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茶花女墓前留影

 五者自居 2019-06-23

在茶花女墓前留影

建邺所 杨松河

2012318日星期日

 


时间:1995526

地点:巴黎蒙马特公墓

        1995年初,我被任命为我国驻突尼斯使馆首任常驻陆海空三军武官,526日(星期五)我与夫人乘CA933航班1220抵达巴黎,2712:20就要乘AF8854航班飞往突尼斯,机票早已订好。因此,在巴黎自由活动的时间实际上只有半天。幸好我的学生姜连祥同志在巴黎武官处任副武官,而武官于克正同志又是我共事多年的老相识。他们都知道我夫人是初次出国,因此对我们十分照顾,务必让我们在走马上任前在巴黎尽兴“走马观花”。姜副武官自告奋勇全程陪同。小姜问我最想看的是什么地方,我说第一是周总理故居,第二是茶花女墓,如有时间,顺便兜兜风,看看巴黎大致市容。小姜对我要看茶花女墓颇感意外。我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约我翻译《茶花女》,出国前已经交稿,责任编辑要我修改一下译后记,希望我路经巴黎时最好到茶花女墓地看一看,也许会有新的启发,若能由译者亲自拍一张照片那就再好不过啦……小姜明白了我的意图,尽管比较难找,还是首先拉我们去看茶花女墓。

所谓茶花女墓,实际上就是茶花女的原型阿尔封西娜·普莱西的葬身之地。我们驱车来到巴黎北部的克利希广场,然后拐进一条小街,很快就到了蒙马特公墓。公墓简直就是巴黎社会的缩影,里面有豪门大宅,也有平民小区。茶花女出身贫苦,身后又一贫如洗,她的归宿自然蜗居在偏僻拥挤的第15墓区。不过,也许因为“茶花女”曾倾倒巴黎上流社会,其墓形制颇高,状如大理石石棺,两侧镌刻着她的真名实姓和铭文:“阿尔封西娜·普莱西(1824.1.191847.2.3)长眠于此”,墓壁上还挂有一张她的照片。茶花女虽无亲属,可她的墓前常有鲜花陪伴,当然最多的还是她最喜欢的茶花。据说这是来自四面八方的《茶花女》读者给她的灵魂带来的抚慰。

法国作家小仲马的成名作《茶花女》在中国早有译本,同名歌剧、话剧、影视剧也经常上演,中国读者、听众和观众对茶花女的艺术形象并不陌生,但对历史上真实的茶花女身世却未必了解。我明白责任编辑为什么希望我去看看真实茶花女墓的苦衷。

茶花女玛格丽特的原型是当时巴黎名妓阿尔丰西娜·普莱西,而男主角阿尔芒·迪瓦尔,其实就是小仲马自己的写照。小仲马与阿尔丰西娜·普莱西曾有过一场类似《茶花女》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纠葛,因此他在《茶花女》中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是自己情妇经历过的事。整部小说大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情风俗、世态炎凉,小到生活琐事、感情纠葛,无不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茶花女》问世的时代,是法国七月王朝时期,金融贵族掌握政权,资产阶级骄奢淫逸成风,底层人民则饥寒交迫。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一些阔佬挥金如土宠养佳丽,而一些拥有天姿国色却走投无路的少女,不得不靠卖淫为生,沦为妓女。整个社会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就连爱欲和姿色,都在市场上进行公开交易。在这个市场上,一方面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另一方面则是血泪斑斑,生不如死。

小仲马是法国大作家大仲马的私生子。由于他母亲是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缝衣女工,母子受到大仲马的遗弃,因此小仲马的童年受尽生活的折磨和社会的歧视,从小就感受到社会关系的冷酷无情。小仲马写《茶花女》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要为社会不公而鸣不平。后来大仲马似乎良心发现,在法律上承认了小仲马是自己的儿子,并让他步入上流社会。小仲马曾一度过上骄奢淫逸的放荡生活,对上流社会藏污纳垢的地方了如指掌,因而描写妓女生活也自然得心应手。就在这时,他认识了当时巴黎名妓阿尔丰西娜·普莱西。两个人坠入爱河,一时如胶似漆。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巴黎名妓开销巨大,而且通常由好几个情人供养,小仲马为此负债累累。后来小仲马发现,阿尔丰西娜在与他相爱的同时,竟与另外一个富翁相好,于是妒火中烧,勃然大怒,与阿尔丰西娜决裂。1845830日深夜,小仲马给阿尔丰西娜写了一封绝交信,信中写道:“我既不是百万富翁,不能随心所欲地爱您,又不是穷光蛋,不能惟命是从地爱您。那就让我们忘记吧!您呢,您忘记的也许是一个对您无关痛痒的名字;我呢,我忘记的则是一场无法实现的美梦。”小仲马的这句话,后来写进了阿尔芒给玛格丽特的信里……

到了突尼斯后,我利用假日认真研究了真实茶花女的身世和小说《茶花女》成功之“秘诀”,终于完成了一篇“颇有见地”的学术论文,作为译后记寄给了出版社,受到了重视和好评。

我翻译的《茶花女》于19982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200410月再版。200710月,该书转华夏出版社出版,我的学术论文标以“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天下荡子魂!”为题,作为卷首语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