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黄芪】

 文文ap25 2019-06-22

        黄芪,又名绵芪。芪字 读“ qí”,常被人误读成“shì(氏)”。黄芪为补气之要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代将黄芪写作“黄耆”,对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说:“耆,长(zhǎng)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排行第一),故名。”

        黄芪是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黄芪作为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几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已列入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为渐危种植物。

        黄芪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很多人都知道黄芪有补气的作用,因此,作为煲鸡炖老鸭的配料现在超市里都能买到。但中医的“气”是一个大概念,黄芪补气到底有什么特点?它与人参的补气有什么区别?家庭用黄芪应注意些什么?

一、性味归经

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肺、脾经。

二、功效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利尿消肿。

三、临床应用

1、补气升阳

        黄芪可用于脾肺气虚、甚则中气下陷的神疲乏力、短气、泄泻、脱肛、子宫及内脏下垂等症。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代表方子如补中益气汤。市场上有成药“补中益气丸”。

2、益气固表止汗

        黄芪 多用于气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容易感冒之人、过敏性鼻炎等。如黄芪配白术、防风,名玉屏风散,能益气,固表,止汗。现有成药玉屏风口服液、玉屏风颗粒和玉屏风胶囊等,服用时间长一些,效果也不错。

3、益气健脾、利尿消肿

        黄芪可 用于气虚脾弱、水湿停滞的各种水肿。如急慢性肾炎水肿,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用,方如防己黄芪汤。

        黄芪也可以用于气虚湿阻的肥胖症,这种肥胖是一般人眼中的所谓“虚胖”。

4、益气健脾、托毒生肌

        黄芪用于阳气虚弱,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或疮疡溃破,久不收口者。常配党参、肉桂、当归、银花、皂刺、地丁等,有托毒生肌的特长。

5、补气以行血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所以补气能够行血。黄芪可以广泛用于气虚血滞证。如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等,治以“补阳还五汤”,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七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功在益气、活血、通络,临床常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又如治疗营卫虚弱,肌肤麻木不仁,或肢节疼痛,或汗出恶风之“血痹证”,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组成。本方能益气温经,和营通痹。此方亦可用于中风之后,半身不遂,或肢体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气短乏力,以及产后、经后身痛等症。本人常用此方加葛根等药治疗颈椎病引起的手指麻木,也同样有效。

四、用法用量

        黄芪可以生用或炙用。一般补气健脾多用炙黄芪,固表、托疮、利水常用生黄芪。

        黄芪常规用量为15-30克。根据病情需要,需大剂量使用时可以用到60-250克。古方中,治疗鹤膝风(膝关节肿大疼痛,像仙鹤的膝部。)的“四神煎”(黄芪、远志、怀牛膝、川石斛),其中黄芪的用量达到250克。据后世多位医家应用验证,均称“效果灵验”。本人也曾用较大剂量生黄芪为主治愈一例肝脓疡术后久不收口、西医束手无策的病人。

        黄芪除了煎服,还可以做成中成药或针剂,如黄芪片、黄芪口服液、黄芪精口服液、黄芪注射液,及与其他中药制成的复方制剂,如黄芪生脉饮、玉屏风口服液、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丸等。

        黄芪不仅可以内服还可以外用。 据《旧唐书·方技传》中记载:隋唐名医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为官时,柳太后患中风不能言,遍请名医医治无效。因柳太后口噤不能服药,病情一天天加重,新蔡王心急如焚。此时,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在得到新蔡王的应允后,许胤宗便以黄芪、防风煮汤数十斛(斛是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置于太后的床下,太后被药雾熏蒸了数个时辰后即见了效果,当晚便能开口说话,后经一段时间的调治便康复如初了。

        如今,药物熏蒸法也非常流行,内服与外治结合,往往能使疗效倍增。

五、保健作用

        黄芪也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保健品,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据说胡适先生在1920年的秋天,因得病吃了不少西药,总不见痊愈。后来幸得名医陆仲安先生诊治,以黄芪为主药治好了他的病,遂与黄芪结下不解之缘。他在中年以后,渐感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每每在上课之前呷上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他还把这个“诀窍”告诉周围的人,使不少人受益。现在有很多人也常用黄芪泡水喝以养生保健。

        都说中药很难吃,确实,一般的中药口味很差,但黄芪却是例外,口味甘甜。小时候,家中偶尔会奢侈一回,父亲买上一两黄芪一两党参,让母亲炖上一只老母鸡,给全家人补一补。记得等吃完鸡肉,我们几个孩子还会把黄芪党参捞出来嚼一嚼,味道也挺不错。

        日常生活中,黄芪除了可以泡茶喝外,还有很多吃法,如上面说的用黄芪炖鸡或者炖鸭(还可以加党参、山药、枸杞等),剂量一般20-30克;也可以用黄芪煮粥、煎膏、浸酒。

六、黄芪与人参的区别

        黄芪和人参均属最常用的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常用于气虚欲脱、休克、短气神疲等危重证候,还能补益脾肺、生津安神。而黄芪的补气作用虽不及人参,但比较适合一般的气虚症状,如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更能升阳固表、托毒生肌、利尿消肿,这是人参所不及的。

七、应用注意点

        黄芪主要适合气虚体弱、久病免疫功能低下等人群,对于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及阴虚阳亢、平时容易上火之人,均须慎用或与其它中药配伍应用。

        黄芪的剂量也不是越多越好,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气有余便是火”,剂量过大容易上火;补气又容易引起气胀气滞。这些不得不知!

        所以黄芪虽好,也不能盲目服用,必要时请在中医生指导下使用。

END

【王芳聊中医】

一起分享中医生活的点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