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1)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与“竖”相对 (2)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弯曲 2.一词多义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2)可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高可二黍许 大约 ) (3)端其人视端容寂 端正( 东坡右手执卷端 右端 ) 3.重点实词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巧人: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2)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径:直径 器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3)罔不因势象形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 (4)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 (5)盖大苏泛赤壁云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6)高可二黍许 许:左右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慢慢地 兴:起 (8)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高 峨冠:高高的帽子 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9)苏、黄共阅一手卷 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10)东坡右手执卷端 卷端:手卷的右端 (11)如有所语 语:说话 (12)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13)佛印绝类弥勒 类:像 (14)矫首昂视 矫:举 (15)神情与苏、黄不属 不属:不相类似 (16)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17)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舟子:撑船的人 (18)若听茶声然 若……然:好像……的样子 (19)其船背稍夷 船背:船顶,一说指船底 夷:平 (20)勾画了了 了了:清楚明白 (21)又用篆章一 篆章:篆字图章 (22)其色丹 丹:朱红 (2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竟然 盈:满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4.文言虚词 (1)为中轩敞者为舱 判断动词,是( 为宫室、器皿、人物 动词,做 ) (2)之箬篷覆之 代词,指代船舱( 能以径寸之木 助词,的 ) (3)盖大苏泛赤壁云 句末语气词 (4)雕栏相望焉 助词,表陈述语气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赠给我一个用核桃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的情景。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约八分多一点,高度约二分上下。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大概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三、问题探究 1.从本文来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③刻物情态毕备。 2.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四、文章中心 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表现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了核舟的精巧工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艺术的卓越成就。 【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1)选贤与能 “与”通“举”,推举,选拔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 (3)学学半 “学”同“敩”,教导 2.古今异义 (1)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目的) (2)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古义:最好的 今义:到) (3)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阔的道路) (4)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到本处) 3.词类活用 (1)弗学,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2)故人不独亲其亲 名词作动词,以……为亲 (3)不独子其子 名词作动词,以……为子 4.一词多义 学学学半 学习( 学学半 同“敩”,教导 ) (1)闭故外户而不闭 关闭( 是故谋闭而不兴 闭塞 ) 5.重点实词 (1)教然后知困 困:困惑 (2)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自我反思 (3)教学相长也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选贤举能 贤:指品德高尚 (5)讲信修睦 修:培养 (6)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指父母 (7)不独子其子 子:子女 (8)使老有所终 有所终:能够善终 (9)壮有所用 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10)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寡:老而无夫 孤:幼而无父 独:老而无子 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11)男有分 分:职分,职守 (12)是故谋闭而不兴 谋闭而不兴: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13)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贼:作乱害人的事 作:兴起 (14)故外户而不闭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6.文言虚词 (1)其其此之谓乎 表示推测( 弗食,不知其旨也 代词,它的 ) (2)是是谓大同 代词,这( 是故谋闭而不兴 与“故”合用,所以 ) (3)矜、寡、孤、独、废疾者 ……的人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3)《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 (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三、问题探究 1.说说《虽有嘉肴》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 教和学可以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2.《虽有嘉肴》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3.“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文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不多余。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道理论据,证明教与学的关系的确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 四、文章中心 《虽有嘉肴》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这篇议论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大同”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