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在《红楼梦》里出现得并不多,有名有姓的也不过有魏权、夏秉忠等数人,其他如周太监、小内家等只草草出场一回,甚至只闻其名而已。 他们不现身则罢,一旦现身似乎总预示着有事发生,因为他们背后是高高在上的皇权。 ![]() 《红楼梦》里的太监们 作为四大家族之首的贾家,因为女儿贾元春的进宫,与皇宫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一入宫门深似海”,女子一旦进了宫就很少能出来。太监作为中介方,自然少不了在元春和贾家之间来回奔走。 按道理,平日里他们与贾家会不定期地接触。对于贾家而言,想要知道贾元春在宫里的情况,那太监就是主要的信息来源,贾家在应酬来往中应该更显主动。但奇怪的是关于贾家和太监,作者曹雪芹却下笔极少,仅有的数回来往,让人看着像一团迷雾,说不清道不明的,到底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与贾家的衰败有无关联呢? 第72回中,借由贾琏和王熙凤之口,道出了贾府和太监之间的真实关系。 当时,凤姐正和贾琏聊天,说自己昨天做了个梦。 在梦中,宫里来人问她要一百匹锦,她问是哪一位娘娘,那人说不是贾元春,于是王熙凤自然不肯给,那人就上来硬抢,正抢着梦就醒了。 当时,在一旁伺候的管家婆子旺儿媳妇还奉承她,说:“这是奶奶日间操心,惦记应候宫里的事。” 当时,脂砚斋在旁边批注:“妙!实家常触景闲梦必有之理”,意思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从侧面反映了宫里的太监是经常来贾府走动的。 那他们来贾府走动都是奉元春之命吗?未必! 当时,贾琏夫妻还在说着话,丫头突然来报,说:“夏太监打发了一个小内家来说话。”小内家就是小太监。 当时,贾琏的第一反应就是“皱眉”,嘴里还抱怨着: “又是什么话?一年他们也搬够了。”这句话可不是一句普通的抱怨,其中隐含着好几层含义: 第一、夏太监是自动主动派人来的,未奉皇室的任何旨意; 第二、夏太监是常客,一年来了好几次; 第三、贾琏显然对夏太监颇为感冒,甚至是厌恶,但却又无法拒绝; 第四、夏太监每次来都是有金钱上的目的,而且索要的数额不小,所以贾琏才用“搬”这个字眼。 当时,凤姐就建议贾琏先藏起来,由自己来应付夏太监,说:“若是小事罢了,若是大事,我自有回话。”贾琏便依计行事。 小太监进来后,便对凤姐说,夏太监看中了一所房子,缺二百两银子,所以来问贾府一借,过几日就还。 ![]() 夏太监来贾府“借”钱 凤姐儿听了,什么反应呢?文中是“笑道”:“什么是送来?有的是银子,只管先兑了去……改日等我们短住,再借去也是一样。” 双方都用了“借”这个字眼,其实彼此都心知肚明,就是有借无还,只是面子上还是要装一装。 然而,小太监接着又说:“夏爷爷还说:上两回还有一千二百两银子没送来,等今年年底下自然一齐都送过来的。” 其实,这话里一来是试探,看看贾家是否忠心,是否是心甘情愿给他们上供钱财,也从侧面反映,贾府从未向夏公公提出过要求,所以他心内不安,需要借机试探;二来是继续装面子,说漂亮话而已。 素以精明而著称的凤姐,自然听出了对方的意思,心里再怎么不高兴,此时也要立刻表现出自己的忠心,随即一边笑道:“你夏爷爷好小气“,一边大包大揽地说:”这也值的放在心里?……只怕我们没有,要有只管拿去。” 但漂亮话说归说,也必须让对方知道自家的真实境况,于是笔锋一转,故意当着小太监的面,以抵押金项圈的方式换得银子,交给对方。 王熙凤是一边想着法子哭穷,拐弯抹角地暗示自家的经济状况有多糟,一边又得不断表明自己的忠心、恭顺,消除对方的猜疑。 太监刚走,贾琏就跳出来,吐槽太监是“外祟”。“外祟”一般指邪魔歪道。可见贾家时多么厌恶以夏公公为首的太监,认为他们不但贪婪,而且嚣张,睚眦必报。 ![]() 贾琏吐槽太监是“外祟” 贾琏还谈到自己前一日接待另一位太监的事儿:“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 但是,太监毕竟是皇宫里的人,最靠近权力的中心,有一手的信息资源,更有甚者手中还握有一定的权力,有时还能提供帮助。 在第十三回中,秦可卿死后,贾珍为使她的丧礼更为风光,想要给儿子贾蓉“捐个前程”,恰巧此时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前来上祭,“内相”是对太监的尊称,而大明宫仅在唐朝出现。 作者通过假借的手法,直指戴权是管理皇家内部事务、最有权望的大太监。 当时,脂砚斋在旁批注:“妙!大权也。” 当贾珍将意思透露给戴权时,对方直接就说:“事倒凑巧,正有个美缺:如今三百员龙禁尉缺了两员“,并直接表明:”既是咱们的孩子要捐,快写个履历来。“ 收下贾蓉的履历后,转头就给身边小厮下令:“回去送与户部堂官老赵,说我拜上他起一张五品龙禁尉的票,再给个执照,就把这履历填上。明日我来兑银子送过去。” ![]() 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前来上祭 干净利落,分分钟就把事儿办妥了。 而对于贾府来说,贾元春虽然进宫了,目前似乎深得皇上恩宠,但是这份恩宠能否一直延续下去,这个谁也不好说。 所以,他们需要及时掌握贾元春在宫里的变化,而大小太监们就有着这方面的信息资源,所以双方是一拍即合。 虽然贾府在财政上已是入不敷出,但还是每年不定期地向太监们上供大几千两银子,但是最终,他们还是没能逃过被抄家的结局,看起来这些太监似乎并没有给他们提供有利的信息和帮助。 其实,在官场上,很多信息是无法在明面上摆出来,而是深藏在话语之外。可惜的是,贾政、贾赦、贾珍等人始终未能领悟出来。 在元春获封贤德妃时,曾有太监入贾府报喜,但是举动却显得很是蹊跷。文中,这样写道: “忽有门吏报道: ‘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特来降旨。’吓的贾赦贾政一干人不知何事,忙止了戏文, 撤去酒席,摆香案,启中门跪接。早见都太监夏秉忠乘马而至,又有许多跟从的内监。那夏太监也不曾负诏捧敕,直至正厅下马,满面笑容,走至厅上,南面而立, 口内说:‘奉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说毕,也不吃茶,便乘马去了。贾政等也猜不出是何来头,只得即忙更衣入朝。” ![]() 六宫都太监夏老爷降旨 由此可见,对于元春获封贤德妃一事,贾府事先竟是毫不知情。等到夏太监来报喜,除了“满面笑容”的正常表现外,其他举动却是异常。 作者特别提到,他在宣完旨后,“也不吃茶”,“乘马去了”,一个“也”字说明夏太监以往来贾府宣旨,并非如此行事,正因为他这次的举动过于蹊跷,所以让贾政等人是一头雾水。 其实,夏太监不合常理的举动已透露出太多的信息,包括皇上对贾元春及整个贾府的真实态度,可惜贾家被封妃的喜讯冲昏了头脑,根本没再去回想和琢磨夏太监的反常行为。 后来,书中也曾提到王熙凤及贾琏和太监打过好几次交道,但只限于对方索要银钱,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多深交,也就是说贾家并没从对方那获取有利信息,白白浪费这么好的资源。 如果能好好利用这些太监,从他们身上获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尽早为贾府谋划未来,或许贾府还能再苟延残喘,多维持几年。 在社会中,只要拥有关于政治信息的收集和传播的途径,就意味着占有更多的政治资源。 不管是古代、现在还是未来,信息就是资源,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优势,在同样的条件下,获取信息最全面的人,获得成功的机率也是最高。 唐代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正因为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太子李建成的宫中安排了眼线,最先获得信息,知道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计划,于是先发制人,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太子和齐王,一举登上皇位。 ![]() 玄武门之变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信息的认识要远远超于古代,对信息的渴求更甚于古代。 近两年,知识付费领域的异军突起正对应了现代人对信息的渴求。信息在他们心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他们渴求越来越多的信息,生怕自己被日新月异的时代所淘汰。 因此,不少人购买了在线课程,下了各种听书软件,刚开始学习认真而努力,但坚持不了多久,就慢慢放弃了,被大众媒体评为“为自己的焦虑买单”。 以得到APP为例,用户在购买初期,使用软件的时间较长,学习热情高涨,2016年7月份达到峰值,使用时长首次超过了8000万小时,而在此之后则是一路下跌——从2016年9月开始,长期处于2000万小时以下,仅仅约为原来的1/4。 当你拥有资源时,如果不去善加利用,这份资源就失去了它本身所具备的价值,你依然要面临同样的问题,先前的困惑和焦虑也会再度卷土而来。 这就和《红楼梦》里的贾府一样,女儿贾元春已顺利进宫并被获封为妃,本身已占有大好资源,但如果不懂得好好利用这份资源,就像俗话所说的“守着金山去要饭”,最终只能加速家族的衰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