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从6-7个月起,就开始对母亲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并一直延续到2岁,而2岁以后,就进入到依恋目标调整的伙伴阶段。2岁前后,婴儿对于恋父情绪的形成显得特别重要。 美国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那些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理科成绩均较好。 国外学者认为,男性气质的养成需要下列因素:1、防止生活环境女性化的影响;2、儿童3-5岁开始注意自己的性别,生活上注意保持男性角色,玩伴中有男性朋友,教育鼓励好动精神;3、不溺爱娇宠;4、不能过分约束;5、父亲做榜样。 乔杜萝认为,男孩性别意识的确立是一个与母亲相对照的否定性过程,而女孩的核心性身份的形成,则是一个不断与母亲认同的过程。因而女孩一些品格的养成与父亲的培养关系密切。 德国慕尼黑国家学前教育研究所的冯纳斯基斯教授指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孩子的自我价值、受教育程度及心理问题,都是父亲影响大于母亲;在亲子关系方面,母亲的影响远甚于父亲。双亲在家教中的作用缺一不可。 基于这些重要性,一些欧洲国家把父亲每周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规定为“法定时间”,同时在学前教育中补充了与之适应的男性教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