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专家病逝, 年仅59岁: 养生还有意义吗?

 雪泥鸿爪969 2019-06-23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养生学》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各位读者。

近日,中国知名书画家、艺术家梅墨生先生离世。年仅59岁。

梅先生是一代国画大家,同时在太极、中医养生等方面有精深造诣,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员。他同时也是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

梅先生的离开,之所以引人注目,关键在于他是一位养生专家,曾发表多篇见解独到的养生专论,于业界颇有口碑。但令人遗憾和不解的是,这样一位境界高深的养生专家,仅仅享寿59年。

于是,很多人陷入沉思——所谓养生,还有必要吗?养生专家活不过一个甲子,养生还有什么意义?

对此,笔者要问这样一句:

医生会不会患病?年富力强、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医生,近些年常见报端。谁能说医生患病,意味着医生没有价值,意味着医学没哟意义?

医生的人生价值,体现在救死扶伤。他们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决痛苦。但是,医生也是人,也逃离不开生老病死的规律,也摆脱不了疾病的袭扰。

同样,养生专家的人生价值,体现于发掘生命本质,整理出顺应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然后将这些质朴的、关于生命养护的道理普及世人。但是,养生专家同样也是人。他们也不能因为掌握了养生要领,而完全将疾病拒之门外。

这就像给患者做心脏手术的外科医生。他们的心脏,谁也不能说完全没问题。

养生专家生病,有其独特的个人因素在。而养生理论的广谱适用性,确是实实在在的。按照养生理论使得100人受益,其意义,不容养生专家本人的生病而受到抹杀。

其实,面对养生专家的早逝,之所以有人揶揄、嘲讽,关键在于人们对“养生”二字意义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很多人看来,养生和治病完全不同。治病,是实实在在的。养生,确实飘然不定的。因此,养生等于忽悠。忽悠人养生的专家早逝,当然可作为笑柄了。

其实,我们很多人对养生二字的意义,理解得不透彻。在传统医学理论中,高明的医生,从来都是在疾病发生之初来诊断和治疗的。“下工”或者“粗工”,才会针对已经发生的,深入到脏腑的疾病来进行治疗。也即是说,养生,作为一门预防疾病发生的学问,要比治疗疾病的学问,高明得多。养生不是忽悠。它是对人生命规律的体察,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反思,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大学问。

只不过,预防重于治疗的思想,在当代中国一度被人遗忘了。人们只有在发生疾病之后,才去治疗,于是把医学的本质,简单地看做治疗疾病,而主观地抛弃了预防疾病。好在,现在的医学界已经把思路转回到传统医学的轨道上来,越来越注重未病先防、治未病的层面上来。这也就验证了,祖国传统医学的养生思想,是科学的,甚至是超前的。

所以,我们不能把梅先生的离开,看做是养生无用的标志,更不能因此而无视、贬低养生学的意义。梅先生的理论研究,足可泽被后代。中医养生学的精髓,是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梅先生终究未能逃离疾病的魔爪,自有其独特的因素在。这样的一个特例,不影响中医养生规律的普遍性和科学性。

希望梅先生一路走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