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詹(755-800年),字行周,晋江人。 泉州古代不凡的举业 陈笃彬 福州大学原书记、泉州师院原院长 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一种人才与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这个短命的封建王朝,虽然两代帝王的政绩并不显著,但在建立科举制度上却有历史性的贡献。科举制度为隋代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采用,历经唐宋元明清,直到1905年被废,经历了1300年的漫漫长路,为封建国家贡献了十多万各类官员。中国人的这一创举,被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泉州的第一位进士是欧阳詹。大历元年之时,泉州经济是富庶的,人们却不注意文化教育,正如唐代林蕴在《泉山铭》中所云:“自大历纪年,犹未以文进学者,满门终安豪富,寂寞我里,曾无闻人。”欧阳詹(公元755-800年),晋江潘湖欧厝人,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与当时著名青年文士韩愈等二十二人同登金榜,史称“龙虎榜”。欧阳詹第二名,韩愈第三名。从此泉州“不四五年继踵登第,天下改观,大光州闾,美名馨香,鼓动群彦。三十年内,文星在闽,东堂桂枝,折无虚岁。”泉州文化教育的繁荣与欧阳詹在泉州首倡崇文重教是分不开的。宋代理学家朱熹曾为欧阳詹祠堂题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 千年科举,泉州人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从欧阳詹登进士榜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前后一千一百余年,泉州共有进士2456人,其中文进士1808人,特奏名进士492人,武进士156人,数量上长期居全省各府州前列。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泉州举子表现特别突出,达到创纪录的40人,不仅是唐宋时期泉州单榜进士最多的一榜,而且后来元、明、清三代也再没有一榜能够超越。古代泉州不仅登科中举者人数众多,且各种人才济济。历代进士中,文状元六人,即五代的陈逖、黄仁颖,宋代的梁克家、曾从龙,明代的庄际昌,清代的吴鲁。武状元二人,即明代的庄安世,清代的黄培松。榜眼有欧阳詹等十八人。探花有杨葆中等六人。同时,出现了许多兄弟进士、父子进士、祖孙进士、三代进士、四代进士,形成不少书香门第,簪缨之族。历代进士中,有一大批颇有建树的人物,突出者如政治家曾公亮、梁克家、李廷机、陈庆镛,政治改革家吕惠卿,理学家蔡清、张岳、李光地,抗倭名将俞大猷,文学家欧阳詹、王慎中,史学家吕夏卿、何乔远,书法家张瑞图等。 中国古代科举史上的最后一次会试是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举行的。这次会试因北京贡院受八国联军的破坏还未修理好,于是借河南开封贡院举行。泉州晋江的林翀鹤、林骚兄弟及南安的吴增、林乾等四人,会试中式,成了泉州的末科进士。其中林翀鹤兄弟及吴增三人,自以为考不中,会试后尚未发榜即返回家,待知道考中后,已来不及参加殿试,于是便成了未殿试进士。最后一榜参加殿试的唯一泉州人林乾,举进士后入翰林,不久就病逝了,令人惋惜。 中唐之后,泉州日渐繁荣的文化教育促成了不凡的举业,而不凡的举业又促进泉州文化教育进一步发达。古代泉州人崇文重教的精神是泉州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不断发扬光大。 2019年6月16日 于四读阁 登录风雅颂网络书店查看更多内容哟 风雅颂书局网络书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