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首唐诗,仅仅28个字,写尽人生的变化无常,令人感叹

 Zhanjh1936 2019-06-23

朱雀桥和乌衣巷,在东晋时期,是一个非常繁华的所在。王谢是指东晋的两个名门望族。曾经繁华的地方,现在长满了野草,曾经的名门望族,对比现在的寻常百姓,昔盛今衰之感,不言而喻。

朱雀桥和乌衣巷

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是东晋时期的都城。朱雀桥就横跨于南京秦淮河上,正对着当时的正南城门朱雀门,所以叫朱雀桥,在东晋时期是交通要道,连通着乌衣巷。

乌衣巷更不得了,晋代两大望族,王谢两家的宅邸都在这里,因为这两家人都喜欢穿乌衣,称“乌衣郎”,以彰显其身份尊贵,故名乌衣巷。除了王导、谢安,还有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都从这里走出来——王羲之、王献之、谢灵运等。可以说在当时,乌衣巷不仅是南京城中最繁华的地方,也是名门望族出入的地方,更是一个名人辈出、极具艺术底蕴的地方。

唐朝时期,乌衣巷逐渐废弃,荣光不再。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前面说了,朱雀桥和乌衣巷是曾经的繁华所在,如今长满了花花草草,而且还是“野草花”,只有人迹罕至的地方才会长满野草野花,这一对比,荒凉之感就出来了。野草在古诗词中,通常是衰败的意象,刘禹锡也不是第一次用野草来形容衰败了,在《台城》一诗中,他就写道: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千门万户也可见台城当年的繁荣景象,如今也长满了野草,恰巧台城也在南京,这两首诗表达的意思一样,都是从繁荣,到萧条。

第二句写到夕阳,日暮西山,自然是惨淡的,刘禹锡偏偏还加上一个“斜”,斜阳可是残照啊,一抹斜阳残照在乌衣巷口,作者笔下的惨淡还用多作说明吗?

最有趣的是,这两句诗先写朱雀桥,后写乌衣巷,对偶天成,简直是历史送给刘禹锡的千古名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导,琅琊王氏,晋代顶级门阀氏族之首,其势力甚至比皇室还大,当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马就是指司马家族,可以说没有王氏,就没有东晋,如果王氏野心再大一点,也就没东晋什么事了。

谢安也非常了不起,在东晋时期,谢氏的势力只比王氏差了一丢丢,巅峰时期甚至有过之,谢氏家族曾经没落过,后来谢安东山再起,重新光耀门楣,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指挥官,就是谢安。

中国古代文人经常写三件事:一是以致君尧舜为人生的荣耀,但是这一点太难了,君明臣贤,哪有这么容易;二是光耀门楣,目标当然就是东晋王谢;如果前两点都做不到那就只好说自己怀才不遇了,于是冯唐李广就该出场了。

扯远了,说回正题。

经过前两句的渲染,整首诗的气氛已经差不多,接下来理所当然就该抒情了。但刘禹锡多么高明的诗人啊,肯定不会直接抒情,但是你怎么也想不到,他竟然会从燕子着手——现在这里衰败如斯,再也没有名门望族居住,昔日的繁荣,也许从巷中飞过的燕子身上,还能追寻到一些吧,因为它们曾经可是在王谢这样大家族屋檐下筑巢的啊。

借用燕子为载体,以王谢和百姓为对比,特别是末句“寻常”两字,作者心中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多么清晰。

这首诗最妙的是,作者要对比今昔,但一句也没写过去的繁荣景象,而是通过文字中的暗示,以及燕子的往来,唤起读者对其情其景的想象,在浅显的语言中,有无尽的含蓄之美。

播放GIF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