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四公子中,春申君的起点最低,史记中他的生平记载也较为简略,比起其他其他三位公子春申君的形象是比较模糊的,所以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有人赞他忠心为主,有人批评他瞒天过海,利欲熏心。 春申君的出场 春申君的经历较为特殊,比起同样名声显赫的三位公子,春申君的出身显得有些草根。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游说之风盛行,纵横学成为时髦的课程,没有王室后裔作为凭借的他也只好投入其中,广泛游历,增长见闻,最终凭着辩才起家。 楚怀王在位时期楚国国力不断衰落,西边受到秦国的军事打击,北边又遭到韩魏二国的袭击,在此背景下楚怀王在秦昭王的谈判时被扣留,而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东至竟陵,楚顷襄王东徙治于陈县。面临这种危机时刻,春申君给秦昭王写了一封信,我们姑且称之为《黄歇上秦昭王疏》。 在这封信中春申君主要谈了这么几点:一是秦楚相攻,韩魏得利。他为此举了智伯、夫差的例子说明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秦国攻打楚国获利不少,其实是促使韩魏两国强大起来了,秦国的危险尽在眼前。 二是劝秦王改变外交策略,和楚国交好。他从韩魏二国与秦国在历史上的仇怨说起:夫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将十世。人民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盈满海内矣。他就此说明,秦国与韩魏二国的仇怨不可化解,而楚国才是秦国的盟友。 三是从当前局势分析,秦国大举攻楚必将引起其他国家的反弹,为了自保他们必将用军事行动来对抗秦国,致使秦国应付不及。一年之後,为帝未能,其于禁王之为帝有馀矣。 春申君出场显得格外耀眼,所谓“从之利害,两言决耳”,他深得纵横家的精髓,他始终以“利害”为核心阐述观点,所以秦昭王看了很是赞同,楚国的危机也暂时得到缓解。此为春申君出场的先声。 忠心为主,入秦为质 在于秦国达成了利益交换之后,春申君陪同太子一起到作为人质留在秦国。顷襄王病重,太子不能及时回国,通过春申君的积极活动,秦国放松了对太子的监视,太子得以化妆回国,并且顺利继位。而代替太子的春申君却面临着死亡的境况。 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原赐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 春申君的形象在这里更一步,在入秦为质事件中他不仅忠勇兼备,而且善于谋划,更显示了他长于外交的才能,正是凭借这一资本,在回国后得以拜相,封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 春申君治水有功,唐代封为城隍神 春申君封地与吴国故地有所重合,他在此地大兴建筑,疏通吴淞江,兴建水利设施,当地民众受惠不少。民众感念其功绩,为他建庙设祠,不使他的功绩埋没。 到了唐朝采访使赵居贞为他修庙立碑,并作《春申庙记》流传至今。夷尽其家,贼园之故。一朝冀将灭口,千古犹为痛心。今邦牧所居,使臣所理。故宫之内,故事备闻。于是大葺堂庭,广修偶像。春申君正阳而坐,朱英配飨其侧。赵居贞对春申君的不幸遭遇抱有深深的惋惜,在文章中将李园称之为贼园,可见春申君的在民间的形象之大。 战国四公子以好客养士而名闻于诸侯,然而只有春申君被民间奉为城隍神,或许是春申君无意为之,他的功绩却被流传至今。春申君在权力的游戏败下阵来,在百姓心中却赢得了身后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