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在夏至后天气会越来越炎热,降雨会越来越多,农作物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下会进入到快速生长阶段。节气是古人根据农作物生长收获总结出来的时间节点,虽然现在农业机械很发达,但是农民对农事的安排却总是遵循节气,以前人们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并没有现在这么先进,所以便通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天气变化的特点,俗语“夏至天气宜雨不宜晴”说的就是在夏至这一天如果下雨的话,今年的雨水便会很丰富,相反夏至这一天是晴天的话,今年的雨水便会特别少。 不管是南方也好,还是北方也罢,在夏至过后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农作物都进入到快速生长的阶段,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分,所以夏至后的降雨量便决定了农作物生长的状态,在风调雨顺的一年农作物生长便会很迅速,今年的收成也会很好,相反如果赶上大旱年,农作物生长就会受到限制,所以在很多干旱的年份,农作物的收成并不是很好,还有可能会颗粒无收。 农民之所以会喜欢在夏至时下雨,其实就是因为人们根据多年的生活经验总结出,如果夏至时下雨今年的雨水便会很丰富,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分,丰富的降雨会让农作物生长的更好,产量更高。相反如果夏至是大晴天,那么便意味着今年的降雨会特特别少,今年是个大旱年,所以在很多地方还有“夏至不下雨,锄头高挂起”的说法,其实意思都是一样的,如果夏至时不下雨,天气太旱,锄头便没有了用处。 要说农村关于节气的俗语并没有什么科学道理,但是每年的天气变化却和这些俗语几乎相似,因为这些关于节气的俗语都是老一辈的人们根据多年的劳作经验总结出来的,虽然现在先进的天气预报会精准的推测出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但是农村中关于节气的俗语却能推断出未来一两个月的天气变化,不得不让人们佩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