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 家,很普通,有父母、有爱人、有孩子、有兄弟姐妹。 家,很幸福,有爱、有温暖、有理解、有包容、有关怀。 家,可以分享每一份喜悦,人生重要的时刻,总有家人陪你度过。 家,可以承担每一份辛苦,无论有多疲惫,总有一盏温暖的灯在等着你。 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各种不确定、竞争激烈、紧张忙碌的状态让我们一直闷头向前,忽略了身边最美丽的风景——父母的陪伴、孩子的成长、爱人的守候…… 4月19日下午,宇通客车邀请启承转合董事长郑志文老师及太太李凤茹女士为宇通的180名各级干部做了《让事业和家庭“都挺好”》的讲座。

1940年,法国作家莫洛亚.安德鲁对婚姻作了意义深刻的陈述:“成功的婚姻,”他写道,“是每天都必须重建的大厦”。构建家庭就像盖一座楼,夫妻双方都带着各自原生家庭的图纸要同时盖一座楼,不同的图纸、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认知。如何磨合?价值观的差异、家庭中的角色、教育孩子的方式、表达爱的方式、对待财富的观念、对待未来的图像及原生家庭的生活及职业背景。因为上面种种的存在,夫妻认识到之间的差异并接纳,达成共识,降低冲突发生的频率有助于家庭的和谐及婚姻的稳定。

对生活压力的回应方式将决定婚姻或更加和谐,或走向分离。充分沟通是夫妻关系和谐的要素之一。无论遇到来自哪方面的压力,积极面对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不掩盖或逃避、要有预备和防范,有方法应对,认真聆听倾诉,另一方甄别出对方的诉求,情绪发泄还是希望得到建议,而非自私的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冷漠、消极或敷衍的回应。

让爱成为家庭的动力,让家庭里面充满欣赏与感激;用爱的五种语言表达:Words of Affirmation肯定的言词、Quality Time精心的时刻、Receiving Gifts接受礼物、Acts of Service服务的行动、Physical Touch身体的接触。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爱;完全接纳,懂得欣赏和赞美的不同之处;对彼此的敬重。 
无条件接纳孩子,让孩子感到安全、自我价值。充分认识孩子的独特性;帮助孩子从成就中获得满足;从沮丧中找到自己该学习什么; 让孩子知道你爱他们、需要他们;聆听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按他们的独特性发展和成长;赞赏对孩子非常重要,增加自信;抽时间与孩子相处;责任-培养和发展孩子的自律。

志文老师与凤茹老师的访谈 近20年时间,您在领导力教练领域探索、思考、实践中国组织发展和领导力的关系。很多在大陆的企业,包括一些外企,他们的成长都能看到启承转合,尤其您的影子……。最近几年启承转合,带着企业家走沙漠,爬雪山,航海,还作为志愿者参与了“Family Life”难忘周末活动。我很好奇,领导力和“Family Life”有什么关联?是什么促成您转向或者说是链接这两者的?
志文老师:我的工作与企业家、高管有关系,我们启承转合团队陪伴企业家的成长,也陪伴着企业高管的成长,这不仅要涉及到他们的工作,其实也会涉及到“全人发展”——涉及到他的身体、财富、心智、社交、家庭、精神的成长,我发现了困扰企业家或高管的,有些是公司里的事情,还有个更深层原因就是他们的生活状态、全人状态。家庭,应该是个赋能的场所,但如果家庭生活很冷漠,充满了指责和吵架,家庭就成了耗能的场所,而很多人都面临这个状态,这就是我与太太做家庭辅导志愿者的原因。 我们知道您和您夫人在15年家庭辅导中,有超过3000个家庭受益。最初是什么令您夫妇去做这公益的?是您的什么经历让你们有这种选择? 志文老师:到2003年时我们已经结婚13年了。我们原来的在谈恋爱的时候,两个人非常的有吸引力,都沉浸在浪漫当中……当我们开始进入婚姻时,我们以为,就像很多童话故事那样开始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我们真正开始现实生活后才发现:我们家里有很多的冲突,很多的争吵,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这个冲突的原因百分之九十都是与孩子教育有关系,吵架时都怀疑找错人了,这个家还能走下去吗?为什么2003年会有转变呢?我们遇到了家庭生活讲员Jerry与Sheryl夫妻,他们给我们夫妻做了家庭辅导,他记得他问了我很多问题……“什么是家庭?我为什么结婚?你太太想从婚姻中得到什么?她问我太太你先生会从婚姻中得到什么?丈夫的责任和使命?父亲的责任和使命?……”我就发现这些问题,我从来没有思考过。我们都是带着父母的烙印模式来经营我们的婚姻的,他们一边辅导我和太太,我也在反思自己的原生家庭。 
凤茹老师,志文老师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您能从细节上讲一些吗?
凤茹老师:我们家以前真的可以说看到酱油瓶子倒了,他都可以绕着走的人。之后他先慢慢开始帮我刷碗了,而且是我们吃完饭之后他会收拾厨房,他可以把炉台给擦了,把地也擦了。他能体谅到我的辛苦,他就知道我做完饭啦,需要休息。我原来就是一女汉子,五楼啊,我自己扛一煤气罐上去,而他毫无感觉。但是他并不是说他不体贴,他不会,这就是双方原生家庭带来的:他从小因为学习好,全家人都在照顾他。所以我也学到了你不能一味着用你的思维模式去想他,你希望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丈夫,你是可以引导他,跟他沟通:告诉他你的需求及你的感受,他是没有这方面的意识的,因为没有人训练过,婚姻就是我们训练的场所。 志文老师您在做家务呀,关心妻子呀需要您付出一些精力,但是这比之前,反而家庭给你赋能了,为什么呢? 志文老师:小时候看到父母有共同的劳动,夫妻需要一起积酸菜,一起弄冬天烧的煤,有时我们孩子也参与在一起,共同的劳动中是有感情交流的。而今,各种家用电器,代替了很多繁重的工作,人很舒适的同时却缺少了家庭共同劳动的机会和一起参与带来的乐趣。情感都是在这锅碗瓢盆当中、与孩子玩耍当中,有了情感链接,对我来说很放松。我老开玩笑说很多朋友的放松的地方,是打高尔夫球,我的高尔夫球场是在厨房。 
作为“FamilyLife”的讲员,你们在这个付出和教学的过程中肯定有一个思索,然后在思索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同时你们又收获了什么?
我们发现虽然家庭不一样,但是带给家庭的破坏因素,其实有很多是相似地方,你看我们在考驾照,你要想开一辆汽车,就要了解交通规则,学习开车的技能,才能把车开上路。 而结婚只需花几块钱就领个结婚证。,几乎所有的家庭会很多精力在准备婚礼上,而却极少花精力在准备婚姻。这准备婚礼和准备婚姻的工作量完全是不一样。在做这个辅导家庭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个家庭对未来的冲突因素不了解,第一个就是原生家庭不同的生活模式会带来冲突,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家庭成长,两个人走在一起会有很多磨合。第二个就是随着孩子的出生,工作越来越繁重,压力变大,自己的另一面“自私”就暴露出来了,容易生活在自己的感受里,对对方有很多不合实际的期待。职业生活需要常常停一下,好好反思复盘,其实生活也常常需要停顿一下,当夫妻各说各的理的时候,咱们能不能停顿一下?因为我们很少停下来从更高的地方来看我们为什么吵架。 凤茹老师:收获应该是我们每次分享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话题,比如说如何解决冲突啊,说来很巧,每次我们要去家庭辅导,我们就会遇到很大的冲突,然后我们俩就会通过这个解决方法去面对这件事情,等我们俩真的回到这个原则上的时候发现这个冲突就是一个特别好的礼物。 志文老师:夫妻的合一,夫妻的相爱对孩子影响非常大,孩子的自尊感,孩子的内在力量,孩子的自我的肯定都源于此。试想一下,如果我一天到晚指责凤茹,凤茹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一个没有价值感的人怎么会教出有价值感的儿子。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父母相爱,这能带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我们觉得从这个课程受益很多,我们家族中的很多成员都参加过这个课程,也让我们的朋友来参加这个课程。 “FamilyLife”对未婚家庭会有影响吗? 凤茹老师:我们都有从自己的原生家庭带来的价值观。在一起生活当中,价值观都会在婚姻中带出来,互相看不惯。当他有一个真正的婚姻的原则的时候,那我们就按照这个方法去学习。我们俩共同来创造一个家的图纸。你想你有两个图纸盖一个楼,这样可能吗?其实这个楼本身也有自己的图纸。如果他们在进入婚姻之前,上了这个课程,当我们真正走入婚姻的时候,我们俩有正确的图纸的时候就能抛下我们各自的那个图纸。你想,那这个楼的根基就很好,很健康。即使我们之间有分歧但因为有图纸我们还会按照这个正确的方向走。 志文老师: 有一对夫妻他们的家庭有很多冲突,开始来做这个家庭辅导,他们学会夫妻之间怎么相处,包括将来,怎么带孩子,然后他们还写了一份给未来孩子的信,他们在信中写到未来我们将会怎么做父母如何来照顾你们。现在他们有三个健康的孩子。他们就是在这之前就已经开始学如何做一个父母,如何爱和管教孩子。他们在有孩子之前就做了预备。 
“Family Life”的根基是基督教,面对没有信仰的中国人,面对深受千年文化影响的民众,您是怎样做事跨越这鸿沟的。
志文老师: 当人的物质生活都已经很丰富了,我们还是感到有空虚感,这说明我们的生命,不仅需要面包还需要心灵的粮食。只有爱,能够填补我们内心的饥饿……我周围有很多家庭很富有的孩子,生活在优越的物质条件里面,但是因为爱的缺乏,生命的状态也是枯萎的。这正是信仰所要面对的难题。 知道夫妻要彼此相爱,知道家庭里面需要爱,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汽车没油了,去加油站加油,如果家庭里的爱缺乏了,我们到哪里加油?很多家庭的问题,有的是技巧上的东西,大多数则是心灵力量的注入。你在年轻的时候谈恋爱谈得挺好,本能的爱在,那个随着我们的婚姻进入之后本能的爱就淡了,需要内心注入“爱的能量”。人的爱是有边界的,信仰可以升华人的爱。当理性到达不了地方,爱可以前行。 凤茹老师:参加我们辅导的,有小半是基督徒,但大半是非基督徒。我们讲的婚姻中的原则,大家是非常认可的。因为我们国家几千年的传统文明中也存在这样的道理。 有的妻子要求老公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但是人的爱毕竟是有限的,每个人都不完美,只有上帝最了解你知道你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与志文老师的学历差别很大,我一个高中毕业生,他是一北大硕士生,我很自卑,于是我就挑他毛病来满足我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这让我俩有很多冲突。从志文那我想得到这种填补,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问题。于是我就去祷告神,我从心灵上感觉到神的回应,理解我的苦。我就是从上帝那知道我的珍贵与独特性。 志文老师:一个人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不管我是贫穷是丑陋还是笨拙的,在上帝面前,我是他的珍贵的孩子,到任何地方我都没必要与别人比较。如果说你的学历非常高,真棒,但我欣赏你的同时并不意味着我要贬低我自己。我不是靠外在的东西来定义的。真正的爱是平等的爱,对于孩子,并不是你多出色我就爱你,我是爱你这个生命。 听说您儿子是心理专业的硕士,还是国际意义协会的主席Robert Barnes的学生,在美国也以义工的身份做青少年辅导营地的辅导教练,有点子承父业的感觉……,我好奇的是作为父亲,您是如何影响您儿子的?在他成长的路上,您,您夫人都是怎样引导他的? 凤茹老师:我是全职在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比较多,后来我就会发现一个男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妈妈的作用会越来越弱,尤其是他到了十岁以后,我会发现越来越力不从心,因为他的生理心理都在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你无法了解一个男孩子的世界中所需要的,这时就需要父亲去引导和带领。比如说一起出去游戏啊,玩啊。 志文老师:我尝试着让儿子重新定义自己的成功……在目前的学校里面,不知不觉地用开始考试成绩、用学校的知名度、用老师的喜好等来定义孩子的成功,生活在与别人的比较中,则会让孩子很辛苦,很容易失去动力……我会要他写一些小目标,不管是打球、还是学习……都鼓励他全力以赴、逐步达成……当孩子从这些小目标的达成中,有一份喜悦感、满足感的时候,他对成功的感觉,就不是建立在外面,而是自己所设定的目标上……你的成功和拼搏与别人没关系,从这个角度我帮孩子获得一种自由感,听取和尊重自己的心声。现在的课外班很多,外语、奥数,我就问郑昊你真的想去吗?他要想去就送他去,他不想去我们尊重他的意见。尊重孩子的心声。 凤茹老师:他很坚定自己的心声,他对他自己的决定很确信,并且会努力的去达成。是父亲让他知道,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能因为一时的成绩决定你人生。 志文老师:他在美国戒毒所做心理辅导,发现对毒品、酒精上瘾这些人在小的时候是有缺失的,这个家庭生活对一个人后面的心理健康,真的很重要。郑昊现在每个假期都参与这个美国的营地学习,去年他跟5000多个孩子在一起,他希望将来可以用这些经验知识帮助中国更多的家庭与青少年。 郑志文老师,北京启承转合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20年来一直从事整合美国领导管理发展中心(简称LMI)、西点军校、阿什里奇商学院等培养领导者的理论和经验,结合中国文化和企业的特点,不断探索和升级培养中国领导者的有效方法,通过从个人转型到集体转型的过程,帮助企业和各类机构提升组织能力和创新转型,并推动个人生活状态和生命状态的改变。辅导过的企业近千家,辅导过的员工1万余人。从2003年开始,郑志文先生与太太李凤茹一起成为《FamilyLife 家庭生活》的志愿者,帮助人们在这个快速、价值观多变的时代,建立家庭的价值,并探讨如何正确地养育孩子的品格。 ·END· 
郑志文 启承转合 董事长&领导力发展顾问
在我做高管领导力教练的19年里,我慢慢体会到纪伯伦对教学的洞察力:“倘若一个教师真的睿智,就不会令人们进入他智慧的殿堂,而是引导人们走向自己心灵的门户……” 纪伯伦的洞察,正反映了高管领导力教练的工作内涵,我所陪伴和成长的企业家、高管,都有强烈的成就欲望、都有很多高峰和低谷的人生经历、大多数也都有商学院的求学经历,当他们和我结成学习伙伴的时候,真的不需要我的智慧、知识、经验,而是需要我陪伴他们停顿下来,陪伴他们走向自己的心灵门户,在自我的探索中,内外更新自己,准备再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