义,如交通信号灯、消防栓、警示灯等;而在东方国家,比如中国,红色则可以表示好运、喜庆、繁荣、兴旺等意思。

图4-1:古代大户人家的婚房是清一色的红。

红色灯光在深色或黑色背景中会显得格外鲜艳,这也正是为什么许多中餐馆喜欢挂红灯笼:既喜庆、红旺,又显眼、夺目。

图4-2:深色背景中的红色更加鲜明。

4.2、绿色

绿色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颜色。得益于叶绿素和光合作用的存在,绿色成了植物界中拥有支配地位的一种色彩。

绿色可以使人联想到自然、生命、积极、繁荣、健康、和谐等含义,利益于这种积极向上的色彩联想,以至于一些含有「绿色」的词语已成了固定搭配,如「绿色环保」「绿色能源」「绿色出行」等,它们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习惯用语。

春末夏初,大自然对大地赐予的绿色最为慷慨。

图4-3:鸟儿在一片绿色草地上觅食。

但在某些文化背景下,绿色也有其它一些消极含义,如在美国,绿色(green)可以用来表示妒忌、贪婪、缺乏经验等。

4.3、蓝色

提到「蓝色」,我们大脑里可能会首先联想到碧海和蓝天。的确,正如绿色一样,蓝色也是我们非常熟悉和司空见惯的一种色彩。蓝色是一种冷色,除了给人以「清凉」「安静」之感,通常还能象征可靠、永恒、刚毅、鼓舞之义,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工人的工作服会被设计成蓝色——因为它可以象征可靠与责任。

暮色下,深蓝的大海与湛蓝的天空融为一体,海天一色,更显无边无际的静谧与安详。

图4-4:暮色中的深圳湾,海天一色,蓝得无边无际。

4.4、黄色

「黄色」可以使人联想到阳光的炽热和黄金的光泽,因此它可以表示温暖、喜悦、乐观、财富等积极含义,此外,还能表示不可靠、不稳定、焦燥不安等消极含义。

旭日东升,金灿灿的阳光平铺在海面上,既带来了光明与温暖,也给人以朝气之喜悦。

图4-5:金黄色的阳光平铺在海面上。

4.5、橙色

「橙色」是红色和黄色的混合色,兼具两者特性。它通常可以表示活力、有趣、能量、创造力、狂欢、冒险等,这也是许多儿童玩具喜欢设计成橙色的原因之一。

日落前后,太阳光的色温会呈现出黄色至橙色的渐变与过渡。

图4-6:日落时,余晖呈现出浓郁的橙色。

4.6、紫色

紫色在色相环中处于蓝色和红色之间,是「激情之红」与「安静之蓝」的混合产物。紫色可以有复杂、奢华、王权等象征意义。

紫色的彩灯透着一丝奢华的气息。

图4-7:紫色花灯。

4.7、黑色

钱钟书先生曾在他的短篇小说《猫》中写道:

一个爱慕李太太的诗人说:“在西洋文艺复兴的时候,标准美人都要生得黑,我们读莎士比亚和法国七星派诗人的十四行诗,就知道使他们颠倒的都是些黑美人。我个人也觉得黑比白来得神秘,富于含蓄和诱惑。……”

这是否代表钱老本人对黑色的真实看法,我们不得而知,但「黑比白来得神秘,富于含蓄和诱惑」却是不争的事实。

黑色可以象征权威、力量、典雅、复杂、死亡、罪恶、神秘等,含义丰富得犹如朦胧派的诗作。

暮色中,大量的黑色剪影令历经风霜的赤坎骑楼愈显神秘。

图4-8:在暮色的掩映下,颇具年代的赤坎骑楼愈显神秘。

许多时尚杂志喜欢拍摄黑白色调人像,这也跟「黑色给人以高雅、神秘之感」有关。

在模仿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画意摄影」中,黑色的运用更为常见。在一个无彩的世界里,不同明度的黑色,犹如浓淡不一的水墨笔法,塑造丰富的光影层次与宁静素雅的视觉氛围。

图4-9:飞云顶上云雾缭绕。摄于广东罗浮山。

4.8、白色

在RGB加色模型中,白色是三原色的混合、叠加产物,是理想模型中的白光。

白色可以表示:纯净、天真、明亮、干净、简单、空虚、中立等,如西式婚纱中通常运用纯白色,以象征婚姻之纯洁与美好。

图4-10:白色的婚纱。

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中,白色还表示「留白」,这种刻意制造空白的方式,可以拓宽画面的「视觉空间」,同时亦为了营造一种「若有似无」的玄妙禅意。

图4-11:画意摄影中的留白。

4.9、灰色

灰色介于黑色与白色之间,它的客观属性决定了它是一种性格不鲜明的中庸色。灰色可以表示:智慧、克制、平衡、安慰、中立、厌恶、压抑等。

图4-12:灰色的城墙。

结语

我们喜欢看色彩鲜艳的花朵,喜欢吃颜色丰富的食物,就连生活我们都期望它能「多姿多彩」,而即便在「黑白灰」的无彩世界,我们亦能在其中悟出人生的真谛。这并非是因为色彩高深莫测,而是因为色彩在抵达我们眼睛的同时,也能触达我们的心灵,带来某种情感上的共鸣,启发我们对美好的无限向往与不懈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