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漂海闻见——15世纪朝鲜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与珍稀文物

 zzm1008图书馆 2019-06-23

 

2019-06-17


京杭道里图 局部 浙江省博物馆藏
明弘治元年(朝鲜成宗十九年,公元1488年)正月,朝鲜官员崔溥在渡海返里途中遭遇风浪,漂海13天后,在中国浙江台州府临海登岸。随后沿运河一路北上,再经陆路返回朝鲜,历时135天,成为明代时行经运河全程的第一个朝鲜人。崔溥回国后,奉王命撰写游历日记,是为《漂海录》。

京杭道里图 局部 浙江省博物馆藏
崔溥一行在杭州停留7天,接受了三司官员的进一步调查。调查结束后,继续启程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历时44天,到达北京,成为行走京杭大运河全程的第一个朝鲜人。崔溥行经大运河的记录是研究京杭大运河的重要史料,为我们了解大运河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而留存下来的古代运河图则是更为直观的图像信息。现存明代运河全图比较少见,展览中展出的是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清代《京杭道里图》。现存的清代运河图比较多,如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两幅绘制于清康熙后期的《运河全图》,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康熙时期《运河全图》,等等。

宝应县明墓出土陶轿子与轿夫 南京博物院藏
明代朝鲜使臣很少到达长江以南地区,因而崔溥对江南的描述尤为细致,展陈中的明代江南地区文物为这些描述提供了更直观的视觉表现。崔溥对江南的观察与记录,大到城市风貌、地宅建筑,小到饮食起居、穿戴用具,生动描绘了江南市井风貌。服饰,江南人皆穿宽大黑襦裤,做以绫、罗、绢、绡、匹缎者多;或戴羊毛帽、黑匹缎帽、马尾帽,或以巾帕裹头,或无角黑巾、有角黑巾。官人纱帽、丧者白布巾,或粗布巾。或着靴,或着皮鞋、䩺鞋、芒鞋;又有以巾子缠脚以代袜者。妇女所服皆左衽。明代江南商贸发达,支撑商贸的一大宗即丝织业,崔溥曾记录“天下绫罗缎匹及诸宝货,皆出于苏”。

无锡出土牛角形金丝䯼髻 无锡博物院藏
扬之水先生考证,此处“首饰”,当为䯼髻,而“牛角”则为牛角式样的䯼髻,无锡市郊出土的一件金丝狄髻正是牛角形䯼髻的物证。䯼髻是明代女子戴在发髻上面的发罩,它是明代首饰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䯼髻大多用金丝或银丝编就,除了牛角形,还有梁冠形制,明代的话本小说在描述女性穿戴时常提到这类物件,如以明代正统至成化年间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中的描述:“戴着金线七梁䯼髻,勒着镜面乌绫包头”,“金线五粱冠子,青遍地锦箍儿”,等等。其实物如杭州桃源岭明墓及临海王士琦墓出土金丝梁冠。

杭州桃源岭出土云纹五梁金冠 浙江省博物馆藏
䯼髻将发髻撑起后,环绕它插戴各种簪钗,便可组成一副华丽的发饰。插戴在䯼髻不同位置的簪钗,其名称各有不同。崔溥描述的戴观音冠饰,应当就是簪戴在䯼髻最中间的挑心。观音等佛像题材是挑心常用的纹样,义乌博物馆藏的倪仁吉绘吴氏先祖像,画面中端庄的妇人正是头戴䯼髻,䯼髻上佩金观音挑心。

江阴青阳明邹令人墓出土明金嵌宝凤凰挑心 江阴博物馆藏
如吴氏先祖像中所绘,除了挑心,䯼髻上还有各种簪戴于不同位置的装饰。如妇人䯼髻顶端一只蝶赶花的大簪子,称为顶簪,自上而下插戴于䯼髻顶端,通常选取立体造型。纹样以花卉或蜂、蝶赶花题材为主。江阴青阳邹令人墓出土的一件嵌宝花金簪就是一件花卉题材的顶簪。饱满的金色花朵中心镶嵌红色宝石,明艳动人。江阴青阳邹令人墓,墓主人邹氏为无锡邹智卿之女,生于成化二十年,卒于正德十六年。墓中出土多件金银首饰。这些不同类型簪钗的插戴方式可见嘉兴王店李家坟明李湘夫妇墓出土一整套䯼髻的实物:前有一弯金钿,正面一枝挑心,两边掩鬓一对,啄针、小插三两对,上方一枝顶簪,背面一枝满冠,装饰主题为四季花卉。

倪仁吉绘吴氏先祖容像 局部 义乌博物馆藏
江阴长泾明夏彝夫妇墓出土明艾叶形楼阁人物金簪 局部 江阴博物馆藏
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出土鎏金银发罩 嘉兴博物馆藏
除了发饰,明代女子头部的另一重要装饰物便是崔溥描述的“虽白发老妪”也佩带的“耳环”。葫芦纹样是明代耳饰中相当通行的样式。它从元代继承而来,至明代,基本形制不变,却加入不同材质及制作工艺,尽显新巧。《天水冰山录》中便记录了“金珠宝葫芦耳环”“金光葫芦耳环”“金摺丝葫芦耳环”“金累丝葫芦耳环”等。展览中展出了嘉兴王店李湘夫妇墓出土的金镶水晶葫芦耳环、常州武进王洛家族出土的金葫芦耳环、江阴长泾明墓出土的金累丝葫芦耳环以及余杭超山丁孺人墓出土的金镂空葫芦耳环。崔溥描述江南妇女,“皆不出门庭,或登朱楼,卷珠帘以观望耳,无行路服役于外”,因此他在江南时或许未必能见到这些精心打扮的盛妆女子,但这些历经几个世纪却光彩依旧的出土文物,正生动的描绘出了明代江南女人的精致。

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出土金镶水晶耳环

江阴长泾明累丝葫芦金耳环 江阴博物馆藏
中韩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明朝与朝鲜维持着稳定的外交关系,频繁的使臣往来,加深了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尤其是文化交流,进入了新的阶段。由于使臣大多本身就是饱含才学的文士,使臣往来这一外交行为便衍生出更多文化交流的内涵。

送朝天客归国诗章图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的《奉使朝鲜唱和诗卷》尤为重要,诗卷中收录正是倪谦与郑麟趾、成三问的唱和诗文。由于保留下来的朝鲜前期资料不多,而此诗卷生动记录了当时朝鲜与明朝的外交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郑麟趾、申叔舟、成三问等人的亲笔字迹与印章也是朝鲜前期书法研究的重要资料。

奉使朝鲜唱和诗卷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这种“诗赋外交”无论对明朝文人还是朝鲜文士都有一定的影响。崔溥在嘉兴秀水驿遇到的小小驿臣何荣,不仅知晓《皇华集》,也知道朝鲜诗人徐居正。“我朝郎中祁顺、行人张谨,曾使朝鲜,著《皇华集》。国人庚和,徐居正居首列也”。 徐居正(1420—1488),字刚仲,号四佳亭。李朝时期文学评论家、诗人。官至大提学,对天文、地理、医学颇有研究。祁顺(1434—1497),字致和,号巽川,东莞梨川人。明天顺四年(1460)进士。成化十一年(1475),皇帝赐祁顺一品服出使朝鲜。徐居正以能文充任远接使及馆伴,其文才深受赏识,祁顺评价他说“如公之才,求之中朝,不过二三人耳”。参展的韩国京畿道博物馆收藏的天使词翰真迹便是收录徐居正与祁顺书迹的册页,是象征朝鲜与明王朝之间文化交流的典型实物例证。

天使词翰真迹 韩国京畿道博物馆藏
董越《朝鲜赋》 高丽大学图书馆藏
五百多年前,朝鲜人崔溥漂洋过海到了中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明代江南的繁华。今天,两国文物汇聚江南,文化交流碰撞出的火花将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对话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