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泽故事:慈医

 吴越尽说 2019-06-23

慈 医

周德华


医生比常人多一分慈善之心。

1950年隆冬,笔者还是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高级职业班的一年级学生。有天患上了重伤风,恰好校医不在。于是下课后匆匆赶往华山医院求诊。学校在延安西路1326号,到医院可乘公共汽车,6站,两头得再走上一段路,可为了省钱我步行而去。

到了门诊部已临近下班,病人寥落。接诊的是位女医生,身材颀长,面容清秀,烫着头发,白大褂浆洗得挺括,从气质和装束来看为彼时沪上有教养的淑女,只可惜在现时的电视剧中见不到这等形象。

女医生帮我量了热度,问得很细致,先用压舌板看咽喉,接着胸部听诊,肋骨叩诊,腹部压诊,甚至膝关节都查到,这一过程至少一刻钟,最后开了药方,关照多喝开水,卧床休息。临到末补上一句:“你在发高烧,回去乘三轮车!”我笑了笑不以为然地回答道:“没关系,刚才还是走过来的。”她颇为惊诧地凝视我褪色青布长衫上别着的校徽。

待我走到楼梯口,她追了上来,塞给我一张5000元的纸币(旧人民币,相当于如今的5角,不过按当时的物价,乘三轮车回校绰绰有余),像嘱咐小孩那样,“听话,不然路上要出事的!”

我坚持不受,说是自己有钱,虚应了事。走到楼梯最后一级,回首一望,她还在期期地望着我。

出了医院大门,冷风吹来,打了一个寒噤。走了一段路跳上9路公共汽车回校,为的是赶上学校食堂里的晚餐,要不然也许还会再逞一次强。

以后再也没有见过那位亦姐亦姨的女医生,不过她慈善宽厚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任岁月的消逝也未曾磨灭。后来一段时期,人道主义和人性论曾一度被无情地斥之为反动,六十年代我时常担心像她那种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何种遭遇。

如今她该是九秩老人了,但愿她长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