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及规划条件 江南某历史城镇,也是重要的风景旅游城镇。规划基地位于镇区入口地段,其中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老教堂,西南侧为规划保留的传统民居。北侧的祥浜路为镇区主要道路,向西通往主要景区,向东出镇连接国道,东南侧的明珠路为城镇外围环路的一段。 二、规划设计要求 (1)该基地规划应符合城镇入口地区形象及空间要求,并充分考虑历史城镇和风景旅游城镇的风貌与景观要求。 (2)该基地规划主要功能为旅游观光服务的商业购物、旅游观光酒店、住宅及相应配套设施等,并应综合考虑绿地、广场、停车及设置城镇入口标志物等要求。 (3)根据规划条件,合理拟定该基地的发展计划纲要(包括该基地的发展政策要点及功能配置,文字不超过200字),编制该基地规划设计方案。 (4)规划各类用地布局应合理,结构清晰;组织好各类交通流线与静态交通设施,重视城镇主要道路的景观设计;住宅建设应形成较好的居住环境,配套完善,布局合理。 三、规划设计成果 (1)基地发展计划纲要(包括该基地的发展策划要点及功能配置,文字不超过200字)。 (2)规划设计总平面图(1∶1000)。 (3)表达规划设计概念的分析图(比例不限,但必须包含规划结构、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和空间形态等内容,应当准确体现发展计划纲要)。 (4)局部的三维形态表现图或鸟瞰图。 (5)主要的规划技术指标。 考题浅析: 基地位于江南某风景旅游古镇,项目定位为旅游古镇的入口接待中心,因此规划必须考虑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的特点,协调古镇保护。题目中对容积率没有明确指出,根据项目定位,初步判断容积率不宜偏高,建筑以多层为主,对高层建筑应当限制。 功能配置要求有旅游观光酒店、商业购物、住宅等。酒店的选址应具有良好的交通,便于旅游接待,同时体现区域的特色。根据基地道路的现状,北向道路通往主要景区,人流量相对较大,可以设置进入基地的人行与车行入口。基于用地现状与规划的功能布局要求,基地可分为西北动区和东南静区,因此公共建筑适合沿西北道路布置,居住建筑适合沿东南角布置。 基地现状中,现状小路可以保留,体现古镇的记忆。老河道可以恢复,体现江南城镇的水乡特色。老教堂周边应考虑布置足够的活动场地。基地南侧为保护地方特色民居,因此考虑基地南端的新建筑形态与地方特色民居的呼应,同时还应考虑设置特色民居对外的联系通道,预留消防车道。 功能分区: 功能布局大胆,组团独立式分区是本方案设计的特点。 交通组织: 基地内部道路采用方格网式的布局方法,简单明了。但是对地块的整体性、完整性有破坏,同时基地面向各城市道路的开口过多,对车行、人行均有不良影响。 空间结构: 方案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地方文化和江南水乡的传统空间特色,以'水'为轴,以'水'为核心,商业与水景的结合是本方案的一大特点,水景成为所有空间共同的主题。 建筑形态: 建筑形态控制符合技术要求,并且能体现江南建筑的特点,不足之处是商业、酒店等建筑的形态相似、体量相同,缺乏建筑体量与空间尺度上的对比。 图面表现: 图面清晰,建筑与环境表现充分,但是色彩欠丰富。 功能分区: 布局合理,结构明晰。 交通组织: 基地内主要的车行、人行流线较好,但是靠近需要保护的特色民居区域缺乏消防车道、人行通道。 空间结构: 规划以中央机动车道为轴线,串联起各组团的空间格局是本方案一个特点,但是规划空间上与需要保护的特色民居缺乏联系,基地缺乏中心广场与中央景观,功能上存在缺陷。 建筑形态: 住宅风格不统一,可以与南侧传统民居建筑保持协调。 图面表现: 平面图表现用色大胆,线条流畅,透视图技法熟练,空间感好,反映出设计者较好的徒手表达能力。 功能分区: 各建筑分区明确、功能协调。 交通组织: 基地内步行系统设置多样、有趣,但是机动车流线、停车场设置考虑不充分。 空间结构: 以基地步行道为空间主轴,轴线贯穿不同区域、建立了不同建筑在功能上的联系是本方案的特色。 建筑形态: 建筑结合江南传统风格设计,创造出有趣、多变的围合与半围合空间。 图面表现: 图面丰富,建筑风格统一,绿化表达生动,但是鸟瞰图表达欠层次感。 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不清晰,酒店的布置不合理,商业与文化建筑混杂。 交通组织: 基地内车行道布置不均匀,住宅部分两条平行的弧线车道均穿越基地,路网太密。商业、酒店、文娱建筑的步行道路组织不明晰,缺乏趣味感。 空间结构: 规划以贯穿基地的水面为轴线组织空间布局是本方案的一个特色,为整个基地带来了较好的内部景观。但是围绕这条轴线组织的建筑序列感不强,组团感不好,而且没有协调与周边环境的景观延续。 建筑形态: 建筑风格具有江南水乡的特点,但是由于绿化设计不生动,建筑与绿化的关系不好。 图面表现: 表现丰富,但是建筑的坡屋顶风格没有刻画全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