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份清华大学学生的简历在微博上曝光,引发众多吃瓜网友讨论。下面是这一份被曝光的简历。 光看这份简历的前半部分,似乎也是可圈可点,除了“基本技能office”和“长期参与股票投资”这两点引人吐槽的地方之外。如果还要细究的话,那么证从、基从这种内行人一看就太水的证件,以及自学cpa课程而不是通过几门cpa课程,这些都值得吐槽和好好再修改。毕竟自学谁都会自学,问题是学习的效果如何呢?自学并不代表着学会,学会的最重要凭证就是你选了这门课并且通过这门课。 最重要的槽点是,这份简历的下半部分,也就是这位清华学生的人脉关系部分。这位优秀的清华学子,专门拿出一页的篇幅来向HR展示他的无比宽广的“人脉关系”。乍一看之下,这些人脉遍布政学商各界知名人士,且人数众多,多得我们都可以合理推测,要是还有足够的空间,这位求职者肯定还会继续往上写。 但是,我们不禁要想想,要是简历上的人他都认识并且关系也不错,那么他的工作还用得着费尽心力去找吗?各大总裁、各大董事长、各大政府部门领导,随便喊一个怎么着也比这一份简历有用啊。 这其实反映了当今大学生的“人脉”交友思维:人脉就是钱脉,人脉胜过能力。照理说人脉思维也没有错,甚至是值得鼓励的,因为这是一种互助双赢的过程。但是,人脉不是说你见过一面或者说不知道从哪里要来了联系方式的人就算是你的人脉。如果是这样得来的人脉,那么关键时候人家会来帮你吗?或者说,人家会理你吗? 曾经认识一个他们学校直博的同学,去了清华还没一年,加了一堆清华的本系和非本系的学生的微信,然后还加了大量的清华的班群(应该是把他在清华的系的各个年级的班群加的差不多),然后天天在自己所在的各个群里转手其他群里的各种消息……问他加这么多不认识或者一面之缘的人的微信和班群干什么,他说“这都是我的人脉”。原来在今天,人脉已经被定义成这样了吗? 回到这一份简历,他把这些仅有过一面之缘或者甚至说只是单方面认识的人(他认得对方但是对方并不认得他)或者甚至是陌生人当成自己的人脉,光明正大地写上自己的简历,有经过这些人的同意吗?不知道简历上这些人在得知自己成为了其他人谋利的工具之后作何感想,尤其是那些政府官员们,想必也一定是哭笑不得吧。要是我,我肯定马上发个朋友圈或者微博跟他撇清关系,然后再训斥他一顿,最后让他回去念念清华的校训。毕竟能把自己恩师当成谋利和包装自己的工具的人,我们也就不用和他客气了。 最关键的问题是:连清华学生的简历都开始依靠别人而不是依靠自己能力了,我们社会的急功近利是到了一种怎样的地步呢?这样的简历模板反而受到一些用人单位的欢迎从而受到鼓励,这是不是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呢?人脉胜于能力的言论甚嚣尘上,这是否是正确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