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家大堰

 鄂中京山 2020-08-15

俯瞰京山桥米原产地——“蒋家大堰”

蒋家大堰坐落在西出京山的孙桥镇蒋家大堰村6组,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县36大堰的其中一口。

现在,这口大堰已经成为一座容量26万方的小二型水库。但习惯上,人们仍然叫它大堰,而从不叫它水库。当然,要想真正认识这口大堰,我们还得潜入岁月的深处,去了解它已经远去了的历史变迁和故事。


蒋家大堰是一口人工堰塘,它形成于何年何月,至今也无人能说得上来。上个世纪早些的时候,蒋家大堰背后有一个湾,叫张家咀子,东北角有两个湾,一个湾门朝南开叫前湾,另一个湾门朝西南开叫石牯牛湾。石牯牛湾的后园有一头石牯牛,传说这牛因偷吃堰背的秧苗,其角被雷打断,受到天神惩罚后至今躺在那里,千百年来任由风雨洗心革面,忏悔的泪水流成了蒋家大堰的万顷碧波。

蒋家大堰堰埂西有一座石桥,名广济桥,位于现在的溢洪道处。桥下安有低、中、高3个剅眼,分担着堰下正冲至张家堰背和5组么垱背共57石171亩水份田的灌溉。当时,剅眼的下面是一个很深的垱沟子,叫石子坑。之后的一个垱叫大垱,是蒋家大湾10户人家男女老少吃水的地方。再后的一个垱叫矮子垱,矮子垱连同前面的坑和垱,它们将大门面东、绿树环绕的蒋家大湾成弧线地拥抱着,呈现出一幅优美的山村画图。

说起水份,这可是一门很深奥的民俗学。种田人离不开田,田离不开水。田若无水可灌,何以耕种和收割?种田人又何以生产和生活?因此,蒋家大堰虽然是口大堰,但享有灌溉份额的水田也就仅仅这么57石。当然,这57石田还包括堰背上胡家的一个大坵3亩多。这个大坵是返水,每当堰水放平后,大坵下堰里面露出的那个坑成了倒池子,倒池子的水就是返水份额了。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大堰周围的人们为了水,为了赖以存活的生命之水,曾发生过多少争斗,流淌过多少汗水和鲜血啊!这血汗至今映红着大堰中的漫天晚霞!

蒋家大堰的水源自黄花堰冲和盘蛇观西,承雨面积0.5平方公里。

长江有条著名的支流叫汉江,汉江的支流叫汉北河,而汉北河水源的发源地就是蒋家大堰的水源所在。在孙桥的水系结构上,有东西分水之说。东流水向东到惠亭湖,最终注入长江,西流水向西到汉北河最终也注入长江。蒋家大堰的水源刚好是东西分水的源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蒋家大堰作为孙桥西流河的水源驻地和驿站,堰下和堰东泥巴堰一冲两塝的120多亩水田,正是明嘉靖皇帝“贡米”的产地,享荣古今中外桥米的正宗源头。

说起桥米,在国内特别是南方不少大中城市,都占有优越的市场,而狭义的桥米,即桥米源的桥米,能够全身进入市场的又有多少呢?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蒋家大堰像母亲一样,不仅养育了桥米,养活了一方百姓,还生养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

第二年,大天干。田干了,堰干了,牛窝坑干了,地上的草在炎日下也干了,成为枯草,火一点就燃。当时,农村一般都冇得水井,因此吃水贵如油成为永远也挥之不去的事实。这年,蒋家大堰又给了人们生的希望。堰背7组和堰下6组的人们在堰中掏了一个坑,每天早晨,坑里都渗有满满一坑清澈的水,刚好供这两个组300多人饮用,让人们逃过了水荒的劫数。

1969年冬,原官桥公社6个大队的水利大军1000多人开进蒋家大堰6组,对蒋家大堰进行改造升级。

当时,指挥部设在蒋家大湾,6个土场一个大队一个,分别设在蒋家小湾北头的栗树堰下、铜树堰背上、罩壁湾泥巴堰垱头两边、罩壁湾破堰背上和蒋家集南头的坡田下。而蒋家大堰的壩基在原来的基础上由堰下那个3亩的大坵扩宽而建。经过一个冬的奋战和以后不断的整险、加固、完善,蒋家大堰终于实现了由堰变库的嬗变,成为了蒋家大堰村的水利命脉。灌溉面积由解放前的171亩变成除1、2、9组外的近4000亩。

现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再也不见采摘鸡鼓泡和野荸荠的身影,那碧波溅开的一朵朵浪花,幸福地向人们讲述着大堰明天的梦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