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最后一个月,经过调研和学习,刚刚接任县委书记的崔新芳开始意识到,只有种大蒜,才是杞县的出路。 从东北乱炖到西南的蒜泥白肉,从新疆凉菜到粤味蒜子瑶柱,大江南北的餐桌之上都有大蒜活跃的身影。 放眼全国,再也找不到比杞县更适合大蒜生长的土地。于是,“大蒜富县”战略被提上了日程。此后二十多年里,杞县的每一步发展都能证明,大蒜战略无比正确。 初白丨文 忧天的杞人和他的宝藏杞县 自清咸丰五年(1855)最后一次大泛滥后,黄河对杞县再无甚影响。以至于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杞县人也不记得住在大河边是什么滋味,更说不准黄河对他们来说是好还是孬。 杞县的历史可以直追夏朝。当年这里有一个姒姓诸侯国,国君是大禹的直系后裔。 周武王灭亡商朝后,找到了姒姓后人东楼公,把他封在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夏朝君主的祭祀。 杞在周初分封于河南杞县,西周懿王前迁入山东,因卷入叛乱被周王朝迁置新泰、宁阳一带,直至春秋早期。 因受四邻觊觎,杞国在齐鲁大地不断迁徙,直到公元前445年,这个国祚一千五百年的邦国被楚吞并。 由于国君是夏朝后裔,当时诸侯国对杞国都带有歧视。郑国人列子就是典型的代表,他编排了一个故事,说有个杞国人整天不敢睡觉,害怕天塌了。 · 列子 西周的杞国,在秦朝被改成了雍丘县,到五代的时候变成杞县,然后一直到现在就再也没有改过名了。 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县,我们今天对其所知晓只有“杞人忧天”这样一个成语。 据沈怡《黄河问题讨论集》中“历代黄河下游决溢地点统计表”的数据,杞县决溢次数达到108次,高居黄河下游各县之首。 一本叫《商代杞国文物考》的著作中也说,“杞县属各代黄河泛滥区”。段岗、牛角岗、西伯牛岗、竹林、白畅岗、鹿台岗等地挖出过不少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遗址,它们被黄河的打水淹没、被泥沙掩埋,经历了数千年才重现于世。 所以,列子在嘲笑杞人时压根没有想到,杞国人经历过怎样的大洪水、陨石雨等自然灾害。而频繁应对灾难的杞国人,担心天塌地陷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但黄河的每次泛滥,也给杞县留下了适合农耕的土壤,以至于在几千年农耕之上的岁月里,这片土地孕育了数不清的名人。 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在楚汉两军相持的局面下,建议汉王夺取荥阳,占据敖仓,获得巩固的据点和粮食补给,为日后逆转形势反败为胜奠定了基础。又出使齐国,劝齐王田广归汉,齐王乃放弃战备,以七十余城降汉。 他后来被齐王田广所杀,高阳镇还有他的墓。 汉光武帝时期的官员董宣,因办事不畏权贵被称为“卧虎”、“强项令(硬脖子的洛阳令)”。 · 董宣 创造“飞白”的东汉书法家蔡邕,及其女蔡文姬都是杞县人,他们的故里圉镇有条路叫蔡伯街,还有一口文姬井,据说由蔡文姬祖父蔡棱中修建,蔡文姬年幼时用此井水浇灌花木。 写下“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北宋文人宋祁和族叔宋准、兄长宋庠、明朝的孙贤、刘理顺一同称为“杞县五状元”。 杞县种蒜有多厉害 即便杞县有如此众多的历史名人和胜迹,即便是“杞人忧天传说”在2014年12月份正式入选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不管是对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来说,什么最能代表杞县,那一定是大蒜。 两千多年前,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带回了几骨碌蒜。从此,大蒜在中国生根发芽。农耕社会时期,自给自足的小菜园里,不管种什么,都有大蒜的方寸之地。 何人何时在杞县种下第一瓣蒜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杞县种蒜的历史有两千年。2018年,杞县大蒜种植面积为41.53万亩,产量在63万吨左右,几乎是全国的十分之一了。 1855年夏天,黄河在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河水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 这次改道彻底改变了杞县的格局:杞县不再依傍黄河,惠济河成为境内最大的河流。黄河除了留下肥沃且质地疏松的故道,对杞县也再无威胁。 肥沃、质地疏松的沙质壤土最适合大蒜生长。杞县中部的城关镇、城郊乡、高阳、苏木等几个乡镇……并且中部交通便利,为大蒜经营提供了极其优越的环境条件。 · 蒜地 北部的西寨、阳固、泥沟、平城、柿园五个乡镇是小麦的主要种植区,西寨是花生种植面积最大的。而南部的于镇、傅集、竹林等九个乡镇则适合胡萝卜和油料作物的种植。 大蒜的种植的时间一般是在农历9月份,这和杞县种植小麦的时间是一样的,而辣椒、玉米、西瓜等农作物的种植时间是在农历的5月份,正好是跟大蒜以及冬小麦接茬的。 大蒜节、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这些名头,都是后话。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高等院校蔬菜栽培学,曾把杞县大蒜品种及其栽培方法收录其中。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杞县大蒜的生产模式仍以小规模为主,自种自销,不做商品出售。耕地面积很小,产量低。 直到八十年代开始,随着商品流通日益增加,杞县大蒜的种植面积才不断扩大。 两任领导的大蒜战略 1998年,毕业于河南省农校的开封人崔新芳接任杞县县委书记,经过不断调研和比较,决定把“大蒜富县”战略摆上日程。 随即,全县21个乡镇参与其中。 到1999年底,大蒜种植在杞县小有规模,达到10万多亩,并建成高效农业示范区100多个,培育了以苏木乡为中心的大蒜交易市场,建起了60座冷库和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年贸易额突破3亿元。 2000年冬天,北京最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上,一个中年汉子,一边高举大蒜一边大声吆喝:“杞县大蒜个儿大、皮儿白、不散头、耐贮藏、香味儿纯正、辣味儿适中、营养丰富……” 叫卖声惊动了客商和媒体。第二天,但凡看了报纸的北京人,都知道河南有个产大蒜的地方叫杞县。 卖蒜的男人是时任杞县县长的焦跃进,同时,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焦裕禄的儿子。 · 焦跃进调研食品药品安全工作 图源:凤凰网《开封市政协主席焦跃进调研食品药品安全工作》 他带着老焦书记在兰考种树的精神,决心要把杞县大蒜推出去。 2001年,杞县45万亩大蒜直接收入近7亿元,出口创汇40多万美元,农民平均每人从大蒜中增收500元。当年每月销往俄罗斯6个车皮300多吨,“金杞”牌大蒜几乎垄断了俄罗斯的大蒜市场。 随后,杞县大蒜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此后的每任政府,都坚定不移地走了大蒜这条路。 到2005年底,杞县大蒜种植面积发展到50万亩,产量达到55万吨,有30多万人从事大蒜的种植、加工、储藏,杞县这个全国第二大大蒜产地成了闻名遐迩的“蒜都”。 同时,还建起了蒜粉、蒜片、蒜粒等加工企业,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金杞大蒜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30个国家和地区。 · 工人正在加工蒜片 2007年5月,杞县举办了“中国杞县第一届大蒜节”,大蒜节吸引了大量外地资金的涌入,仅苏木乡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所,日收付大蒜资金就达1200多万元。 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5个国家的160多位客商来到杞县参观考察大蒜市场,签约项目52个,签约总金额11.19亿人民币、5500万美元。 谷贱伤农是杞县人摆脱不了的窠臼 2009年,杞县大蒜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品牌价值评估达50.24亿元;2011年,祀县大蒜又被评为“中国果菜十大驰名品牌”;2012年,祀县大蒜被评为“中原经济区(河南)100名片之中原特产”;2013年,杞县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大蒜出口基地;2014年,杞县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评为“中国大蒜之乡”;2015年,杞县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县”…… 荣誉颇多的背后,蒜农仍然面临这诸多问题。 2007年,就在杞县举办第一届大蒜节之际,《河北日报》的显著位置刊登了永年县的蒜农因丰收而减产。 十年后的春天,杞县蒜农把成捆的蒜薹扔到路边小河沟。尽管政府和社会力量出资收购蒜薹,媒体呼吁餐桌上多一盘蒜薹炒肉,但仍然挽救不了谷贱伤农的局面。 · 蒜薹便宜贱卖 由于大蒜市场行情信息的滞后性和不准确性,极易造成蒜农盲目增减大蒜种植的情况,破坏市场供需均衡,造成供需短缺和过剩的情况交替出现,还有蒜农文化程度低,应对市场能力较弱。 大蒜市场价格变化大,产量和质量也时高时低,农产品的价值无法实现,对农民增加收入造成不良效果。 另外,随着杞县城建的不断扩大以及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一些化工工业向杞县的不断迁移,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杞县环境的污染。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杞县蒜农产业的发展。 同时,杞县也面临着诸多竞争对手,山东金乡、河北永年……都是传统大蒜种植区。 以金乡为例,大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与杞县大体相当,农产品却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大蒜出口创汇2.16亿美元,2007年前3个月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开发出了蒜油、大蒜调味品等40多个品种,实现了农业大蒜向工业大蒜的迈进。 时代不同了,这已经不是扩大种植面积就能显著增加农民年收入的时代了。如何继续以蒜为媒,才是杞县要考虑的事情。 旅游不一定靠山水 更可能要靠创意 河南的县市,从来不缺历史文化资源,在强调文化自信、文化复兴的今天,很多地方不遗余力的亮出文化牌。但,并不是每个城市的发展都一定单纯依靠历史文化资源。 或许,杞县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将农业与当下文化相结合,走出一条创意农业的路子。 世界上最古老的大蒜节来源于德国达姆施特市,已有一百年之久,每到大蒜节,从吃的穿的用的,统统带有大蒜元素。 美国加州的格来镇,号称“世界大蒜之都”,自1979年开始,在每年7月最后一个周末举行为期3天的大蒜节。 · 格来镇2018年大蒜节 图源:搜狐《Gilroy世界大蒜之都:今年的大蒜节就在本周末》 人们进入格来镇后,沿途蒜味飘香,各种大蒜食品叫人目不暇接,所有的美食上都涂着大蒜味的香料。市场上甚至有大蒜味的香水售卖。 小河畔到公园分布着四个舞台,音乐从绿色的草坪上传来,西部的爵士乐、摇滚乐到处都是。孩子们则是以玩木偶、涂画鬼脸和化妆小丑为乐。 这样的大蒜节狂欢,平均每日游客达四、五万人之多。反观我们的大蒜节,更像是一个展销会,无法吸引游客的参与。 还有一个例子。90年代初,日本青森县南津轻郡田舍馆村的村委会想要搞活经济,提高当地村民的收入,于是便想出了在稻田里作画的室外艺术。 这种稻田艺术根据不同设计的种植方法,可分为两种观赏法:一种是俯视观赏,游客乘坐吊车或是直升飞机。 如果游客恐高,还可以选择“远近法”,即站在地面的观赏台上欣赏稻田里的巨幅画卷。 · 日本田舍馆村的稻田艺术 图源:搜狐《稻田艺术就要看发源地——田舍馆村》 田舍馆村委会没有想到,这个点子如此奏效,如今,每年去田舍馆村的参观旅游人数已超过20多万人。甚至,还有一些大企业找上门,希望能利用农民们的稻田画来为他们做“宣传广告”。 这真是种田种出的“旅游业”。 试想一下,同样的思路,是不是也可以套用在大蒜种植上呢? 未来的杞县,或许有一座漂亮的文姬文化园,或许有各种历史博物馆。但,我想它的支柱产业一定还和大蒜有关。 只是那时的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蒜、抽蒜薹,更不会为市场不稳定性担忧。而杞县,也能成为一个以农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地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 豫记·重新定义 河南城市新地标 最初人们垒起高墙,抵御聚落间的攻伐。之后人们用商业加速了城市的繁荣。如今八千年风雨过去,人们期望把高墙拆掉,让自身筋骨显露无遗。 这时,一个答案对河南城市至关重要:什么地标才能代表一座城? 我们认为,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她的地标里,是建筑、记忆、或是人的群像。我们同样认为,大潮之下,中原城市的发展进程,从未像今天一样值得被关注。我们希望尽微小之力,去丈量18个地市、108个县的地标,它们或亘古不变,或覆灭更新。它们代表了这片土地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这便是豫记发起“河南城市新地标计划”的初衷。这个计划以郑州起,这场近乎行为艺术的田野调查,将成为我们初心的最好注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